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述评

2009-08-31

文教资料 2009年18期
关键词:张天翼现实主义小说

戴 娜

摘要: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呈现出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视角新颖化、价值尺度多元化的特征。本文从整体研究、专题研究等方面对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进行评述。以期推动张是翼小说研究走向深入和成熟。

关键词: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

张天翼被誉为1930年代“最富才华的短篇小说家”,为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初步成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学界对于张天翼小说的关注和研究几乎与其刨作同步展开。三、四十年代张天翼小说研究多采用社会历史批评的研究方法,冯乃超、茅盾、胡风、鲁迅等都敏锐的把握了张天翼小说的创作特色,但明显存在价值立场单一化的倾向。在文学史的惯常叙述中,张天翼并不占据显著的位置,总是被放在左翼文学的整体脉络中加以考察。直到夏志清先生出版于60年代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张天翼的文学成就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1980年代初期,随着文学领域的“拨乱反正”,出现了张天翼研究的又一个小热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张天翼研究资料》,收录了众多研究者的权威论文,为张天翼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服务组合。随着新批评理论的引进,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从整体上的政治功利评判转向艺术上的审美评判,研究视角继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革新。本文拟对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进行整体性、规律性的梳理与点评,总结其中的“得”与“失”,以期寻找新的研究生长点。

对张天翼小说进行整体研究是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的一大重点,体现了张天翼小说研究的较高成就。首先集中地体现在研究张天翼的专著上。《张天翼小说论稿》、《张天翼的文学道路》、《张天翼评传》是影响力较大的三部重要专著,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张天翼小说创作的全貌。

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通过对文学发展史的动态考察。认为张天翼“是左翼文学内部的‘鲁迅风”。对张天翼的喜剧题材和讽刺风格做了全面准确的分析。作者采用社会历史批评的研究方法,对张天翼的整体文学成就和独创性作了深入全面的分析,树立了对张天翼小说进行价值评判的标准。对张天翼小说进行整体研究的专论基本上沿袭了杨义的评价及体例样式。在张天翼研究长期的岑寂后,新时期研究者从社会政治维度对张天翼小说的政治价值和历史意义进行“正名”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但相对单一的文学史图景和理论视野,限制了对张天翼小说深层的思想蕴含及美学风格的深度挖掘。

王晓明的《张天翼:过于明晰的世界》认为在张天翼独特的艺术背后,存在着过于明晰地把握世界的创作倾向。文章结合时代群体和作家创作心理,对张天翼的写作做了比较透彻的解析,发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新论。他对张天翼小说的评判突破了政治功利维度,建构起一种美学的研究视角,但立论主观色彩较强,未能打开张天翼小说研究的新局面。

在研究角度、研究视野上对张天翼小说研究做出突破性贡献的是秦弓的《张天翼:审丑图的艺术建构》。30年代论者质疑张天翼小说中没有“具有伟大性格的描写”,秦弓却指出文学自古就有审美与审丑的双重功能。论者从美学风格和价值角度出发,对审丑的重要意义与张天翼的个性价值做出正确评价,史论结合,探索张天翼审丑艺术的中外渊源。文章深刻地阐释了张天翼小说独特的审美理想和美学世界,立论精辟,论证有力,开拓了张天翼小说研究的视域。

张天翼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忠实追随者,同时不断地探索表达方式。使现实主义本身更加现代化,对一般的左翼现实主义文学进行了超越。这也是以往论者对张天翼现实主义作家这一定位犹疑的原因所在。随着理论框架的完善,新时期研究者在对现实主义的深刻内涵的挖掘与流变的把握基础上,深化了对张天翼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把握。言恂、王攸欣合写的《独具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张天冀和他的短篇小说》指出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张天翼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致力于创作主题和表现技巧上的现代化的。美国学者安敏成的《张天翼——作为社会使命的小说》,在开阔的理论视域里重新考量现实主义文学,从方法论的角度给我们提供新的视景。论者将张天翼与茅盾对举,比较在现实主义创作中的异同点,使我们能从“史”的角度给张天翼定位。论者重点谈到了张天翼对现实主义小说的戏拟,高度肯定了张天翼的小说形式方面的实验。沿着安敏成开辟的路径,姜静《张天翼小说现实主义创作再探》和汪神《现实主义的自觉——张天翼小说创作的一个侧面》都继续探讨了张天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的专题研究在人物形象研究、思想内涵研究、艺术风格研究等方面得到了推进。

