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2009-08-28韦秀花
韦秀花
一直以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比较重视教师怎么教,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是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教师往往是一讲到底,“一支粉笔一张嘴”,对学生学的活动过程比较忽视。于是学生读书、思考、讨论、质疑、问难的机会与时间就减少了,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今,参与式教学法的引进,完全改变了以往那种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师由“讲演者”变为“导演”,学生由“听众”转为“发言人”。教师成了学生的组织者、监督者和帮手,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调整、激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参与意识极浓的课堂氛围中自己吸收消化知识,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教学任务在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上得以顺利地完成。当然,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是要经过一番努力的。下面我就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要进行参与式教学,只有唤起学生内在的动力,学生才会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在老师的帮助下,与同学、老师合作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推进参与式课堂教学的生成。而我们是一个边远的山区贫困县,虽是堂堂的“县中”,可很多学生来自乡村小学。经济上的贫穷加上文化生活上的落后,造成了这些小孩自卑、胆怯的心理。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愿意参与到集体的学习活动里,甚至连遇到学习上的难题也不敢问老师。那么,如何激发这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呢?又如何让他们感到老师可亲、可敬从而“爱屋及乌”,把语文学习当作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呢?2007年的秋季学期,正好学校安排我去上初一新生的课,使我有机会做了这么一个尝试,即把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节课当作和他们沟通的情感亲近课。因为按传统做法,老师们往往是在第一节课向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介绍中学课程,强调中学学习的重要性,或者是马上就一本正经的给学生上新课了。这样很容易让才进中学的学生产生一种恐惧感,以至于往后也总感觉中学的课程很难学,中学的老师很严厉、很可怕。所以第一节见面课我一点不谈到学习、纪律上的事情。当我面带笑容站在教室门口说:“哗!我的新朋友怎么个个都是这么可爱呀!我真的好激动啊!”我看到全班学生都活跃起来了。这比那种走上讲台教学生上了中学以后应该怎样学习,又应该怎样遵守中学的纪律等等好多了。一节课里,我巡回在学生中间,和他们聊天,相互猜测对方此刻的心情,设法缩短农村小孩与县城干部小孩之间的距离。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从始至终我没发现哪一个学生不敢说话。我当时想:我已经成功拉近了自己和这些孩子之间的感情了,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合作。确实,在后一个星期的作文课里,我出了一个作文题叫《上中学后的一节课》,没想到大部分学生都写了我的这节课。作文里,有的学生就写到原以为中学的老师很可怕,想不到竟是如此的和蔼可亲;有的学生写到本来担心中学课程很难学,但现在看到有这么好的老师,再难也不会害怕了等等。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有一天我穿一套新衣服去上课,全班学生都看着我微笑,值日生竟忘了喊“起立”,有个学生还大胆地说:“老师,你的这身衣服穿得真漂亮。”我知道,他们已经把我这个老师当成朋友了,我和我的学生是处于平等的地位。
事实证明,我努力营造的这个班级和谐氛围,成了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法的良好基础。平时上课,无论是从高山苗寨来的同学,还是在穷困家庭里生活的学生,都一样会大胆地发言。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不再像从前那样总是牵着学生走了,我经常只是在旁边小心地扶着他们走。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对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惑”给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踮着脚尚够不着的情况下,给学生鼓劲,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使他们能更多地更好地表现自己。例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当最后进行相邻两桌的小组讨论时,我就用联系已知的点拨法,把原有知识和生活体验运用于学生的理解和推理过程,让学生通过已有的关于太阳的天文知识,顺利地帮孔子解决了这个难题。而在学习《春》时,我也是用这种点拨法,使学生通过联系自己对自然现象的体验,更好地理解了作者对春风、春雨、春花的赞美之情。如此适当的点拨,既为学生参与学习扫清障碍,又将鼓励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的活动。记得在教学《背影》时,对父亲的情感理解可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个问题。我就改用对照比较的点拨法,再加直观的表演。先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父亲背影的四次描述,然后通过比较四次背影出现的情境的不同,导出作者在文中翔实记叙的背影——一个头戴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蹒跚而努力地为“我”买桶子的形象。那么又如何使学生能透过背影领会父亲的拳拳之情呢?为此,我请了两位善于表演的学生上到讲台,一个模仿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体态、动作,另一个重现平时自己在街上平地里买橘子的过程。其他同学观看、比较,找出两者动作的不同之处,使学生如同身在其境,心感其情,于是对文章真情的领悟也就水到而渠成了。整个课堂,学生轻松、愉快,人人都在参与。这种把课堂当舞台的新教法,既可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做老师的又何苦唾沫飞溅、苦口哑嗓的一堂课“填鸭”呢?
有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有效途径是自己去发现。的确,自己发现的东西印象最深刻,也最易弄懂其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参与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相信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能力,扶着学生走好一段路后,在适当的时候还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走。其实,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互相讨论解决问题,他们可以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往往会针对近年来考试的题型特点,准备一些材料或提出一些热点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自行分组讨论。遇到焦点问题还可以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参与式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中的主人。例如,在教学《第一次真好》,为了让学生真正自己去了解“风景画”和“风情画”的区别,我叫三个学生根据课文第一段的内容在黑板上画画,然后让下面的同学当评委进行评析。其中有一幅画引起了争议,因为这个同学画了几栋房子,每栋房子前都有一棵柚子树。所以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幅画不符合课文内容,应该是一栋房子。当时我并没做评价,而是把权利交给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辩论。学生们得出的最终答案是这幅画最好,理由是它才真正体现得出“风土人情”的含义。还有,我上《〈论语〉十则》时,课文末尾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我就把这个问题延伸出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分几个大组展开讨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没想到只花五分钟的时间,各组就拿出了讨论结果。最后我还把综合总结的权利交给学习委员和班长。归纳起来,学生们是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的:一方面是在日常生活中,同学、朋友、师生之间以及家庭生活中,应该学会将心比心,自己不想要的物、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强加于人;另一方面是对敌人、对坏人却又相反,比如不能因为自己不愿意受囚禁之苦,就将心比心,可怜坏人,反对给他们判刑。试想,课堂上,适当地把权利交给学生,适当的对学生放开手来,就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当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得到了老师的表扬,领略了同学欣赏的目光,他们一定会增强自信,产生更大的参与热情。那么,参与式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上还会愁没有“好的演员”?还用去担心有“不好的演员”吗?
总而言之,运用参与式方法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自主地学习。同时,这种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参与式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削弱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新观点、新想法,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