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质教育的阳光照亮新区每一个角落
2009-08-28雷杰能
雷杰能
南昌人喜欢把江南名楼滕王阁对面的红谷滩新城区比作上海的浦东,那穿城而过的赣江犹如黄浦江,为一江两岸的城市发展蓝图添上了点睛之笔。自2002年5月红谷滩新区成立以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现已成为南昌市城市建设标志性城区。随着开发建设的一浪高过一浪,这片现代化新城的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007年5月,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出台《关于实施优质教育全面覆盖工程的意见》,2008年9月26日,区教体办与国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正式签订了《红谷滩新区优质教育全面覆盖工程合作协议》,红谷滩新区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积极推进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层次的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全力打造教育品牌,力争在5~8年内实现区内优质教育的全面覆盖,即围绕构建完备教育体系、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三方面任务,积极推进新区教育均衡化、优质化,这是该区推进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力举措。为此,记者专访了该区教体办主任陈挺。
领跑未来的民心工程
谈起优质教育全面覆盖工程,陈挺主任非常兴奋,话语中充满了自豪与自信。他说,按照建设“魅力新区”、打造百年经典城市的目标,新区强力推进“四大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优质教育全覆盖工程就是四大工程之一。
陈挺首先向记者介绍了全区教育的总体情况。他说,区工委、管委会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新区教育在短期内经历了接管、探索、改革、创新、发展和初步完善的过程,现已形成机制新、体制活、特色强的良好局面。目前,区域范围内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所,其中幼儿园10所、中小学19所、高校7所。新区的中小学教育网点分布完全是依据规划入住人口的规模,按照高标准,在78平方公里范围内适度超前规划制定而成。
陈挺说,红谷滩新区是新兴的城区,创新办学机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新区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体,多种体制的学校同步协调发展;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采取多种形式筹资建校。在“引大、引强、引品牌”的战略和“但求所在、不求所有”的理念引导下,引进了江西师大附中、南昌二中、南昌二十二中、凤凰城上海外国语学校、南昌市育新学校、南师附小等省内外的名校入驻或加盟,还引进了4所知名幼儿园入驻,形成了公办、民办、民办公助、政府联办、政府派驻等多种办学形式。现在,孩子们不出新区便能享受从幼儿园到大学连贯、优质的教育,“学在红谷滩”教育品牌日益唱响。
“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我们的不足。”陈挺说,“我区成立时,接管的绝大多数是农村学校,基础差,底子薄,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待优化,学历水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质量都需要提升。基于对现实的充分认识,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少走弯路,高位嫁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实施优质教育全面覆盖工程,是新区审时度势后作出的重大举措。区教体办与国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进行项目合作,是一次双赢的合作。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将用三年时间,通过对学校规划、队伍建设、特色打造、形成品牌等方面指导,帮助新区实施优质教育全面覆盖。通过几年的努力,力争到2011年,全区完成16所幼儿园、17所中小学和1个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引进6~8个知名品牌学校,打造2~3个省级示范幼儿园,3~5个自主品牌学校;推行学校‘星级教师制,全区星级教师要求达到总教师人数的50%以上,优质教育覆盖率达80%,把优质教育送进千家万户。”
合力打造教育品牌的重点工程
作为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自然是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1号工程”。陈挺主任说,新区成立了由教体办牵头的实施优质教育全覆盖工程项目合作领导小组,并根据项目学校学制不同,分为小学组和九年一贯制学校组,加强统一调度指挥。各项目学校也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项目合作领导小组周密部署,狠抓落实,稳步推进,并不定期召开推进会、座谈会、调度会、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会……
陈挺欣喜地告诉记者,新区上下已形成了支持工程实施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氛围。对涉及教育方面的工作,相关部门做到好事快办、特事特办,为工程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陈挺说,区财政加大了对工程实施的支持力度。一是财政预算足额安排,做到“三个确保”。确保教育经费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落实到位,确保按“三税”总额的3%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二是投入实现多元化,做到“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同时用感情、用项目、用工作、用诚心争取上级部门更多的教育专项补助和支持。在教育公用经费和各类专项教育经费之外,区财政每年安排了200万元的教育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教学研究、教师的培训与交流以及奖励教师等等,并做到逐年增长。2008年区财政预算安排区属各校教育支出达3856万元,比上年增长32.1%。
