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苏青小说研究述评

2009-08-31周海霞

文教资料 2009年18期
关键词:苏青张爱玲论文

周海霞

摘要:本文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苏青小说的研究为对象,从整体研究,专题研究入手,梳理对其女性主义思想,世俗化语言及民俗地域文化意蕴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得失并探寻新的研究突破口。

关键词:苏青小说研究女性视角文学史意义

苏青是上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不多,主要著作有《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歧路佳人》和《朦胧月》。其中《结婚十年》再版36次,红极一时。张爱玲认为“低估了苏青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在的文化水准。”苏青好友实斋在文章中点透出苏青的特色是“爽直”“坦白”,谭正璧称苏青为散文作家,并评价说:“苏青单凭着她天生的聪明来吐出她那别的女性所不敢吐露的惊人豪语,对于技巧似乎从来不去十分注意。”这是最早对苏青创作的评价。70年代自张爱玲热开始,苏青渐渐走进读者视野,作品得到发掘整理和再版,同时对苏青作品进行细读分析的论文成果丰硕,形成研究的小热潮。进入新世纪之后,苏青研究更加注重对其艺术风格,思想内涵的探寻,苏青独特的文学史意义也有一些评定。本文将从整体研究,专题研究等方面梳理新世纪以来的苏青小说研究,以探寻研究中的空白与空间。

一、苏青整体研究

新世纪以来,研究界普遍将苏青纳入“海派”的范畴。海派在80年代末才得以正名,许道明,王文英等将苏青定义为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家,认为苏青创作印证了海派商业性、都市性等特征。陈安湖则认为应把苏青的小说划为“社会言情派”,是鸳鸯蝴蝶派风格和西方现代派艺术技巧结合的产物。又渗透着哲理和人性解剖、文化反思等,因而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

本时期对苏青创作的研究基本已推翻前人“汉奸文学”的观点。但所谓“附逆”仍是评论者争论的热点问题。研究认为苏青日常生活的文学化和民俗描写具有“民间记录”的历史价值。女性叙述视角也是文学史上独特的叙述方式,同时认为苏青的创作是一种“边缘写作”,对研究沦陷区文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文学价值。在研究作家生存姿态和写作话语角度上,研究者一致认为苏青存在矛盾性,吴春璟《苏青创作矛盾性之解析》全文谈论其职业妇女进退两难的境地和妻性,母性的矛盾,并且深入分析了矛盾产生的主观客观原因,是对作家创作论的深入研究。

针对苏青40年代沦陷区写作的历史评价这一敏感话题,汪贵霞在《苏青长篇小说研究》中从女性形象分析人手,总结出苏青的独特个性。即务实基础上的个人主义人生取向。作者认为苏青的小说创作实质是对自身经历的一种美化和遮蔽,虽然也有对以往走入歧路的反思,但反思并不彻底。也有近乎苛刻的观点如刘晓虹在《非常时期的“平常”取向——张爱玲与苏青的生存观与文学观剖析》中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张爱玲,苏青等沦陷区“中间作家”为例,认为苏青等人“以弱自处”“因弱卸责”,其生存智慧实质是自私自利,而忽视了文艺对于时代与历史责任的承担与道德坚守。作者旨在对几乎要成为共识的沦陷区作家“宽容”论进行反拨,这是研究界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但笔者认为文中有些结论过于苛刻,研究应还原历史现场,不能忽略历史社会政治及作家自身质素对创作的影响。

总的来说,苏青整体研究仍跳不出张爱玲的影子,多数结论仍认为其文学创作及文学研究都不及张爱玲,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好在苏青正渐渐走出被冷遇的境地,其独特性也在挖掘的过程中。然而不可避免的是,许多论文停留在对文本表面的分析上,观点缺乏新意,很多成果只是简单的重复,而缺乏对深层思想内涵,作家创作心理及文学史定位等问题的深入挖掘。

二、苏青专题研究

新世纪以来,苏青创作的专题研究成就非常突出,笔者做了粗略统计,有近七十篇论文对苏青创作进行了人物形象分析,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等方面的研究。

苏青是写女人的“专业户”,张爱玲曾说:“她就是‘女人,‘女人就是她。”怀青是苏青笔下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人物,苏青这样描述她:“新式女人的自由她也要,旧式女人的权利她也要。”“满肚子新理论,而行动却始终受着旧思想支配的人。”论文大都围绕苏怀青这个人物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她既反抗传统角色。又依恋传统角色蕴涵的利益;既表现“五四”女儿背着传统反传统的形态,也显示出女性雄化历程中不时闪现的传统文化的制约。在她身上,既能看到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又能看到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这一形象不仅较为完整清晰地表现了新旧合璧角色的特征,也显示出从文化视角解剖和探索女性角色演变及中国女性解放的主要价值意义。

