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核病“卷土重来”的原因及对策

2009-08-28顾援农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22期
关键词:结核病抗生素耐药

顾援农

[摘要] 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产生和流行、结核病与艾滋病双重感染等,是导致我国结核病疫情及防治现状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遏制抗生素滥用、寻找新的抗菌药等措施,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可以防止结核病蔓延。

[关键词] 结核病;耐药;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a)-223-02

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每年新增患者150万左右,感染人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每年因结核病死亡的人数是各种传染病死亡人数的2倍,结核病正“卷土重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1 结核病以及目前我国结核病的现状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疾病,解放前,结核病在我国流行极为严重,病死率极高。1921年,法国科学家卡尔梅特和介朗经过整整15年的研究,终于研制出了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卡介苗,至今卡介苗仍在用于预防婴儿及儿童结核病[1]。随着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有效抗结核药的发现,使结核病的治疗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结核病的蔓延趋势曾一度得到控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期艾滋病的流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酗酒、吸毒等,我国结核病疫情呈蔓延趋势,人们不得不惊诧一个事实:结核病又“卷土重来”。

目前,我国结核病疫情呈现“六多”特点:一是感染人数多,全国多达5.5亿人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约占全国人口的45%,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二是患病人数多,全国活动性肺结核、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分别为367/10万和122/10万,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50万,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患者150万。三是新发患者多,全国每年新发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约150万,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患者65万。四是死亡人数多,全国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五是农村患者多,全国约有80%的结核患者集中在农村。六是耐药患者多,全国结核病耐药率高达28%。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中国耐多药结核患者数占全球的1/4~1/3[3]。

2 造成结核病“卷土重来”的原因

2.1 贫穷

在我国西部、乡村地区,结核病感染率是城市人口的3~10倍。民工潮和人员流动速度的加快,以及流动人口的生活、居住和工作条件与环境较差的现状,使我国的结核病发病率快速增长。

2.2 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产生和流行

产生耐药菌株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患者不按规定用药或过早停药,导致结核分枝杆菌变异,使其对一种或多种抗结核药物产生耐药性[4];二是部分患者本身感染的就是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导致原发性耐药结核病,这种病治疗极为困难,病死率很高,而且传染期很长,许多患者从患病起直到死亡,一直具有传染性。耐药菌株尤其是耐多药菌株的不断产生和流行,致使结核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2.3 结核病与艾滋病双重感染

结核病与艾滋病双重感染形成了一种新的致死模式,从而加速了疾病进程。因为艾滋病病毒可摧毁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抵抗力降低,特别容易患结核病[5],艾滋病患者的结核病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30倍,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约1/3患有结核病,成为艾滋病患者的主要死因。

2.4依赖疫苗防治

用卡介苗预防婴儿和儿童肺外血源播散性结核,例如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结核,效果可达80%,而预防成人肺结核效果则较差,另外,有些人接种后并不能绝对保证对结核分枝杆菌有免疫力,卡介苗的免疫效果也并非终生。

2.5 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

群众及一些地方政府对结核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政府职责不明,参与不够,宣传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患者发现率低,督导流于形式等。

3 对策

3.1遏制抗生素滥用

抗生素的发明及使用,使人类看到了战胜传染性疾病的曙光,但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会造成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微生态失衡,导致二重感染,而且会使细菌耐药性增强,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人类最终会将自己推向黑暗的深渊。

3.2 寻找新的抗菌药

抗生素是广谱杀菌药,在消灭有害菌的同时,也杀伤了体内的有益菌,导致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而引起其他疾病。另外,在人类与致病菌的斗争中,抗生素不是终极武器,抗生素的毒副作用、细菌的耐药性问题等也在困扰着人类,人类应重新寻找新的抗菌药物。在国外,有科学家发现用噬菌体(一种可感染细菌的病毒)来对付细菌更容易,因为噬菌体可以精确打击某一特定细菌而不会影响其他种类的细菌,有望将来取代抗生素[6]。

3.3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结核病的病原菌是结核分枝杆菌,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及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伤口感染。其抵抗力强,耐干燥,在干燥的痰中可存活6~8个月,传染性可保持8~10 d,故痰具有传染性。应通过广泛宣传,使群众充分了解结核病知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改变国人随地吐痰的坏习惯,对于遏制结核病的蔓延十分有益。只要控制好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规范治疗,结核病可以治愈,并能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陆曙梅.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0-81.

[2]周玉玲.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25-128.

[3]屠德华.艾滋病与结核病[J].结核病健康教育,2006(1):50.

[4]刘恩利.多耐药肺结核耐药原因分析并文献复习[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9):76.

[5]袁育康.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88.

[6]钱震雯,岳启安,田凤丽.噬菌体治疗的研究概况[J].医学综述,2007,13(16):69-72.

(收稿日期:2009-02-10)

猜你喜欢

结核病抗生素耐药
警惕卷土重来的结核病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miR-181a在卵巢癌细胞中对顺铂的耐药作用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故事
猫抓病一例及抗生素治疗
算好结核病防治经济账
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中的应用
童年重负:“被摄入”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