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09-08-31王桔林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4期
关键词:工程测量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根据高职学生现状,对工程测量课程改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针对性地从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及条件、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量考证制度;综合评价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5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1-0194-02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即16号文的精神,高职高专学校应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及时反映现阶段工程建设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培养出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及熟练掌握各种应用技能的高技能性人才。

高职学生现状:基础知识薄弱,形象思维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钻研与吃苦精神等。学生课程学习效果差,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综合素质能力不能满足现场职业岗位的需要。这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为适应社会需要,高职高专院校对课程教学进行了很多改革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工程测量是我院交通土建类专业一门主干课程。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又要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及技能解决工程建设中测量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现状及社会需要,我们对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从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并付诸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测绘信息网

(一)模块式教学改革探索

根据《工程测量》知识点相对独立,技能要求强的特点,将课程内容分为以各项职业技能为核心,将技能训练及所必须的知识融为一体的模块式课程教学方法体系。根据各专业需要不同,相应增减专业测量的知识及技能,调整其要求及标准。

如2007级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三年高职《工程测量》模块化教学框图如下: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师生反映教学效果比改革前好。模块列出的知识及技能点要求明确具体,针对性很强;模块教学将原来分散在各章节中的内容按模块集合起来,知识及技能的系统性得到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专列测量新技术模块,及时更新全站仪及GPS相关测量新技术新仪器内容。因模块式教学仍在研究探索中,相关配套教材、考试标准等正在制定,我们将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二)坚持教学做合一

合理组织授课,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全站仪技术学习采用多媒体课件先简要介绍仪器结构、主要功能等,然后教师边操作仪器边重点讲解,学生在一旁学习、观察领会,接着学生自己操作仪器进行测量,老师巡查指导,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对本次教学进行综合评价。这样的教学做合一教学,师生双向交流,及时总结经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明显,教学效果不错。

2008年5月湖南省重点项目考查组专家听了我们老师关于水平角测量教学做合一授课后,对我们的教学方法及效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年11月,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领导小组对我院进行评估期间,其中一堂关于测设的基本工作教学做合一课,师生互动效果好,听课专家当场对教学效果表示很满意。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基本结束时,安排有集中测量实习实践教学课程。为此我们编写出各专业《集中测量实习任务及指导书》,对实习的任务和要求都做出了具体说明。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实训任务要求,自主安排日常测量工作;教师随时巡查解答学生疑问,进行技术指导。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在规定的实训时间内完成任务并上交成果。老师根据各小组任务的完成量情况,学生上交的“野外观测记录”、“内业计算资料及成果”等资料,结合学生专项技能考试成绩等进行综合评分,评定学生测量实习课程成绩。

(四)工学结合教学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们完成了很多工学结合的生产实践教学任务,取得显著成绩。学院与企业共同承接生产任务,学生参与教学生产,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共同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如2007年我们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广州工务检测设计所合作完成了广深铁路三四线约300公里和海南环岛铁路400多公里铁路线路复测任务,参与师生三十余人次。教学—生产—实践,学生的专业知识及职业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受到企业单位的交口称赞。

2007年至2008年底,根据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规划,老师带领铁道工程专业学生以工学结合方式先后完成了800亩地形测量、前期土方工程及省重点实训基地——学院轨道实训基地建设的勘测设计工作。2008年至今,路桥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等专业学生和测量教师一直负责轨道实训基地施工测量工作。

这些工学结合项目,不但创收上百万,尤其培养锻炼了青年教师及学生,也带动学院测量教学水平跃上新台阶。

(五)教学手段改革

我们根据测量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测量的兴趣。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条理分明、色彩及动画效果好,且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如对于复杂或专业性内容,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无法相提并论的。我们将测量课程全部制成了多媒体课件,并以此平台,穿插现场演示和录像教学手段。

对于技能性较强的内容,如经纬仪的使用,我们采用现场演示和录像,规范学生操作,也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师生良性互动,学生在课堂上犹如进入施工现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环境及条件的改进

