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探究
2009-08-31梁勇刘舰
梁 勇 刘 舰
摘要: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如何使文化教育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始终,提升学生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语言;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1-0188-02
一、文化导入的意义
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一)文化导入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达成了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白,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明白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语言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
(二)文化导入可以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适当的文化导入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认识性和鉴别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文化导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文化差别的存在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了语用失误,甚至误解和悲剧。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语言,并能结合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规约准确得体地用言语进行交际,教师必须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目标语的文化导入,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文化导入的原则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文化内容的导入,我们可按以下四个原则进行:
(一)文化导入的选择性原则
不同的文化在价值观念、信仰、规约、思维方式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异性,人的一切行动均受以上几个因素的影响和支配,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对目标语的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规约进行有选择的导入,使学生从总体上熟悉和了解目标语的文化内核和文化精华。例如:英语字母“I”在句中永远是以大写形式出现,这就是西方文化价值中的“个体本位”的充分体现。
(二)文化导入的实用性原则
文化导入应追求实用性原则。教师应针对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实用的文化内容,把与教材内容和日常交际密切相关的内容充分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价值取向、处世哲学、评价事物的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是文化导入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导入的动态性原则
文化导入应遵守动态性原则。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射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了解和研究文化,要与民族历史、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语言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但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例如Scene原先指“帐篷”后来指舞台上的“小房”,再后来指希腊剧场里的“舞台”,现在可以用来泛指所有的“景色、景象”。又如在美国文化中,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之前,美国基本上是一个以农场为主和企业为主导的农业社会,其价值观是一种新教伦理领域的清教主义,清教主义的主要道德规范是强调辛勤劳作,反对过渡享乐和铺张浪费。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完成,美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遭到猛烈抨击,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念应运而生。因而,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文化导入的动态性原则,以动态的眼光看文化的发展。
(四)文化导入的综合性原则
文化包罗万象,是一个综合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遵守文化导入的综合性原则,将所学教材内容(句子篇章)、日常交际方式(包括非言语交际行为)与文化内核、文化共性,文化异性作综合性的导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对目标语文化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教师不仅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感性知识,而且要给学生理性知识,使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融为一体。
三、文化导入的内容
由于文化一词含义的广博性,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称呼语的差异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二)交际习俗的文化差异
在各项交际活动中,人们应共同遵守特定的规则或习惯,例如寒暄、告别、赞扬等单一性的言语活动,又如访亲、探友、购物等复杂的交际活动。由于英汉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这些言语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西方人常用“How do you do?”“How are you?”“Hello”等与人打招呼;中国人与人打招呼则习惯于说“吃了吗?”“上哪儿去啊?”“你在干什么?”直译为英语就是“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What are you doing?”,用这几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不能回避的指令,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经过长期的渗透、积淀,成为民族性格的基石。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主要体现在对理性的价值观、对美的价值观、政治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以及宗教性价值观。尽管近年来随着中西方交流的增多,对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有所了解,但价值观差异依然影响着双方的交际。以中西方对待赞扬和祝贺的反应不同为例,西方人长期以来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而中国文化宣扬谦虚,强调“贬己尊人”。受以上观念的支配,中国人听到别人赞美之词时,反应是“哪里,哪里”,“我做得不好”等谦虚话,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声“Thank you”。
(四)词汇和习语的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各国的发展中,其政治、经济、宗教及风俗习惯毫无例外都会在语言中有所体现,从而使各国的词汇的内涵出现了一定的差异。例如“狗”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代表着卑恭屈膝、讨好巴结的意思,与之有关的词汇大都用作贬义词,如“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奴才”等。而在英美国家的文化中则将狗视为他们的密友,是忠实的象征。在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部分都没有贬义。习语是语言的精髓,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同样也是语言反映国家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习语带有强烈时代背景与风俗习惯等的烙印,常引申出比字面意思更为深刻的含义。例如,从地理环境来看,英国是个岛国,海洋霸主的地位一度无人可及,而汉族却以陆地生活为主,说到花钱大手大脚,英语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却说“挥金如土”;在英语中,说到某人地位稳固,说话牢靠,往往会说“hold water”,而这与汉语中的“脚踏实地”则有类似之处。
(五)思维习惯的差异
西方人多为直线型(linearity)思维,其文化下的语篇通常以突出主语和主题句,注重分析推理为特点,信息安排往往采用“突显”语序(salient order),即语篇由近及远,开门见山,一语破的,先点出主题和观点等,再从其他方面进行阐述或分析(连淑能,2006);而东方语言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螺旋型(spirality)思维方式,而且在语篇上喜欢词语和结构的整体匀称、成双成对、对偶排比和同义反复,而是比较喜欢词语和结构的主从分明( subordination) 、长短交错和替代变换(substitutionand variation),尤其是三段式(triple style)的表达方式。民族哲学基础对其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儒家、道家和佛教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这三种哲学思想都很重视悟性,因此中国人的行为、话语及思维等方式偏重于含蓄和委婉。而西方人的行为、话语和思维方式受到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和后来的理性主义影响,因此较外露而且逻辑性强,重视表达的确切性,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含蓄和委婉。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六)节日的差异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新年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Festival,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来的礼物,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七)非言语交际方面的文化差异
言语活动和非言语活动构成了交际的整体。Ross认为,语言和非语言活动传达的交际信息各占35%和65%。如用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圈的手势,对美国人来说意味着OK,而对日本人来说却意味着钱,对意大利人来说则有极其下流的意味。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导入英汉非言语交际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
四、文化导入的方法
文化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打招呼、感谢、赞美、节日、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2.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做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的语言能力转化为熟练的实际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
[5]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6]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梁勇(1975- ),男,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刘舰(1970- ),女,四川自贡人,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