张天翼把人物放在小说创作的第一位,他的小说创作徐徐展开20世纪30年代中国活姿态的人物画卷。刘清华、彭彩云合写的《鲁迅与张天翼的时代及其喜剧形象的历史联系》,通过鲁迅塑造的悲剧人物与张天翼笔下的喜剧性格的比较,发掘出张天翼笔下知识分子形象的独特价值。徐艳莉的《对市民灵魂的深刻挖掘——试比较老舍与张天翼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则通过老舍与张天翼笔下市民形象的比较研究,揭示出张天翼笔下洋化市民形象的“虚荣”特质。在经典形象类型以外,少数论者注意到一些缺乏深入研究的人物系列。延伸了人物形象研究的范围。靳伟娜《张天翼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对张天翼笔下女性形象进行系统性的女性主义批评,从中窥探张天翼的女性观、性爱观和婚恋观,发掘出张天翼笔下女性形象的独特魅力。

此外。许多研究张天翼的文章都从分析小说的人物入手,丰富了张天翼小说的人物形象研究。但是论文大多集中在张天翼几类经典人物形象系列的研究,把人物形象简单地纳入讽刺形象体系中的一个类型,而一些未能整合进讽刺形象体系的人物形象便淡出了研究者的视野,如张天翼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女性形象、儿童形象等。导致无法展现出张天翼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美学全貌,遮蔽了讽刺以外其他色调的可能及文化审美内涵的承载。张天翼小说中一些“边缘化”的人物形象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在张天翼小说的思想内涵研究方面,张天翼自认自己的创作是在“重写着《阿Q正传》”,评论界也一致认为他在左翼文坛率先恢复了探究“国民性”的重大文学主题。新时期的研究者大多局限在揭出社会病根和改造国民灵魂的思想立意,很少对张天翼小说的主旨思想进行挖掘和新批评方法的观照。

在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等全新的文学批评范式下,新时期研究者对张天翼小说的文本重新解读,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张天翼小说思想内涵的开掘,拓展了我们解读张天翼小说的思路。安敏成在《张天翼——作为社会使命的小说》中认为张天翼小说中的所有行为包括艺术“都被简化为一种权利欲的表现”,在《夏夜梦》中,“‘京剧成为一个孩子初涉残酷的成人世界的持久隐喻”。汪祎在《现实主义的自觉——张天翼小说创作的一个侧面》中则进一步从文学创作程式的角度,把《夏夜梦》看作

作家自身“被既有模式淹没的创作状态的隐喻”。何轩《权威的建构与主体的颠覆——张天翼(华威先生)解读》,借鉴福科、奥斯丁的经典语言学批评理论,揭示了小说超文本的文化内涵,即权威的建构与主体的颠覆。我们通常把张天翼看作左翼作家代表。简化了张天翼与左翼文学的复杂关系,遮蔽了张天翼小说超越时代精神的人性书写及文本结构潜在的隐喻意义。

对张天翼小说的艺术风格研究是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的一大热点。

讽刺手法是张天翼小说最突出的艺术风格。研究的成果也非常丰硕,但也存在着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取得突破的是陈晓燕的《反讽与悖论——张天翼小说讽刺艺术论》,将英美新批评理论引入张天翼小说研究,以“反讽”与“悖论”概念作为结构论文的理论基础,但文章存在着理论的引入和文本解读疏离的弊端。加拿大学者崔淑英《张天翼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讽刺小说》借鉴了美国小说评论家爱德华·罗僧汉姆的讽刺理论,通过对《华威先生》这一个案解读,指出如何弄清讽刺小说中含蓄的打击对象,为解读张天翼讽刺小说文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但是总体上对张天翼小说讽刺手法的研究仍显单薄,对张天翼讽刺文学深层的喜剧精神、悲剧意识及审丑的美学风格挖掘还未深入:艺术特点的分析往往成为一种表层的罗列,而不能与作家的深层创作心理、美学追求交融。

