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敢问路在何方

2009-08-28徐光明熊义勇雷杰能

江西教育A 2009年7期
关键词:校长中学学校

徐光明 熊义勇 雷杰能

编者的话:义务教育的普及推动着高中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更是牵引着高中教育迈向普及。希望孩子能上高中而且上个好高中,是多少家长梦寐以求的心愿。然而,中国毕竟人口太多而且农村人口比例大,高中不可能都建在城市内,尤其是人口多的县市更是这样。因此,办好农村高中很有必要,但这又是很不容易的事,因为至少要解决好钱从何来和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两大难题。

在高中阶段教育接近基本普及的高安市,有省级重点中学4所,规模大、条件好的综合性高中1所。就是在这强手如林的高中群体中,地处农村的石脑中学,在世纪之交的时候,历经起死回生、走向发展壮大的艰苦历程。从1999年至今,在校学生由500余人增加到4000多人;每年招生由不足200人,增加到1400人;校舍由10540平方米破旧危房,改建扩建成42122平方米崭新楼房。办学规模扩大了8倍,校舍面积增加了3倍,学校资产总值增长了近40倍。

高安市石脑中学成功地破解了钱从何来和提高师资队伍质量这两道难题,为农村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冲出重围的农村高中

这是一所农村学校,地处高安市石脑镇;

但是这又是一所让人不敢相信是农村学校的现代化学校,校园建设得像城里的学校一样漂亮:高大气派的科艺楼、教学楼、宿舍楼错落有致,寓意深刻的十几米高的雕塑赫然立在校园文化广场中央,平坦开阔的400米标准操场,造型美观的花圃、绿阴如盖的树林……

难怪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率领教育部多个司局长和国家督学到石脑中学考察时发出这样的感叹:“中部地区有这么好的农村中学,真是了不起!石脑中学的发展真是一个奇迹!”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崛起。该校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完成了由薄弱学校向品牌学校的跨越式发展。2002年该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重点建设中学,2009年5月4日经省政府批准为省重点中学,成为高安市的第四所省重点中学。

此前,高安市已经拥有两所省重点中学,一所办学规模大、质量高的城区市重点中学。一个县级市,拥有三四所省重点中学,这在全省都是绝无仅有的,办学竞争激烈是可想而知的。而且石脑中学位置靠近城区,市区有公交车开往这里,这样的地理位置很容易让学生流向城里的学校,石脑中学是在夹缝里求生存。

石脑中学从挫折中奋起,以过硬的教育教学质量留住了学生。学生不但没有流向高安中学等老牌名校,而且吸引了新建、万载、宜丰等外县莘莘学子,市区也有很多家长想方设法把子女送到这里读书。校长杨文忠对记者说,每到开学的时候他都要躲起来,把手机关掉,“失踪”一段时间,因为方方面面找关系要把子女送到这里来读书的人太多了,学校根本容纳不下。他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可是十年前这所学校却已经沦为薄弱学校。在该校工作了30年的教务处主任张国华老师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这所学校在上世纪80年代还是不错的,90年代末期衰败了,学校管理混乱,学生流失严重,全校只有500来名学生。学生逃课、玩游戏机、打桌球成风,学生寝室里到处都是老鼠洞,硕大的老鼠在床上跳上跳下,很多老师面对此情此景流下了眼泪,人心思走。

学校由盛而衰,社会反应强烈。杨文忠校长说,那时候学校周边有近20家专做学生生意的个体食堂,一到放学,绝大部分学生就涌向校外小店用餐,学校无法管理,衍生出许多问题。学校办垮了,群众怨声载道。那时候周边的居民把校园当做养牛场,每天十多条牛在学校游荡,牛粪遍地。有的居民办丧事从校园进进出出,在校园里放鞭炮、烧纸钱,搞得乌烟瘴气。

人民群众在呼唤,学校师生在期盼,当时的石脑中学处于一个历史的拐点上。高安市委、市政府顺应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于1999年暑假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从高安二中选调优秀青年教师、教务处主任杨文忠担任石脑中学校长。从此,石脑中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二次创业。

校园建设的“撑杆跳”

在杨文忠校长的陪同下,记者漫步在这所占地100多亩的美丽校园。看着一幢幢新建的楼房,记者连连称奇,因为建起这4万多平方米的校舍政府没有投入一分钱。杨文忠校长介绍,他刚来该校的时候,简易的校舍都是1973年易址时建的摇摇欲坠的危房,危房率高达80%。

他坦言,刚上任之际睡不着觉,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危房拆掉建起新校舍。但是财政拿不出钱,钱从哪里来?学校发展的瓶颈亟待突破。

路是逼出来的!