汪贵霞将怀青,小眉等女性与现代文学中的子君,莎菲进行比较,认为怀青是一个自恋,畏难,自悼自怜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作者将怀青离婚与“娜拉出走”进行对照,认为怀青并非自觉的独立和觉醒,尚未具备逃离的勇气,即使逃离也患得患失,对男性仍心存幻想,这也是怀青等女性自身的局限。

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将苏青与当代女性作家进行对照研究的有邢滨华《<结婚十年>与<一个人的战争>女性形象之分析》,文中从“自传体”女性私人化写作出发,将苏怀青与多米两个不同时代的女性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从怀青到多米,展现的是女性成长的历史和现实,对特定文化语境中女性生命和生存本质的深度印证。此类论文是研究中的一个亮点,将苏青与当下女性写作进行比较研究,不仅能挖掘出苏青作品超越时代的意义,而且能推动当代文学创作及研究。

男性是苏青作品中的“配角”,但这个群体也不容忽视。很多论文都涉及对徐崇贤这个人物的分析。他是沦陷区文化人的代表,是“孤岛”时期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同时又是无能自私卑怯的。对家庭和子女缺乏责任感及负责任的精神,苏青对这个男性形象是充满仇视的心态的。本时期出现了两篇专门研究苏青笔下男性形象的论文,其中李兴阳《苏青小说中的男性世界——苏青叙事艺术谈片(之二)》较深入全面系统地对苏青笔下的男性进行了分类诠释,是一篇水平相当高的论文。作者认为苏青在男性形象塑造上形体优化多于丑化,精神上理想型比照出弱质型与劣质型的精神残障,从而打碎男性/父亲权威。无论是哪种男性,都体现出苏青对男性精神人格的阉割与贬抑。

正如李兴阳所说,以往的苏青研究聚焦于对其女性形象的研究上,而忽略了对男性人物的深入分析,这是个遗憾。研究苏青小说中的男性世界,解析苏青对男性人物的书写模式能更好地研究其女性意识及女性叙述话语。将会更全面地推进苏青研究。

苏青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从私人化女性叙述视角。市俗化叙述语言及甬沪地域民俗描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写作立场的女性化,女性经验的自我袒露是苏青创作的突出特征,不少论文将苏青与同时期张爱玲,萧红,丁玲等女性写作及当下林白,卫慧,棉棉等女性作家的私人化写作进行对照。以探究苏青女子写作在女性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张曦在《“女子写作”:张爱玲苏青质

疑》里大胆提出两位女作家独特的女性话语写作对今天一些女性作家表现出负面的影响,认为苏青等放弃了新文学赋予文学创作的历史感和社会性,是对传统男权社会女性从属依附地位的认可,将女性自己边缘化,限制了女性写作获得某种超越性的品质,这样的观点新颖但欠敦厚。

值得重视的还有毛海莹《穿越时空的“私人化写作”——从苏青热到林白现象的文学反思》,这篇论文将二人不同语境下的独特“私人化写作”的传承关系进行阐发,强调苏青的私人化写作对女性文学的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

苏青的文风是平实,单纯,市民化的,作品中对市民生活的精描细绘,对故乡宁波风俗人情的叙述,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俗情趣。陶宣将苏青的作品定义为“高雅的市民文学”,不认同前人将之归入言情小说。汪贵霞则总结苏青创作总体情调是古中国的,带着闺怨,这种文风深刻地影响了90年代“小女人”的“轻文学”。白晓明重在分析苏青小说作为“市井文学”的得失,认为其文风有种独特的“苏青式”的幽默笔调,这个结论非常有意义,但同时他指出这种市井文学的缺点是没有和时代脉搏扣在一起,缺乏历史的厚重和深度。

方贤绪从创作心理,文学观念出发,强调在商业化运作下苏青叙事充满了民间话语和市民情趣。此种叙事消解政治立场和观念,以民间的立场和旁观者的心态,淡化“民族”“国家”的概念。作者认为苏青的成功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神秘的希求,暖昧的冲动,潜意识和灵肉冲突进行了细致人微的描写,但商业写作也带来弊端,对性的一味抬高,作品的自我重复,题材狭窄等造成艺术品味下降,这对于当下的女性市场化写作也是一种警醒。

毛海莹《苏青作品语言的民俗学解读》从语言风俗学角度进行分析,指出民俗场面的铺排,拖沓,过分渲染影响了作品的精炼性。钱亚玲认为苏青还原浙东乡镇普通人日常生活习俗和成婚生育的琐细过场,是对乡土社会民俗温和迁就的退守态度,这些民俗的细致描写使苏青作品具有珍贵的文化史料价值。同时她还认为这是对中国新文学乡土叙事传统的延续,具有民族文化“寻根”意识和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意识,笔者认为这未免有些溢美。

