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下高考升学指标”是科学的教育政绩观
2009-08-28雷泓霈
雷泓霈
《三秦都市报》报道,陕西省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评价观,建立有利于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水平的评价体系;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学校下达高考升学指标,不得以任何形式统计和公布本市县(区)及学校的升学人数、升学率、升入重点大学的情况;不得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标准评价、奖惩校长和教师;所有高中学校都不得频繁组织考试,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严禁任何形式的高考表彰奖励,切实减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高考压力。
长期以来,教师为了所谓的教育政绩,拼命加班加点,校长也将“高考状元”“北大清华”等当作金字招牌、成功标杆。这种行为让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和“知识容器”,人们也在所不惜。
尽管人们很反感这套评价机制,可教师得听命于校长,校长得听命于局长。这种陈旧的制度捆绑住了教育者的手脚,抑制了教育的创造性。
“你有你的千条计,我有我的老主意”,只要考核制度、评价制度不进行实事求是的改进,教育活力就不会萌芽。所以,从这个角度认识陕西省的改革,可谓是一种积极大胆的“制度除尘”。其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可谓利莫大焉。
经验告诉我们,评价机制不仅仅是一种评价机制,更要成为创造性活力的发源地,成为创造性教育的苗圃,成为敢于探索、善于激励的助推器。当评价机制不再是教育绳索而成为了教育杠杆的时候,这种科学的评价机制就能发挥积极健康的效应,为更多个性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终极动力。
不过,传统评价机制已让有些教育工作者产生了依赖性和教育惰性,甚至让少数人成了既得利益者。新的评价机制的落实肯定会遇到重重阻力。这就提醒我们,推行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应有打一场硬仗的思想准备,要对惯常的评价制度打一场歼灭战,尤其是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新的改革措施,认真细化、内化到自己的教育管理和行为中。
广大教师也应有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使命感。不要把孩子培养成“流水线上的产品”,而应该帮助他们和谐发展,把他们培养成“有血有肉的人才”。◆(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