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2009-08-28郭祥云
郭祥云
60分的作文,可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大题,是高考中独一无二的影响上线的“高分题”。作文失误,可能会导致全盘皆输。那么,影响作文成败的关键是什么?是审题立意。审题不准,立意不佳,会使高考作文遭遇“滑铁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有如下五点:
1.抓关键语句。即抓住能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这样的句子一般设置在材料的开头、结尾,有时也指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例如:足球名将贝利初露锋芒时,记者问:“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成为世界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贝利初露锋芒时说“下一个”,表现他不满现状;成为世界球王后说“下一个”就更表现了他勇于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此点立意即可。
2.抓因果关系。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由果溯因,找出事情成功、失败的根源,从而能得出最佳立意。
例如:汉钟离到人间传授法术,指导人们如何“点石成金”。人们蜂拥而来求艺,唯独吕洞宾问道:“点石成金之后,金子还会变成石头吗?”汉钟离道:“会,但那是在3000年以后的事情了。”吕洞宾大惊失色:“如果有人3000年以后本想靠着一块金子来度日,但金子却变回了石头,那岂不是害了人家1这法术万万学不得!”吕洞宾拒绝学“点石成金”的法术——他刚一拒绝,便成了仙。
材料强调吕洞宾拒绝学法术,并且刚一拒绝就成了仙,原因是怕害了人家。由果溯因可得出:心存善念即圣贤,不可见利忘义,要保持高贵的天性等。
3.抓情感倾向。有些材料中的词语具有明显的褒贬色彩,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态度,由此思考,往往能得出最佳立意。
例如: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怪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从材料中的“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充斥厌恶之情的词语可推出作者对接上断臂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对其保持自然状态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4.抓主要对象。有些材料中涉及的人或物不止一个,我们要分清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只有抓住材料中的主要对象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最佳立意。
例如: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笨拙,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这则材料涉及四个对象:人、狼、鹿、植物。但主要对象应该是鹿:鹿因为没有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得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笨拙甚至大批死亡;后来又因狼的介入而奋力奔跑,从而恢复了生机。由此可立意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抓材料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对比、并列和互补三种关系。
例(1):①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②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第一则强调人多心不齐而坏事,第二则指出人多心齐而成事,由此可见两则材料是对比关系。但人的多少不是材料的关键,二者所共有的关键点在于是否心齐。因此,材料的中心是成事根本在于人心要齐、同心同德。
例(2):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事先也做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这两则材料应是并列关系,都说明了本来能做好的事结果却失败了。抓住二者失败的共同原因: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此可得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3):①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①强调人做事要有坚定的信念;②强调人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可得出观点:既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总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并非高深莫测、毫无头绪,相信同学们在认真阅读仔细思考的基础上,再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定能审好题,立好意,定能写出精彩文章。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