2000年4月28日12点30分左右,学校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故。砖木结构的学校礼堂兼作学生食堂的危房轰然倒塌了,所幸的是因为这一天是期中考试,学生提前半小时吃饭而无人员伤亡。杨文忠校长上任后,把学生都集中到学校食堂用餐,实行封闭式管理。而现在食堂倒塌了,必须在短时间内建起来,以解决学生吃饭的问题。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又一次摆在学校面前,而且必须立即作出回答。

“等、靠、要”都是不现实的。特事特办,杨文忠校长首先想到的是向学校老师借款,每个老师借5000元,总数可以筹到近40万元。然后,再让建筑商垫点资,先把食堂建起来。

然而,向老师借钱谈何容易。因为当时杨文忠刚来该校不久,很多老师认为他是到这里来镀金的,过两年就会调走,而且学校能否办起来还是个问号,到时候不是借出去的钱打水漂?杨文忠校长能理解老师们的这些想法,他上门到老师家里去做工作,与老师促膝谈心,把准老师的思想脉搏。为了解除老师的疑虑,杨文忠在与老师们签订的借款协议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杨文忠同志在调走之前必须要把借款还清。”为了表明自己与全校老师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决心,他把自己的女儿转到石脑中学来读书,让爱人也从城里来到石脑“扎根”。至今他妻子还没有上岗,对于妻子作出的牺牲他既感激又愧疚。这一招还真灵,无需再动员,向老师的借款很快就凑齐了。

学校的食堂也很快就建起来了,石脑中学成功地迈过了一道坎。

善于思考的杨文忠校长,从新建食堂的融资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启示:作为一所农村中学,政府的投资肯定是少而又少的,因为一般都是重点保当地的“最高学府”,而农村学校要发展就必须解决资金这个瓶颈。钱从哪里来的答案,他在实践中找到了。

在此后的时间里,该校采取“项目经理垫一点,向教职工借一点,向银行贷一点,工程成本降一点,承包单位让利一点,教师住房押金交一点”的融资方式,分期分批建校舍。

“我刚来石脑中学的时候,只有一幢两层的办公和教学合用的楼房,其他的都是平房、危房。路面坎坷不平,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脚泥。而要把这些危房推倒建新校舍,相当于在旧址上重新建一所学校,资金的缺口是相当大的。所以这种融资方式非常适合我们这类的学校。”杨文忠对记者谈了校建经验。

该校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分三期全面进行校园改造,实现滚雪球式的发展。分管后勤的副校长告诉记者,在规划的时候注重轻重缓急,教学楼、食堂、厕所、围墙等基础设施先上,为第一期工程。第二期工程是全面完善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至2003年底,已建起了4幢学生宿舍和4幢教工宿舍,校建出现了一个漂亮的“撑杆跳”。第三期工程主要是全面完善教育教学的功能设施。这一期的主要工程有科艺楼,校园文化广场、花圃、路灯等美化绿化工程等。科艺楼投资700多万元,建筑面积6323平方米,配置理、化、生实验室3个,4个微机室配置计算机410台,装配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各2个、多功能报告厅1个,电子阅览室、心理健康室、音乐室、舞蹈房、图书室、报刊阅览室、教师活动室一应俱全。其中,图书室藏书18万册,报刊达210多种。仅投入路面硬化和校园美化的资金高达100万元。投资20万元的污水处理工程已接近尾声,预计年底交付使用。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又是有说服力的。

杨文忠校长深有体会地说,这种校建模式分步实施很重要,因为分步实施有利于学校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如果贪大求全,超越了学校的承受能力,即使房子建得很气派,但让学校背上沉重的债务,慢慢地会把学校拖垮的。