在研究者对张天翼创作风格的不断探寻中,比较研究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批评视角,通过纵横比较拓展了张天翼小说研究的外延,在一个广阔的参照系中认识张天翼的小说创作。

平行比较主要集中在老舍、蒋牧良等与张天翼同时代同类型的幽默讽刺作家身上。据其可比性展开系列比较,在现代幽默讽刺作家群体中凸显张天翼的审美心理和创作风格。张天翼的“峭利型”讽刺风格几成定论,但新时期论者的深入研究和探源取得了一定成就,某种程度上形成一种对话和交锋。王希颖的《含泪笑看“人生相”——比较张天翼、蒋牧良讽刺小说的创作风格》,指出张天翼明快、冷峭、尖刻的创作风格。宋永毅《童年人格·幼年审美观·少年文化构成——张天翼、老舍创作风格差异的主体探源》运用深度心理学原则,从主体角度深层揭示张天翼冷峭风格的渊源。不同于上述论者对张天翼“冷峭”的讽刺风格的论断,张中良《老舍与张天翼:为中国召唤塔利亚》和杜元明《张天翼小说论稿》中则认为张天翼的创作风格表现为“热”。张中良认为张天翼的讽刺是一种骄阳的阳刚炽热之美,但突进的讽刺下“实则更多冷峻”。杜元明则指出鲁迅的讽刺风格表现为“冷”(冷峻),而张天翼则表现为“热”(峭利)。这种“交锋”有助于我们摆脱定论成见,深入张天翼的创作心理和文本内层,全面认识张天翼的创作风格。

张天翼小说独特的讽刺风格形成于一种对传统的继承优化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归化之间的张力。吴福辉《张天翼:熔铸于英俄讽刺的交汇处》是这方面研究的第一篇专论。指出张天翼在对外借鉴上“横跨着”的姿态和独特的道路,他以英俄为主的一切外国文学经验的借鉴,形成了独特的左翼讽刺表现力。

对张天翼小说的文体风格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丰富了张天翼小说的内部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张天翼小说的美学特质。30年代茅盾等评论家就对张天翼小说的文体创新给予高度评价。

新时期一些论者从叙事方式、语言艺术等文体表层方面人手,试图挖掘张天翼小说的深层文体意识。朱庆华《挡不住的魅力——论(华威先生)叙述之美》运用叙述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分析《华威先生》这一文本个案的叙事文体特点。丁亚玲《沙汀与张天翼小说的语言比较》就沙汀与张天翼的小说语言特点作比较性探讨,指出张天翼“虽通晓多种方言。却无真正的乡土情结和牢固的地域性审美情趣”。陈明彬、付金艳的《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现代性特征检索沪,对张天翼小说的文体特征做出综合性评述,认为其丰富了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文体”内涵。赵园的《论张天翼小说》深刻地分析了张天翼作为“文体家”的成就与不足,在张天翼小说的文体风格研究方面做出突破性贡献。赵园精妙地论述了张天翼小说中省略留白的艺术、以情绪结构小说、结构完整性的规范等文体结构特点:同时深入分析了文体风格与作家的审美创作心理、社会氛围间的密切关系。

“只有文体学的方法才能界定一件文学作品的特质”。深入探讨张天翼小说的文体风格,对理解张天翼小说的独特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张天翼小说研究中,真正上升到文体高度,分析其美学特质的有分量的论述还不多见。

总结:纵观30年来的张天翼小说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相对于张天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还是显得薄弱,尚存在学术空白和不足。

