APP下载

让游戏更好地为目标服务 等

2009-08-31玲等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导盲犬盲人创设

吴 玲等

我来帮助你

为了体验盲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培养幼儿关爱、帮助他人的情感,我在大班组织了一个集体教学活动。首先,我请幼儿戴上眼罩,体验看不到东西的感觉,然后设想盲人在生活中的种种不便,说说平时我们应该怎么帮助他们。接着,我组织了一个游戏,让幼儿两两结对,其中一个幼儿戴上眼罩扮演盲人,另一个幼儿扮演导盲犬,一起摸索着过“马路”。在游戏中,扮演导盲犬的孩子热衷于模仿导盲犬,不亦乐乎。“盲人”则被牵拉着,显得步履蹒跚。孩子们觉得很好玩,在活动中几次笑场。后来幼儿互换角色时,我提出了要求,希望幼儿想一想怎样才能切实地帮助盲人,但孩子们仍处于一味模仿的兴奋之中,最后我只好匆匆结束了活动。

事后我进行了反思:在本次活动中,我预设的教育目标达成了吗?我创设的情景合适吗?类似的社会性教育活动该怎么设计和组织?如果是您,您会怎样设计和组织这类活动?

严格地说,本次教学活动的预设目标没有达成。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游戏情境的创设欠考虑。“导盲犬”的出现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使游戏演变成了“导盲犬秀”。那么,如何开展游戏才能实现教育目标呢?

我认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掉“导盲犬”这一角色,代之以“人”。若想继续保留“导盲犬”这一角色,建议教师在游戏前做好准备工作,让幼儿了解导盲犬的作用,它与其他狗的区别,以及什么样的导盲犬才是优秀的(如能迅速而安全地将主人带到目的地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展相关的游戏,如“聪明的导盲犬…‘谁是最佳导盲犬”等,既可以作为活动延伸,也可以作为活动准备。该案例提醒我们,在开展类似活动时情境的创设应突出活动主题,活动的开展应紧紧围绕主题来进行,不要让细枝末节冲淡或掩盖了活动主题。

(安徽芜湖吴玲)

无法获得体验的原因

陆丽华

情境学习理论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是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发生的。情境本身并没有好与不好、对与不对之分,但是幼儿在某个情境中有没有体验、有什么样的体验,直接受情境本身的性质的影响。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创设的情境是一种来自现实生活的、游戏化的模拟情境。从活动效果来看,大班幼儿只是觉得“好玩”,并没有深切体会到“盲人”看不见东西的心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幼儿缺乏生活经验,无法真正体验盲人生活的不便与艰辛;二是大班幼儿已有比较敏锐的判断能力,知道这是游戏,不必当真;三是教师引导的方向不太合适。建议案例中的教师不要把重点放在“让幼儿想一想怎样才能切实地帮助盲人”这个问题上,而是通过合适的游戏(不要采用导盲犬带盲人过马路这个游戏)让幼儿体验看不到东西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在换位体验与思考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从而激发幼儿愿意帮助盲人的真实情感。

(浙江金华陆丽华)

寻找合适的设计角度

王飏

太多的事例告诉我们,盲人最需要的不是别人的同情和帮助,而是他们对自己的接纳与关爱、对现实的接受与面对、对战胜困难的乐观与坚强,即盲人需要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一种源自内心力量的支持。当然社会对他们的尊重、鼓励和帮扶也很重要。

对幼儿而言,在进行关于“帮助”的教育活动时,我认为不必非得设计“帮助盲人”的情景,毕竟这不是最贴近幼儿生活的事情,而让幼儿扮演导盲犬更无必要。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两种设计思路。第一,同样是进行“帮助”教育,可以开展“什么是帮助”“讲讲我帮助过别人的故事”“我得到的帮助”“什么时候需要帮助”“哪些事情不能帮助”等系列活动,在引导幼儿充分思考、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教育幼儿懂得关心他人,给予他人真正需要的帮助。第二,同样是设计关心盲人的活动,可以从“感恩教育”切入,在让幼儿蒙眼经历绘画和找好朋友的困难后,引导幼儿谈谈自己的感受,体验到拥有一双明亮健康的眼睛是多么幸福,从而懂得感恩,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

(四川成都王飏)

猜你喜欢

导盲犬盲人创设
盲人取袜
寻找导盲犬
导盲犬Pip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随声附和的盲人
导盲犬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自首的盲人
导盲犬小Q
盲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