短短几年时间,石脑中学没花政府一分钱,便将当初的80%破旧危房改建成4.2万平方米的崭新楼房。从1999年至今,校舍面积增加了3倍,学校资产总值增长了近40倍。在当今全国各地不少大、中学校都因建校扩容而负债累累的时候,该校建起了十多幢漂亮的楼房却不欠银行和基建单位1分钱,而只差本校教职员工178万元(人均1万元)借资款,负债率与总资产比率不到4%。学校在正常运转的同时,还要靠自收自支负担26个聘用教师的工资,新机制彰显新活力。

环境就是生产力

“尊敬的杨校长:您好!首先请您代表我向石脑中学的校领导和全体老师问声好!我于2006年9月7日到南华大学办妥了入学手续,一路上平安顺利……在我心目中,石脑中学永远是我人生成长的恩师。当我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当我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坎坷时,石脑中学给予我一次又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正是石脑中学这四年的陶冶和培育,让我领悟到了许多为人师表的道理;正是石脑中学的宽容和支持,让我拥有今天在南华大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

这封情深意长的信是曾在石脑中学当了四年老师的李小华写的,离开了石脑中学却时常怀念着在石脑中学的日子。他认为石脑中学不但是莘莘学子成才的摇篮,也是教师成长的熔炉。

是的,石脑中学对很多教师是有吸引力的,近年来经常有市内外的教师前来应聘,他们看重的不是这里的待遇,而是个人成长的环境,干事业的环境。可是十年前该校还是“孔雀东南飞”,教师千方百计要离开这里,教师流失严重。教师都想往外跑,学生当然留不住,学校也就当然走下坡路。

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之际,着力把办好学校的信念传递给每位教师,给教师以希望。杨文忠说,只有教师看到了学校的希望,学校才有希望。他强调说,环境就是生产力,校长最大的职责就是营造环境,为教师搭建平台,这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的领导班子从教师们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教师们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以营造教师干事创业的大环境。他上任后砍的第一板斧就是改革职称评聘办法。

他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走访得知,教师对职称评聘的意见很大,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前是用投票的方法确定教师的职称晋级,致使有些教师把精力放在搞关系拉票上,而一些埋头教书的老师又选不上。

学校出台新的职称评定办法,重个人业绩,向一线教师倾斜,把教师个人工作业绩量化,让兢兢业业干工作的教师先上。新的办法,公平公开公正,透明度高,一些埋头教书而不善搞人际关系的老师也上了,大家感到顺心顺气,从而树立起一种新的用人导向。

接着,杨文忠校长又砍下了第二板斧:个别行政干部以及一些资历老、年龄比较大的老师,教学效果差,但长期教毕业班下不来,老师和学生意见都很大。杨文忠认为,这种能上不能下的局面不改变,教学改革就无法进行。

他敢于碰硬,排除各种干扰,顶着压力把那些人坚决换下来,有的调整到低年级任教,有的转到服务岗位。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们称杨文忠是“有情校长,无情管理”,从中更加看到了学校的希望,校领导班子在教师中的威信也进一步提高了。

杨文忠校长在多种场合向大家灌输这样一种理念:“学校的行政干部和老师是平等的,干部应该是老师的表率。学校的行政干部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老师、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个学校,老师们都想方设法去搞干部当,这是不正常的,这样的学校是没有希望的。”

在石脑中学,行政干部成了老师的标杆,树立了一种好的风气。为了进一步优化学校的发展环境,学校强化了民主治校。

“实在对不起,我马上要去上课了,不能再陪你们了,你们就在这里看看有关材料吧。”在该校采访的那天中午,杨文忠校长突然拿出手机看了一下时间,然后非常客气地对记者说。

“你当校长的也要上课?”记者问道。

“我们学校每个行政干部都上了几个班的主课。我上了高三一个班的化学课,其他的副校长都上了两个班以上的主课。”杨文忠校长回答道。

接下来记者在校长办公室翻阅学校提供的材料,发现了有十来本杨文忠校长在教代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据悉,每年召开一次教代会是该校雷打不动的制度。凡是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重大事情,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拿到到教代会上去讨论,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以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意志。

