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春晚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2009-08-31曹元
曹 元
摘要:走过26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已经与放鞭炮,包饺子、吃年夜饭一样成为一种具有文化元素的“民俗”。本文就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在近年来的一些文化表现对“民俗文化”的影响做一些简单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春晚民俗文化生活体验
在电视观众的期望与失望中,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下简称“央视春晚”)已经由当初的“丑小鸭”华丽转身,成为了影响公众生活的“白天鹅”。在电视观众褒贬不一的评价中,春晚是文化大餐,是视觉盛宴,又必然地成为公众评价的“鸡肋”。这一系列的变化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公众文化生活的改观,在一定程度上,“春晚”已经造成了对“民俗文化”的影响。春晚对电视观众的精神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具有冲击传统文化的能力,也具备文化引领的功能。
一、传统文化的再造
央视春晚是一个大舞台,它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歌舞类节目,还是戏剧类节目,甚至是语言类节目都充分地展示着中国5000年的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在演职人员的精心编排、演出过程中,传统文化融合了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化发展方向。首先春晚承载了歌舞升平,歌颂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大好局面的使命。比如《千手观音》就在一定意义上承载了中国人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将国人美好的祈愿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民俗文化的有力再造。其次是春晚用现实的手法讴歌了社会的进步,它适应与各个阶层、各种文化的整体融会。近年来,春晚创造了歌颂当今社会的歌曲。还用念电报的方式把过年和国防与工业生产的系起来;用奥运冠军拜年的手法,将体育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通过南北融合,将区域文化整合于文艺表演中,使广大电视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各地民俗文化的不同。并通过新兴的媒介力量将这种文化推力引申到公众的生活中。上述方式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在艺术手法上也体现出了尽可能的完美。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再现了传统文化对民众生活的引领。
有人将春晚看作特定时期电视文化的遗存物,有人将其比作一台独大式的电视资讯传播垄断畸形下的衍生物。笔者看来,人们的反思大多停留在运作形式、市场机制等硬介质层面,而普遍忽视了其背后的文化、心理等软介质。在文化娱乐消费形式五彩斑斓、花样不断翻新,各种名目和包装的文艺晚会滚滚袭来的今天。春晚为何能始终居于百姓关注风暴的中心?显然,其得益于春节这个最盛大的民俗活动平台。它的演绎主题恰恰契入了民俗肌理的心腹深处,比如团圆、喜庆、欢乐、祥和、热闹等等文化心理。同时更是公众对民俗文化的一种深层次反思。也有人将除夕夜看央视春晚比作文化新民俗,笔者以为。这实际上只道出了事物表象。在一个需求决定存在和发展的市场化时代,文化产品不单单为利益走向或消费时尚而勃兴,它有时还是一个民族文化性格光影下的“年俗”。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明白,对春晚的品评或把脉诊治,绝不仅是一个影像或文字技术活,它的背后,写着悠远民俗与文化怀想的喟叹与希冀。
二、多元文化的整合
与传统文化相比较,充满活力的新文化元素在春晚的舞台上则更加缤纷。在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中,新的文化元素、新的事物景观必然成为时尚文化的符号,如“你太有才了”、“雷人”、“拼房”等相对另类的语言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间泛文化的性格特征。尽管类似的语言或者是文化元素在受众层面来说相对狭窄,属于小众文化的范畴,但是在经过“春晚”的传播以后,这种新的文化元素必然成为当下的流行语。
中国人最看重春节,形成了悠长的民俗,春晚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表达民族心态,弘扬传统、继承创新。过大年看春晚已成为一种期盼。春晚综合运用歌舞、小品、曲艺等诸多表现形式,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年春晚涵盖了2008年四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神七飞天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多种文化的时代元素。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与广泛性,雅俗共赏,可以适应各种层次人群的视野和口味,在轻松娱乐之中渲染中华大联欢团结祥和的喜庆氛围,这种文化样式成为现代春节不可替代的年俗和精神食粮。