(一)教材及教学资料建设和完善

教材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针对教材相关知识过时和我院仪器设备的现状,我们编写了通俗易懂,实践性强的校本教材《南方全站仪操作手册》,获得了学生的普遍好评,在提高学生全站仪操作技能方面作用明显。

为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编写了《测量实习报告及指导书》,《测量习题集》等,这些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发挥了很好的教学参考作用。

(二)课程内容改革

现代测量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材跟不上形势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及时删除过时的内容,补充新技术及新仪器相关知识。如删除了罗盘仪、白纸测图中图纸拼接等内容,增加了全站仪和GPS新技术的学习。降低对高职学生理论教学深度,加大技能训练,特别是新技术的应用。对测量误差理论只做简要介绍,降低钢尺量距的教学要求,加强施工测量教学,对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重点掌握。

我院经常组织教师或邀请现场专家做测量新技术等方面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满足他们对现代测量技术的求知及拓展需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三)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

实践性教学是测量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实践性教学质量,我们极大地改善了教学环境。

学院有校园测量实训基地,我们定期组织师生进行复测和维护。有了可靠的实训基地,教师可随时发现学生测量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共同探讨后,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们与广铁集团下属单位以及省内多家测绘、施工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形成了辐射面广的实践教学网络,并在衡阳市周围县市重点建设了一两个校外大型测量实训基地,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

此外,学院还配合测量教学改革,重新改建了测量演练多媒体教室,改善了校园内测量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条件。

三、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一)推行测量考证制度

国家推行高职教育“双证书”制度后,我院工程类专业学生中级测量工取证率在70%以上。2008年下半年,我们在征求2007级路桥专业学生意见后,报学院批准将推行测量考证制度——考证成绩替代课程成绩。为此我们及时督促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及理论复习,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最后122名学生仅2人不及格。测量考证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也带动了学生学习测量的积极性,提高了测量教学效果。此项考试制度改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改革经验,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学院的充分肯定。我们正准备进一步完善后,希望在全院推行测量考证制度。

(二)改革测量考试方式

我们改革了“一卷定终身”的考试模式,采用多种考试考核方式,全面综合考核学生测量课程的学习效果。

我们根据现场实践需要及课程特点,将课程内容划分若干重要知识和技能点。如将水准测量列为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展开教学,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我们除对这些知识及技能点进行理论考试外,有的还必须进行技能操作考试,并对主要技能点布置实训项目,要求提交项目完成成果资料,专门进行考核。

我们每学期举行全院测量竞赛,学生竞赛中的成绩可计入课程成绩,学生参加工学结合生产项目的表现也计入课程成绩,对通过“中级测量工”考试,并获得测量工证书的学生,考证成绩纳入课程成绩评定。

(三)建立课程成绩综合评价体系

建立课程成绩综合评价体系。课程成绩综合评定依据为:平时成绩+操作技能+理论考试,比例约为30+30+40=100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综合表现、作业及平常考核;操作技能主要包括专项技能考试及主要综合技能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考核;理论考试主要有期末理论考试及考证考试等。

综合评定课程成绩,既突出了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考核,更注重主要综合技能项目考核,此外,测量工考证及竞赛成绩等均纳入综合评定。全面公正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学生认为比较客观公正,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比较符合当今高职教育的现状及培养目标,取得了良好的考核效果。

四、结语

模块化教学、教学做合一和工学结合等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加强教材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建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实践证明对测量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切实可行,且作用明显,但仍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1996.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1-16.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M].中国计划出版社.

[4]李仕东.交通土建高职高专统编教材:工程测量(第二版).人民交通出版社.

[5]邱国屏.全国铁路中专统编教材:铁路测量(第二版)[M].中国铁道出版社.

[6]董春来,焦明连,周立,汤均博,蒋延臣.“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测绘工程,2006,(6).

作者简介:王桔林(1966- ),男,湖南湘潭人,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在读工程硕士,研究方向:工程测量、监理及高职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工程测量教学改革
民办高校工程测量教学改革与思考
以技能竞赛为导向《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