对苏青作品的思想内涵,研究者主要集中于其女性意识,女性觉醒,女性批判及女性生存遭遇,悲剧命运的探究。苏青在女性观上突出的贡献是对男女平等的理解,认为女性的解放必须由注重同一的平等转向注重“差异”的平等,真正的平等是“各取所需”。对于苏青的女性意识,学界也给出一致的评定:苏青表达出被压抑女性的反抗意识和对自我生存价值地位的探索,这种情感困境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但苏青的弱处在于不能深刻挖掘女性地位卑下的历史,社会的根源。

刘莎在《苏青小说中女性命运的悲剧模式》中认为苏青受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思潮的影响。塑造出一种“苏青式”的女性悲剧模式,并对女性国民劣根性进行剖析。遗憾的是,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苏青的论文虽然占研究论文的大多数,但大都停留于前人研究的观点,甚至有些论文明显有抄袭借用之嫌。今后的研究者应把目光放在文本的细读和思想性探索上。而非简单堆砌。

关于苏青的市民哲学思想,只散见于个别论文,笔者认为市民意识对于苏青其人其文都有一定价值。而研究者对苏青市民哲学的研究非常有限,这也算是研究中有待突破的领域。

刘晓虹批评苏青的生存哲学是“现世主义”,其人生厉害观亦是“俗人哲学的道德规避”。这种边缘的道德观势必影响苏青的创作,并使其作品在思想上更接近于中庸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有论文谈及苏青作品中的弗洛伊德思想,虽然在理论论述和具体文本解读结合上还有些生硬,但至少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角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欲是人类的基本欲望,苏青显然受到其很深的影响。马莉丽《刍议苏青作品中的弗洛伊德主义》专门对苏青小说进行弗洛伊德主义分析,笔者认为只是文本内容的简介和弗洛伊德理论的堆砌,缺少深入细致的阐述分析,但角度新颖值得后人继续研究。

总的来说,专题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和空白,研究角度的单一狭窄,如集中在女性主义角度,论文观点的简单重复,虽有一定的成果,但对苏青另辟蹊径的研究仍亟待出现。

三、研究不足与空白

总体来说,新世纪苏青小说研究在前人成果上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取得一定的成果。这期间发表论著者数十人,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者如李伟,毛海莹,方贤绪,刘晓虹等。与以往相比,女性主义角度研究仍在进行,笔者粗略统计。有42篇论文(论文总数近90篇)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苏青,可见其新空间的开拓有些难度。与张爱玲比较研究仍是研究者爱用的方法,但苏青正渐渐走出张爱玲的影子,成为独立的研究个体。同时历史对苏青有失公正的评价也正渐渐隐去,苏青作品的独特性及文学史意义使她的研究渐渐丰满起来。经过以上资料的梳理,仍能发现苏青研究的空白和可开拓的空间。

首先,对于苏青是否“附逆”仍是学界尚未定论的命题,很多研究者认为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歌颂陈公博,出任汪伪政府官员,对其沦陷时期行为采取包容或逃避态度。笔者认为研究苏青在沦陷区的创作,必然涉及其人其行,因此研究应抱有严肃的态度。对其进行历史的公正的评价,这对研究沦陷区作家创作也非常重要。同时苏青相对于张爱玲等作家的独特意义仍有待研究,应将作家研究与文化史,思潮史,思想史研究结合起来。苏青创作与40年代上海沦陷区创作,与海派的交叉点,与社会言情小说的交叉点,与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现代派思潮的联系亦可以作为研究的新出发点。

其次,对于苏青的自传体私人化写作,研究者多将之与当时的庐隐,丁玲或当下林白等人进行比较研究,而较少单纯进行自传体写作的研究,与郁达夫的“自叙传”写作比较研究还无人涉及。自传体小说借鉴了某些章回体小说的手法,同时又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融入了人物心理发展线索,是值得关注的独特文体。对于苏青作品中大量的“性描写”该如何评价、学界仍未有中肯的结论。苏青受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很深,但至今未有研究者关注这点,因此将苏青40年代沦陷区创作与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结合研究是一个突破口。

最后,研究界不约而同忽略了苏青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研究,这其实也是大可作为的领域,通过对苏青笔下男性世界的剖析,能深入挖掘其两性观。思想内涵方面,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对苏青小说进行研究的方法虽然已经出现,但尚未取得较好的成果。同时苏青的叙事伦理观及作品呈现的中庸市民生存哲学亦未得到研究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苏青,苏青文集(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6,第1版:459

[2]同[1]:478

[3]同[1]:483-484

[4]陈安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653

[5]郑孝芬,当下语境观照下的苏青及其创作,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第6卷,(5)

[6]毛海莹,论苏青边缘写作的文学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第39卷,(4)

[7]苏青,苏青文集(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6,第1版:460

[8]陶宣,蒋毅,从苏青的作品看高雅的市民文学,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7,第19卷,(7)

[9]白晓明,苏青的市民生活和“市井文学”,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0]汪贵霞,自觉的选择——苏青的市民文学,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猜你喜欢

苏青张爱玲论文
九月雨
藏在俄罗斯套娃里的爱
一代才女苏青的悲剧人生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