首先。张天翼往往被整合在左翼作家群体中,成为时代精神和审美意识的体现者,阻碍了研究者对其小说内蕴的深度探寻。“当‘时代精神变成一个神话式的整体,变成一个绝对的东西”,“就会忽略人性、人类文明与艺术中那些基本的、不变的东西”。张天翼清醒自觉的现实主义品格与左联内部的批评之间的张力,形成了张天翼小说主题内蕴的复调色彩。一方面,他承担了左翼文艺观的道德责任,形成了先人为主的意识形态图景,另一方面,他还能利用这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媒介,超越时代精神的限制,形成一种对人生的隐喻,达到对人性的深刻解剖。张天翼是一个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说家,这不仅体现在他不懈的文体创新中。细读文本,可以发现在显性的政治话语叙事下,潜藏着作者对人生、人性的独特书写,透露着一种对人的生存困境的焦虑和反思。例如张天翼的小说文本经常营造一种现代人生存的悖谬性情境,用陌生化的手法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现实人生,借小说中主人翁之口发出“不知往哪儿去”的人生追问,如《报复》中的黄先生,《新生》中的李逸漠,《在城市里》的丁寿松等都面临着这种生存困境。

第二。张天翼的小说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传统。二者具有审视民族文化心理的共性,在文体风格上都具有不断探索创新的现代性,把短篇小说文体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二者在美学风格上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质,鲁迅忧愤深广,讽刺风格冷峻,作品呈现出复杂的色调。而张天翼则具有一种时代的单纯激进的面貌,作品浸染一种极端情绪,表现为炽热的讽刺风格。虽然许多研究者承认张天翼是鲁迅的嫡亲传人,但大多是从影响研究角度论述鲁迅对张天翼文学创作的影响,简单梳理张天翼创作思想、艺术风格等与鲁迅相似的方面,缺乏从平行比较研究的角度对二人的精神渊源和美学特质的异同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文章。

第三,意象往往是对作家无意识活动或某种审美意图的揭示。张天翼小说中的意象有多义反复的现象,许多意象被张天翼赋予了新的内涵。一些没有被整合进文本内涵的意象可能正是作者思想意识的碎片,对于深刻解读小说文本具有一定的价值。研究张天翼小说的意象,有助于深入张天翼的精神世界和小说世界。如《移行》、《在城市中》对“月亮”、“座钟”等一些意象的准确把握。但

从意象的隐喻象征意义等角度对张天翼小说审美价值进行系统研究的还未见到。另外,张天翼小说中独特的审丑意象也没有得到深入的阐释。

注释: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50

2杜元明,张天翼小说论稿,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3黄侯兴,张天翼的文学道路,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4张锦贻,张天翼评传,希望出版社,2001

5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6王晓明,潜流与漩涡: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家的创作心理障碍冲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7秦弓,张天翼:审丑图的艺术建构,江苏社会科学,2000,(2)

8言恂,王攸欣,独具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张天冀和他的短篇小说,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1)

9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0姜静,张天翼小说现实主义创作再探,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1汪祎,现实主义的自觉——张天翼小说创作的一个侧面,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刘清华,彭彩云,鲁迅与张天翼的时代及其喜剧形象的历史联系,理论与创作,1992,(5)

13徐艳莉,对市民灵魂的深刻挖掘——试比较老舍与张天翼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14靳伟娜。张天翼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5何轩,权威的建构与主体的颠覆——张天翼《华威先生》解读,孝感学院学报,2005,1

16陈晓燕,反讽与悖论——张天翼小说讽刺艺术论,襄樊学院学报,2004,(3)

17崔淑英,张天翼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讽刺小说,《张天翼研究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8王希颖,合泪笑看“人生相”——比较张天翼、蒋牧良讽刺小说的创作风格,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2)

19宋永毅,童年人格·幼年审美观·少年文化构成——张天翼、老舍创作风格差异的主体探源,《张天翼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20张中良,老舍与张天翼:为中国召唤塔利亚,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

21杜元明,张天翼小说论稿,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262,263

22吴福辉,张天翼:熔铸于英俄讽刺的交汇处,《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23朱庆华,挡不住的魅力——论《华威先生》叙述之美,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第23卷,(1)

24丁亚玲,沙汀与张天翼小说的语言比较,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25陈明彬,付金艳,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现代性特征检索,宜宾学院学报,2001,(4)

26赵园,论张天翼小说,文艺研究,1985,(6)

27[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03

28[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37

猜你喜欢

张天翼现实主义小说
宝葫芦的秘密(二)
宝葫芦的秘密(一)
宝葫芦的秘密(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新法律现实主义
习作点评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