在谈到教育人才高地建设时,陈挺介绍说,为形成一流的教育人才储备,新区开通教育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优秀教育人才直接引进,共引进20余名教育人才。他深有感触地说,实施人才战略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措施,从教育人才引进、促进教师成长和教师的医疗、编制、职称、户口、奖励等多个方面激励教师。教师津补贴工资在全市领先,公费医疗优于邻县区。同时,加大奖励突出贡献的教师,新区还出台了《红谷滩新区星级教师评定办法》,以打造名师为目的,开展星级教师的培养与评定,为新区师资建设铺就了成功之路。
陈挺说,各项目学校都以高位推进项目实施为契机,高起点制定了中长期规划、近期计划并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根据本校实际,育新分校以“寻找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为主攻方向,努力优化教师结构,全面构建有效课堂。实验学校以打造理论水平高、教科研能力强的研究型教师队伍为突破口,创建优质教育示范校。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凤凰学校,学生处于由农村向城市转型的过渡期,该校着力打造德育特色,实施“三人”(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的文明人、具有强烈爱国情感的中国人、个性优良的现代人)德育模式。全区学校都依托优势上项目,从目前的情况看,效果非常明显。规划和制度的制订与完善,成为文化引领的过程、特色培育的过程、人心凝聚的过程、教育品牌形成的过程。
高位嫁接的质量提升工程
实施优质教育全面覆盖工程的关键词是优质教育,其主战场在学校。合作项目启动以来,沪赣两地学校来往频繁。由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专家和上海名校校长组成的专家组,每月来项目学校活动一次,为教育教学活动把脉问诊。
陈挺主任认为,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他说,观念就是财富,眼界决定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发展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指导,然后才是教育行政指导。因此,文化氛围是最大的管理力量,高位嫁接上海优质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是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新区分期分批组织校长和教师赴上海、南京,参观了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曲阳第四小学、曹光彪小学、虹口区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学校、华东师大和南京市东庐中学等学校,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在走出去的同时请进来。新区先后聘请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郑增仪,国家督学、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等一批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担任教育顾问,经常请他们来新区指导教育规划、决策和管理。
同时,全区大部分学校分别和香港、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名校结成了友好互助学校,加大对外交流的力度,并长期保持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教育部门及著名高校的交流互动活动。每年都要派出优秀教育管理干部、骨干教师到先进地区名校进行为期3~6个月的挂职培训。同时,和驻区高校实行合作互动,成立高校实验基地,充分发挥驻区名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提升教育品位。通过多种形式与专家交流,虚心求教。每一次专家的意见,项目领导小组都会整理成册,然后按照教体办各科室的职责进行分解,形成意见分解表,以便对照整改,并汇编信息简报,印发全区。教师对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也及时反馈给专家组。
陈挺说,提升教育质量的过程,也是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过程,所以要把制度建设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结合起来。就制度而言,有两种性质的,即鼓励式的和限制式的,但新区学校的制度更多的是鼓励式的。因为好教师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欣赏、激励、引导、培养、关心、爱护的结果,更是其自身内在的人生观、价值观、责任心、进取心、良心等优秀而深厚的人文素养在工作中的自然体现。
制度的引领,使新区学校的教学研究如火如荼,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沪赣两地积极开展教学交流,新区的教师赴上海上课,开展学习交流;上海的教师来新区上课,传经送宝。项目学校常年组织公开课,每次教研活动一个主题,如“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国外优质课观摩”“优秀教育电影赏析”“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与运用”等,项目学校的领导、教师和专家一起听课、评课。这种实打实的教研,让教师的业务提升获益匪浅。此外,新区还举办“名家大讲坛”“教育管理者沙龙”“教育论坛”等活动,促教师素质稳步提升。
据悉,该区还扎实开展教学大比武系列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得到历练。截至目前,在各级各类的优质课、论文竞赛等赛事中,全区获奖的教师达4000多人次,并拥有教育科研课题50多个,多所学校被评为省人民群众满意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省语言文字示范校、市德育工作示范校等,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正在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