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历史情境,激活历史教学
2009-08-28李艳梅
李艳梅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有利于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因此,创设学生乐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仍是“满堂灌”。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历史学科在中考、高考中所占分值的提高,历史学科在学校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随之提升,仅求知识点的落实、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的枯燥乏味、毫无生机的历史课又重新拥有了市场。这既不符合历史课的特点,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那么创设历史情境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在实践中如何创设历史情境呢?
一、创设历史情境应该遵循的原则
第一,形式上的新异性。当情境在学生眼前展现时,就成为学生感知的刺激物。但呆板的、常见的、多次重复的东西,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若不能引起注意,大脑皮层就兴奋不起来,抑制状态是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因此,所设置的情境,要考虑到它形式上的新异性,尽量使学生获得新的感受,借以激发学生感受情境,观察情境、描绘情境的热情。
第二,内容上的实践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要经过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师在创设历史情境时,不但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来展示教学中直观的东西,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而且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去质疑,然后去探索求知。在“激励”和“调动”过程中去掌握历史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及整体素质。所以,情境教学十分注重内容上的实践性。
第三,方法上的启发性。情境教学既然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手段,在方法上必须讲究启发性。
二、创设历史情境的手段
1.利用图片、模型等创设情境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连续性、戏剧性的特点。过去的历史离我们很远。所以,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借助直观教具,再现历史现象,展示历史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2.运用现代技术语言创设历史情境
投影、录像尤其是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不仅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更新,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也大大便利了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一段音乐、一段录像都能够使学生重温历史场景和情境,把学生真实地推到遥远的古代、近代和当代。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与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发情趣,活跃思维。例如,在教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红军长征》一课时,我将电视连续剧《长征》中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动态镜头替代了教材中静态的油画、版画并配以《过雪山草地》《飞越大渡河》的歌曲。气势磅礴、高亢雄壮的歌声与画面交融在一起,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视听感知,学生不仅领悟到红军长征是一次艰苦的历程,同时感受到“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革命情怀。很多学生感慨到: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在敌兵密集火力、严密封锁的情况下,越过13条光溜溜的铁链,仅用了两个小时,飞夺了泸定桥,太不可思议了!难怪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用情绪感染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以上所创设的情境途径,都是运用了直观手段。在情境教学中直观手段与教师语言、情绪相结合,更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语言这种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的效益。“最好的教师是最会运用语言的人”。当情境在学生面前展现时,如果缺乏教师语言的调节支配,学生往往只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而忽视了对整个情境的感受。这样,就难以获得确切的丰满的感性认识,更不易激起与教材情境相一致的情感活动。
教师的情绪同样也能创设情境。试想,教师无论讲述法西斯势力惨绝人寰的掠夺侵略还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带着麻木的表情与呆板平淡干瘪的语调去讲述,怎能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们虽不具备“京中善口技者”凭借“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就使观众“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的本领,但我们可以用丰富的知识、饱满的热情、抑扬顿挫的语调,使学生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情绪、声音,而且仿佛看到了画面。
4.广泛利用社会媒介,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不但要在课堂上做文章,而且要走出去,通过历史讲座、历史报告会、故事会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古迹、古墓、石碑、历史博物馆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重温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