春晚洋溢着春天的气息。不仅节目外在的时尚,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也给人以思考和遐想,体现出本质的时尚,每年的春晚总是能传递、折射出以往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文化信息,它所褒扬和针砭的人和事成为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从春晚中可捕捉到一些生活和思想方面灵感的光芒,它所展现的某些文艺形式、语汇、歌曲和思想元素可能一度走红而流行,青春励志,引领生活,如当年的《吉祥三宝》,至今仍然经久不衰。
三、宽容看待春晚的文化属性
诚如作家冯骥才所说:“春节晚会由于顺应了年俗特点,又应急地满足了人们的过年心理,挽回了人们在文化上的失落感”。如今看春节晚会已经成了十几亿中国人乃至世界华人都认可的“年文化”了。其实。每年的春晚就像是许多家庭年夜饭桌的一道家常菜,无论其味道如何,但总是不能缺少这一口的。我们必须承认,春晚的形式与26年前相比没有太大的改变,节目内容也鲜见出新出奇,但综观春节前后的大众娱乐,有任何能与央视春晚匹敌的集体娱乐项目吗?过年本来就是一乐即可,能让全国人民吃出一桌“满汉全席”难道还算不得功德圆满吗?正如韩浩月所说,“春晚不过就是一台晚会而已。不喜欢看还有几十上百个电视频道供选择,没有必要要求春晚办得像奥运会。”
近些年来,春节联欢晚会一直是众矢之的,而关于取消春晚的呼声不断。很多人说春晚变得不如以前精彩了。其实。春晚仍是春晚,只不过是看春晚的人在变——从八十年代的文化娱乐一无所有到我们看惯了各路文艺表演和八卦新闻的今天,其胃口叉如何能够与往昔相提并论?事实上,央视春晚作为面向全国人民的一道精神大餐,无论导演的“厨艺”多么高超,都不可能适合每个观众的口味的,众口难调嘛。当然,谁都希望春晚一年比一年进步,一年比一年精彩,如果因为它赶不上观众的欣赏水平而取消。那么就目前而言,又有哪种艺术形式能替代春晚成为新的守岁背景呢?春晚只是一台戏,既是央视精心策划、排练的一台戏,也是老百姓心中的一台戏。只要她能带给人们吉祥、喜庆、欢乐和幸福,只要春晚能给全国老百姓带来愉悦和欢笑,我们又何必去苛求春晚的“大厨”们呢?又何必苛责春晚的美中不足呢?假如我们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感受、不顾全国人民的感受,对春晚提出近乎无理的要求与苛责。难道不是一种缺乏理性的无理取闹与“折腾”吗?
笔者认为,春晚既然都成司空见惯的民俗了,我们又何必总是苛责它不够精致,不够新奇呢?春节其实就是团圆的日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包着饺子,聊着闲话,有一眼没一眼地看着春晚,本意不是看节目,而是享受那血浓于水的温情。当然,任何人都有选择不看春晚的权利——在这个价值多元文化多元的年代里,春晚就是春晚,联欢是它的最大价值,娱乐消
遣是它的宗旨。不管你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要你打算在除夕夜看春晚。你就必须认定春晚只是一台普通的联欢晚会,它的一些无足轻重的瑕疵你必须包容和原谅!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认定春晚是伪民俗而欲改变甚至铲除之,都是极其荒谬的枉然之举。因为到目前为止,笔者没有看到任何一个能设计出一台完全合乎十三亿人民口味儿的文艺汇演的方案来,也没有见过哪一台文艺晚会能够做到不说、不唱、不跳就能让人开怀大笑、雅俗共赏的境界的。同时笔者也怀疑,假如春晚真的办得像奥运会那样隆重和程式化的话,还会有人看吗?
四、给“春晚”的几点建议
笔者以为,尽管许多人在对春晚指指戳戳,实际上含有“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期待。真要停办春晚。恐怕许多人还难以接受、难以适应,毕竟春晚这种“年夜饭”还是多年陪伴着千家万户无数家庭的合家团聚合家欢乐,成为一种新的年文化、民俗文化。因此,从目前来看,放弃春晚,恐怕还不大可能。即便是一根“鸡肋”,虽然味道未必多么好,但如果真要弃之,恐怕还真舍不得呢。
“春晚”继续办下去,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革:央视春晚要有危机意识、改革精神、创新举措。所谓危机意识,就是要看到春晚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所谓改革精神,就是要有敢于“洗心革面”,弃旧图新的气派与勇气;所谓创新举措,就是从形式到内容,都要求新、出新、创新;同时,央视还要大气一些,放下架子,放下身段,不要那么居高临下,不要那么托大,那么牛气,那么霸道。观众所喜欢的陈佩斯小品为什么多年上不了春晚?难道央视就不能捐弃前嫌,诚心相邀?难道就不能向人家说几句自我批评的话?难道就不能以全国亿万观众为重?在这方面,央视应该反躬自省。还有就是在形式上,春晚还可以更丰富些,要不拘一格,消除文化差异的影响,使其切实能够成为民俗文化的代表。再有就是要敢于启用新人,允许各种文化形式的表演与艺术形式的体现,更广泛地消除地域文化的影响,在把握传统文化为主流的背景下,实现春晚的跨文化发展。
无论从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一种文艺表现模式的形式来看,春晚已成为现代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民族文化产品。要不断加以传承和提炼升华,总结传承、发扬创新这种独特的文化价值观,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靳斌,春晚如何突破模式化樊篱,现代视听,2008,05
[2]张步中,春节联欢晚会需要脱胎换骨,现代传播。2004,03
[3]成茹,浅析春晚品牌老化的原因及其出路,新闻知识,2007,05
[4]陈鹏,春晚还能改变什么,嘹望,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