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文本解读及教学设想
2009-08-28徐立虹
徐立虹
课题《乡下人家》给人一种暖心的感觉。现代社会寸土寸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虽然近了,但是心灵之间却有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我们怀念曾经在乡下的游泳嬉戏、泥巴蚯蚓、山中探宝……当看到《乡下人家》这个课题时,觉得这“乡下人家”时而是一种背景,时而是一个场地,时而又是一大群聚在大树底下或河埠头聊天的人们
作者陈醉云先生是台湾国立中央大学的教授,写下这篇美文的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对于一个离开故乡(浙江上虞)几十年的海外游子,他听惯了城市的喧嚣,过惯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但最最怀念的还是儿时的乡下生活。在他的记忆里,“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于是作者笔下的动植物,被赋予了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所以教学本课的时候,要重点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中感受到“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同时教学的难点也正是这个。
屋前瓜架趣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乡下人家总是那样勤劳,“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那个“总爱”里透露着乡下人家的那份勤恳与爱美之心。屋前的瓜架是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这“风趣”就体现在“可爱”一词。屋前瓜架比那高楼门前的石狮子和大旗杆要可爱得多,但并不是说石狮子和大旗杆不可爱,只是可爱的程度不一样而已。瓜架色彩明丽,生活气息浓厚,纯朴而自然,较石狮子和大旗杆而言,它可爱在:①色彩丰富。这瓜架不像石狮子和大旗杆那样颜色单一,它有青的、红的,还有其他更多的颜色,而这么多颜色组合在一起又显得那么自然与和谐。②形状多样,姿态优美。天下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所以这么多藤藤叶叶就组合成了朴素又柔美的屋前瓜架。③具有灵动的美,是对生命的热爱。因为那些藤叶是有生命的,有对生活的向往,它们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在拔节。
此板块通过细读屋前瓜架图,来感悟这瓜架带来的“风趣”与“可爱多了”。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孩子研读“可爱多了”这个词中的“多”到底多了什么。
①“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风趣”在哪里?
②可爱在哪里?
③“屋前瓜架”后加一个字,你觉得哪个字比较妥当?
门前鲜花丽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朴素”与“华丽”本是相对的,可用在这里一点也不矛盾。这些花的朴素在于:①在农村随处可见,并不名贵;②家家户户门前的场地上随手种着,不像公园里的花要精心伺候,甚至有些本没有种,而是花籽自个儿落地生根而已。
就是这些朴素的花,却开得那么漂亮。为什么呢?是因为空间开阔、空气清新、肥料好……
此板块通过让学生比较“朴素”与“华丽”的本意来质疑文本,同时明白为什么用这两个词语。
①“朴素”和“华丽”本来是相对的,为什么课文中却说这些花是“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②这些花的“朴素”在哪里?
③成就这些花如此靓丽的原因是什么?
④句式练习:春天,芍药绽放出娇艳的笑脸;夏天,凤仙_______;秋天,鸡冠花与大丽菊_______;冬天,_______。
⑤“门前鲜花”后加什么字恰当?
屋后春笋探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这些笋芽儿们是多么富有生命活力啊,成群结队而出;又是多么淘气可爱的小家伙们哪,瞧——“探出头来”了。着眼这个“探”字,我们仿佛看到了雨后春笋那迫不及待的神情,那是对春雨的贪婪吮吸,那是对雨后田园气息的尽情吐纳,那更是对春回大地的急切渴望。
此板块着重研究一个“探”字,来感悟雨后春笋的勃勃生机。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探出来”与“长出来”有什么不同?
③说话训练:如果你是这些小春笋,你那么快从地里钻出来想看什么?
④“屋后春笋”后面加什么字?
院里鸡群欢、河里众鸭闲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乡下人家养鸡养鸭是最平常不过的,所以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只是“照例”而已,“总要”而已。院里鸡群是和和美美的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是多么的开心啊!“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就会有鸭子,“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这又是一群怎样悠闲自得的鸭子呀!
此板块不做铺陈,让学生感受到院里鸡群那份开心与河里众多鸭子的那种悠闲。
①“院里鸡群”后面加什么词比较恰当?
②乡下人家的鸭群在小河里觅食嬉戏,这是一群怎样的鸭子?
门前晚饭闹
乡下人家的晚饭是高谈阔论的,是无拘无束的,而此时: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向往、令人回味的乡村美景图啊!但作家呢?他就像是一只远方的鸟儿,几十年啦,他还从未回过巢呢!作者陈醉云先生就是怀着这份浓浓的乡思与淡淡的乡愁写下了《乡下人家》。去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了的地方叫故乡,所以在作者的心里,“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此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朗读与想象来感悟乡下人家的那份美丽,同时插入作者介绍,让孩子明白游子心中的那份回忆,从而使他们能珍惜童年时代的点滴美好。
①读着“门前晚饭”的场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加个什么字最好?
②带着那份浓浓的乡思与淡淡的乡愁读读晚霞中的乡下人家。
夜静催眠恬
秋天的晚上,人们在纺织娘“织,织,织,织呀!”的叫声中进入了梦乡,那是一种甜甜蜜蜜的美,更是一种安安静静、祥祥和和的美!
此片段也不做详细品读,让孩子们在朗读中体味这种和谐之美,体味“夜静催眠”之后用哪个词更恰当,“甜”还是“恬”?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所以在学习本文的时候,教师不可牵着学生走。以上几个板块由学生自主发现,自由选择学习顺序。当学生对文本全部解读完毕,教师可以带领大家再做一个整体的回顾,同时进行想象拓展,做一个小练笔。关于这个小练笔,笔者不认同从陈醉云这个游子身上入手,因为这个单元不是把乡愁作为重点在学习,而是让孩子们“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所以小练笔的题材可以从“乡村”着眼。
此板块意在让学生养成回顾整体的阅读习惯和勤动笔墨的写作习惯。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冬天的乡下人家还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吗?那屋前瓜架,当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撒落到瓜棚上的时候是怎么样的?那些鸡鸭在冰天雪地里又会干些什么呢?而那些银装素裹的树呀、花呀又怎么了呢?还有穿得鼓鼓囊囊的人们又在干什么呢?请展开想象,动手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