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情感在网络的道德中自由放飞

2009-08-28吴赐龙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德育

吴赐龙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最主要阶段,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人。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随着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还存在大量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可以这样说,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斗争阵地。”而学校作为最重要的教育阵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道德的教育,已经成为每个信息技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中面临的问题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使学生在持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把握具有普遍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体验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养,从而支持全面的基础文化素养的发展。新课标明确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德育目标是:“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但是,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依然普遍存在。

1.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兴趣的偏差

不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往往不是信息技术知识本身,而是热衷于网上聊天、交友、网络游戏甚至网上恶作剧,不把计算机当作一种帮助学习、掌握技能的工具,而是当作高级的游戏机,有的甚至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最终荒废学业。为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理解和使用信息技术,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使学生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

2.教师重技术知识传授,而轻人文教育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不单单是将传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重视对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但由于信息技术课不作为高考科目,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是简单敷衍,仅局限于简单地传授技术知识,而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漠视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培养。

3.巨大的网络信息资源下,传统的道德教育逐渐失去权威

现行的德育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节奏,学校的德育手段、方式方法偏重“说教”、“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存在着理想化倾向,而在网络普及的社会条件下,很多学生能够借助网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捷地获取信息,传统的“说教”成为一种虚设和摆设。每当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会通过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来寻求刺激或是心灵上的慰藉,而不是主动地与老师或家长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更加消极地对待现实,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对现实事物和人际关系漠不关心,性格变得孤僻,人格产生扭曲,带来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情感的冷漠、人文道德的弱化和缺失。

二、信息飞速发展下学生情感道德的培养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缺乏正确的独立判断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价值观、理想与信念容易异化;同时,由于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比较低,对信息的识别能力有限,因而,容易受到来自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此时若教育引导不及时,可能导致思想的混乱、价值观念的倾斜、道德理念的丧失以及法制观念的淡漠,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1.对学生道德情感意识的培养

网络空间是一个由开放多元的伦理文化聚合而成的道德世界,信息和文化实现了共享。同时,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但是,网络中大量出现的异质文化的渗透必然会对中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可能导致中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错位和对中华民族优秀伦理道德价值选择的混乱、冲突和迷失,因而随之出现的道德冷漠、道德失范等现象,使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情感意识的培养,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要他们学会选择,学会甄别良莠,努力提高个人修养,养成自律的习惯。同时加强法制观念,学习《宪法》、《民法通则》、《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相关规定,使他们明白虚拟的网络中当要张扬自己的个性时,必须以尊重他人、尊重社会为底线,遵守现有的社会规范、道德要求,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从而改善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状况。

2.教师自身情感道德的培养

新课程下的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更应是道德修养的楷模。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好学生表率。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要精心选择德育教材,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与各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注意收集和筛选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网络德育资源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面对浩如烟海的网上资源,我们要学会精心选择,教师可登陆或指导学生登陆中国德育网、中国共青团、中国文明网等网站,让具有社会的主旋律、集体主义价值观、爱国主义、思想品质的主题政治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集声、色、光、画、音等多种手段而演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道德的熏染,灵魂的净化,使之增强其爱祖国、爱人民的信念,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3.重视人文关怀,强化学生主体情感道德意识的培养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传统的“说教灌输”式已远不能适应时下的学生道德说教。只有突破时空的限制,才能将道德教育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有些教师视网络如“洪水猛兽”, 学校也制订诸多条条框框严禁学生随意上网,使得网络一些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学生的教育面前变得苍白无力。其实教师可通过网络上的BBS、IRC、Netmeeting、Out look Express E-mail等为学生搭建网络绿色平台,让网站成为他们互相交流的纽带,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通过网上指导,虚拟的空间,真人的交流,消除了学生因害羞、胆怯、自卑等心理干扰因素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学生在宣泄和倾诉自己的烦恼时,可让学生的心灵在网络中自由放飞,而教师也能够很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达到教育的效果。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

中学生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