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教材为突破口 借德育花结甜果

2009-08-28伍晗骏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初中科学德育教育课堂教学

伍晗骏

【摘 要】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情景,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德育教育:立足科学教材,提炼出教材德育知识的切入点;充分利用科学中的合作实践活动,关注活动的道德细节;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德育和智育的连接点。

【关键词】 初中科学 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把德育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科学性与德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讲授与德育的教育水乳交融。通过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多元化德育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

一、立足科学教材,提炼教材德育切入点

1.利用科学知识的现实载体功能,对学生进行环保公德教育

科学课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课程。环保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课程内容将更多环境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载体作用”、“渗透作用”。加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教育,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让环境教育成为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例如,在学习《动物和植物》的区别时,不仅介绍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使人类和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且引申植物的其他作用(减少噪音、保持水土等)以及保护绿色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在学习《太阳和月球》时,介绍紫外光、大气污染物都会对皮肤造成伤害,将有关臭氧层遭破坏、大气污染以及如何减少这些污染的内容引入教学内容中。在学习《物质的酸碱性》时,展示被酸雨伤害的树木图片和盐碱地图片,渗透环保教育。虽然在以后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但是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要通过平时的渗透,提高学生的环保公德意识。

2.挖掘科学知识的积累继承功能,对学生进行爱国奉献教育

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历史的继承。科学家们在对科学知识的追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凡的勇气与开拓精神,对新发现、新发明的坚定信念,以及敢于坚持真理,为真理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坚强斗志等,是人类的精神财富。

例如牛顿虽然对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总是谦虚地说:“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不过,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有幸拾到美丽的贝壳,而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又如,伽利略利用理想的斜面实验,证实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是错误的;还用推理的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重的物体要比轻的物体坠落得快”这一错误观点。再如,教材第一册《探索宇宙》的阅读材料:2008年9月25日,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是举世瞩目的盛举,表明中国正在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所有这些都会给学生以启迪与教育。因此,在科学教育中,在以科学内容 、科学方法为主的前提下,联系科学史进行德育绝不是强加的“政治任务”,而是教学教育工作中不可割舍的重要组成。

3.运用科学知识的延伸内涵,对学生进行敬业立志教育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穿插于课文间,教师要根据课文的要求深入领会阅读材料的编写意图。阅读材料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知识,了解科学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会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项重大发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以及其中所蕴藏着的科学家的不懈追求与探索的精神,带给学生极大的启示和教育;有助于促使学生产生使命感,留给了学生立志于科学探索研究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为国为科学而努力工作的态度。

例如,在教材第一册《探索宇宙》中的两个阅读材料——《哥白尼和日心说》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以科学家哥白尼不怕封建教会的专制独裁,敢于提出正确的论断,推翻了基督教会支持的地球中心说,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伽利略被判处终身监禁的事例,说明了立志目标和个人信仰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立志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坚韧不拔的意志。第二个阅读材料还说明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永无止境,以增强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二、借助实践活动,关注活动德育细节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德育教育忌空洞说教,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教育是教一个人的道德习惯,一个人有没有成就,决定因素往往就是有没有一个好的习惯。科学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良好的科学实践习惯,让学生进入活动情境中,使学生感受活动的每个道德细节,触动学生习以为常的思想情感,领悟细节德育。

1.凸现小组活动,感悟合作德育

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如果我生活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就没有什么罪恶和道德,我在那里既不能表现道德,也不能表现罪恶。” 道德的基本问题是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在科学课堂创设更多更切合学生生活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改变原来过分强调自身利益,以个人为中心,忽略集体主义,忽略与他人的协作与交 流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改善学生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学生在一起学习时,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在科学课中设计探究、合作的实践活动,以活动实践为载体,将德育与课堂的活动实践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关注实践过程,落实生活德育

德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一项长期工作,我们不可能寄希望于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不能急功近利,我们要从学生的一言一行抓起,从小处着手,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身感受、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设想活动的结果;启发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实践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进行理性的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观和公德意识。

