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主体性激励的几点思考
2009-08-28曾志琴
曾志琴
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中学政治课枯燥呆板,索然无味,已是天下大同。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沉闷的,当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主体意识也就无从发挥了。那么怎样才能扭转这种现状,有什么良药能根治这课堂的“沉闷”顽症呢?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人们发现,教师对学生教得越多,从而给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行动提供的机会越少……”他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本人深受其启发,结合个人粗浅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这个良方就是:激励主体自发学习。具体有如下几点,恳望与同仁共酌。
一、教师真正放弃“权威”,彻底转变师生角色
素质教育已经讲了很多年,可学校的课堂还是“涛声依旧”,真所谓轰轰烈烈谈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为什么我们的素质教育迟迟不能落到实处呢?关键在于我们的很多教师没有摆正自己的角色,权威意识太强,教者至尊,学者自卑,只有先生讲的没有学生说的。长期以来,学生把老师看做权威,而自己更多地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这种不对等的关系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阻碍着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影响了师生的正常交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话,学生默默聆受……”叶先生的言论正是当今新课程标准思想的体现,新课标指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尊重学生的意见想法,保留其合理的看法,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学生发言,创设自然民主的气氛,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建立一种新的教学观,就是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会而“获取知识”,从而愉快地“运用知识”。
二、创造主体参与的宽松氛围,从尊重和爱护学生开始
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的一所小学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发展预测”,向该校教师提供了一份“具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其实这份名单只是随意拟定的。然而,几个月后,凡选入名单的学生,学习成绩迅速提高。原因何在呢?原来,该校教师对这些列入名单的学生产生了偏爱。在这种爱的作用下,激发了这些学生自信、自强、自豪的心理,产生了自发的内在动力。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中有名的“罗森塔尔效用”。由此可见,情感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其实凡是人都有情感归属的需求,对于这些需求教师应予以理解并尽可能给予满足。有的教师喜欢板起面孔训斥学生,课堂上清规戒律太多又不容侵犯,一不遂意便有可能用罚站、罚抄书、罚扫地等多种手段来惩治学生,花样绝不逊于古人。这些教师对学生缺少爱心,学生对教者不能尊敬,试问在这种紧张敌对的氛围下学生能坦然释怀,主动参与你的教学活动吗?所以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倾注真情爱心。尤其是对犯错的学生老师更应该多关怀和帮助,只有老师真正用心爱他的学生时才得以实现教育最本真的东西即“既教书又育人”。尤其是一名政治老师更应该具有一颗广博慈诚的爱心,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塑造学生。凯兴斯泰说过:“教育家的特性仍是在于爱人,谁若是活着不爱别人,他根本不堪作教育家。”所以我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丢弃“罚规”,教师要放宽课堂“政策”,搞活课堂,师生情感相容,相互信任,平等对待每一个求学者,尤其是对犯错误的学生更要用一颗宽容关爱的心去帮助他们,相信他们,耐心聆听它们稚嫩的心声,尊重他们天真的言论。
三、激发主体求知的意识,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南宁市这几年实行开卷考试,这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政治教师应该活跃起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艺,课堂上随时插入有趣的小故事、感人的画面或幽默的笑话等等,搞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和求知欲。比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的第一框“特殊保护,特殊的爱”时,在说到“父母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所有的汗水和心血,我们应该尊敬他们、赡养他们”时,道理他们是懂的,但好像个个不以为然,没有引起共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父母是怎样为我们的成长付出的,我插入了一组学生感兴趣的漫画,从自己哇哇学语、练习走路、手拿筷子到上学背书包、绑鞋带、学写字、最后考上大学,父母那无尽的牵挂……父母不知不觉已老了、糊涂了、颤抖了,也走不动了,儿子成家后很少回来,但父母很满足,无怨无悔地离去了……学生很认真地看,开始哈哈大笑,漫画中的小孩光屁股的样子很天真很可爱,但看到后面同学们很安静,表情也很严肃,整个课堂一下子凝重起来,谁也笑不起来了。我感觉得到同学们心灵受到了触动,他们在沉思、在反省、在期待……他们也许在想平日里的行为是否太伤父母的心了?又或许在想父母太为我操心了,父母老了我怎么办?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时而欢笑时而肃静,学生在一动一静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凸显了政治课“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个核心作用。
四、构建主体探究的舞台,从开放课堂、创新教法开始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思想政治课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最佳的途径就是从开放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构建自主探究的舞台开始。众所周知,目前的教学方法名目繁多,特别是课程改革唱响大地后,很多自创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俗话说得好:各师各教,教无定法。但不管什么办法,好的教学方法都必须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编写意图就很突出培养主体探究的精神。每一个单元开头都设计了一个“主题探究”的内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所谓开放式,从字面上讲就是不按常规上课,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开放课堂的方式、方法、时间、空间、手段等,尽可能地给他们创设表现的舞台,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使他们自主、自觉、自愿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提高思想觉悟,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的主题探究“交往的剧场,成长的舞台”时,我首先提出五个问题,然后再做到三个开放。这五个问题是:1.你有过交友的困惑吗?2.你是如何化解朋友矛盾的?3.老师是不是我们的朋友?4.你最想和哪个老师交朋友?5.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更多老师的朋友?为了让学生敞开心扉,真诚地表白,我第一个放开的就是改变“插秧式”的学生座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几个好朋友围坐一群,围绕问题展开讨论;第二个开放是学生可以离开教室,不在课堂谈论,学生邀请自己最信任最想结交的老师到指定地方一起讨论;第三个开放是各组反馈方式多样化,可以口头陈述、书面作答,还可以编成小品表演回报。同学们真是太高兴了,来不及等我下令,他们就抢先开始行动了,教室一下炸开了锅,一个个欢呼雀跃,不一会就有小组来邀请我参加他们的唇舌之战了,最后我留守教室参加了两个小组的讨论“大餐”,看到同学们那“当家作主”的满足感和求知欲,我内心的激动真是不胜言表啊!
总之,只要教师摆正了位置,尊重学生人格,理解爱护每一个学生,努力钻研教材,创新教法,就一定能引领政治课走出那扇“沉闷”多年的大门。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