例如,在《生物和非生物》的实践中,学生为了找到蜗牛,就把学校厨房旁泥地上的石头翻了个遍,为了找到蚯蚓又把土翻个底朝天。活动中学生把蚯蚓放入水中看它们会不会游泳,把蚯蚓折成两段、三段,看还能不能活;还有的学生用石头把蜗牛的壳敲碎,看看里面究竟是怎样的……实验结束后,有学生把实验用过的蚯蚓和蜗牛随便乱丢。当然学生的探究热情无可厚非,但这些行为与“爱护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是相违背的。我们应该教育学生“珍爱生命,从小做起”。在活动的细节中,关注隐含在材料中的思想教育内涵,全面兼顾,灵活选择,在实验教学中发现不良的倾向时,恰到好处地选择时机渗透德育,使实验材料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如,在学生完成《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的实验之后,我看到废料桶里有过多的实验材料——棉花、猪肉汁、面包,说明做实验时学生浪费了很多实验材料。平时的班会课上,我们经常对学生进行爱惜劳动果实、勤俭节约的教育,但在科学课上,学生却丝毫没有节约实验材料的习惯,如在实验结束后,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食盐、米等实验用品都看成“废物”,扔进废料桶。针对这种现象,我教导学生实验时要“经济”一点,不要用太多的实验材料,只要能看到实验现象并说明问题就可以了。在做《物质的溶解性》实验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节约实验材料,并在以后的实验中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

3.拓展实践功能,内化德育教育

充分利用科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根据课本提供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例如,通过教学有关水、空气、动物、植物、地球和宇宙等知识,让学生感知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指导学生做各种观察记录,使学生领悟到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永恒变化着,并且变化是有条件的,使学生对浅显的唯物辩证思想有初步的了解。通过对校园植物的观察,向学生揭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通过利用桂花叶制作树叶书签、制作学具、实地考察等活动,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利用废旧品制作学具,增强学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意识。把德育和实践活动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紧扣学生认知,找寻德育智育结合点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科学思维中常常伴随着诗的因素。”真正的德育和真正的科学要求同样的想象过程。在科学的教学中,让严谨的科学知识、抽象的概念用诗意的语言,形象、巧妙的比喻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理解,在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知识提取中,留给学生一个亮丽的启迪,一个海阔天空的遐想。在知识的理解中,得到思想上的升华,找到德育和智育的结合切入点。珍视与学生的每一次有效的结合,把握每一个蕴含的教育契机,并捕捉它,使它成为最有效的德育资源。

1.联系科学课本,设计德育教育情境

我们在对某些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的讲授中,传递某种道理,寄寓某种思想,渗透某种观念。根据教育规律、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自然而贴切地渗透德育因素。抓住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思想教育的某些契机,使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上《时间的测量》时,我用《匆匆》这篇文章作为导言,让学生感受时间,在优美的朗诵中体验时间的宝贵,体现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的意义。在讲到时间的时刻和时间间隔时,安排学生说出自己每天大约几时起床,穿衣、刷牙、吃早餐、到校大约是几点,计算它们的间隔有多长,养成不浪费宝贵时间的良好习惯。我就是这样见缝插针,利用教材提供的教育素材不断地充实学生的头脑,让学生在学科学的同时接受道德教育。

2.依托科学课本,设计德育教育问题

从知识论的观点来看,个体经验是零碎的、不系统的、不具普遍性的。只有把科学的知识融入个体经验,才真正能对个人的德性生成发生作用。让每个人都能基于自己的经验去建构他的道德生活。我依托科学课本知识设计教育问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科学知识进入个体经验的结构,启迪学生的德育构建。

例如,学习《植物》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我们用的纸张是用木材制造的,谁知道一棵十米高的树大约能生产多少张纸?谁能够告诉我长成十米高的树要多少年?你一天要用多少张纸?全校一天要用多少纸?一棵这样的树能用多长时间?你看到这些数据有什么感想?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的情感、意识及各种价值观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点燃了内心深处美丽的思想火花,唤醒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良知,并自发地投入到思考和行动中。

3.延伸科学课本、设计德育教育作业

科学课本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学科化的知识,完整和全面的道德生活经验蕴藏在科学知识的背后,我们延伸科学知识,努力重构符合学生认知和生活经验的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景,让学生从多种形态、较为完整的生活经验中去真正领悟生活,体验生活中的道德。因此,布置以科学知识为载体,富含道德素养的作业,让学生完成对道德的自我建构。

例如,在学习了《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之后,针对课文的知识内容,布置学生写一篇《假如我是……》(珍稀动物或植物),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个性,提出自己对人类活动等的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知道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及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在学了《地球》之后,布置学生写《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文章,提高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并树立环保意识。

总之,德育教育是学生自我的教育,学生良好德育品质的形成,并不是靠教师传授和灌输完成的,而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教育的结果。任何外在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内部活动才有可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我们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以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创设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使课堂生活充满爱、尊重与信任,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合作、勇气和一系列民主价值。在依托课本,挖掘课本内涵,设计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德育情境的同时,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 课程标准研制组.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3] 国家课程标准教学资源编写组.科学(7~9年级)教学资源(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1.

[4] 朱清时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1.

(责编 廖银燕)

猜你喜欢

初中科学德育教育课堂教学
微课不微
浙教版初中科学“阅读材料”教学对策初探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