该校教师以青年人为主,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学校致力于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实施“青蓝工程”,开展结对帮扶。学校舍得花钱让教师走出去,学习新的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每个教师每学期都有一次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而且是由教师自选地点,实行经费包干。三年前,该校就为每一个教师配了一台手提电脑,让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说课比赛、优质课比赛、外出培训等活动,都优先考虑青年教师,并有多名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

张妮老师告诉记者,她是2007年通过招聘来学校任教的。工作刚3个月,正好省里办了一个教师培训班,学校派她去了。而其他地方派来参加培训的教师,大都是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就她一个人是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所以当大家得知她是一个新老师时,都投来了好奇的目光。

舒润生老师原来在一家煤矿的子弟学校教书,有一次来该校参加教研活动,了解到该校的教师有一个很好的事业舞台,他动心了,并于2004年应聘来该校任教。他高兴地说:“选择了石脑中学,我找到了一块成长的沃土。”

舞台有多大,教师就能飞多高。由于学校为老师们营造了一个好的干事业的环境,所以老师们心头都熊熊燃烧着一团火,聚焦事业,聚焦发展。

原在深圳市布吉中学任教的熊彰平老师,有一天收到了杨文忠校长的一封信,劝他重返石脑中学工作。熊老师接信后,思想斗争很激烈。

熊老师是在学校跌入低谷的时候来深圳的,但那时是迫于无奈作出的选择。来深圳已经4年了,好不容易闯出了一片天地。现在他无论选择回去或留下都很难:因为自己深深地爱着那曾经挥洒汗水的石脑中学,选择留下来很难;但是石脑中学如果不能办起来,那就没有事业作支撑,回去又有什么价值呢?选择回石脑中学也很难!熊老师没有立即答应杨文忠校长的要求,而是从各方面了解石脑中学新班子成立以后所作的事情。通过多方面了解,他感到新的领导班子是实实在在干事业,石脑中学一定会重新崛起。一个学期之后,他毅然辞去了在深圳的高薪工作,回到了石脑中学。回校后,他全身心投入工作,任教4个班的高三课程,而且成绩突出,回报了学校领导的知遇之恩,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像熊彰平老师一样在外打工的老师,都被学校的美好前景吸引回来了。

民生工程暖人心

在记者与老师座谈的时候,一位拄着拐杖的老者悄悄推开会议室的门,静静地坐在门口的椅子上,记者对他并未在意。他在那里坐了一个多小时,一直等到座谈会结束的时候,他才来到会议桌的前边要求发言。原来他听说记者来学校采访,就主动来找记者倾吐一番心里话。学校老师介绍说,他叫吴章秀,是一位退休的教师,在这所学校工作了30年,对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感情。前几年他因得了尿毒症到省城住院,花了几十万元钱治疗。当时他因为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自己决定放弃治疗,对家人都交代了后事。学校领导班子赶到医院看望他,并组织全校师生为他捐款7万多元,高安市教育系统也为他捐款,共为他筹集了十多万元的医疗费。前不久,他因摔了一跤跌断了骨头,故即使拄着拐杖走路也很吃力。他发言时很激动。他说:“我的这条命是学校给的,是组织给的,我要永远感激学校。我今天来要说的不是这些,而是要谈谈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记者来了我一定要来一吐为快。一所快要倒闭、教师面临下岗的学校,能变成这样好的学校,全归功于新的学校领导班子……现在石脑中学是非常有希望的学校。”吴章秀老师的发言自始至终都很激动。

学校的关爱一直温暖着这位已经退休的老教师,让他感激终生,由此可折射出该校的人文关怀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石脑中学的领导有个共同的特点:说得很少,做得很多。杨文忠校长说,教师利益无小事,竭尽全力为老师服好务是我这个校长的职责。

“我来石脑中学后为老师解决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教工宿舍和办好教工食堂。教师住不好、吃不好,这个问题不解决,老师又怎么能安心工作呢?我就是不吃不喝也得把这事情解决好。”杨文忠校长谈起当时的情况仍然记忆犹新。

“当时老师的住宿条件实在是差。住平房而且又是危房,光线不好,单身老师几个人挤一间,这些都不说,最要命的是漏雨。一到下雨,就得用脸盆、桶、碗等接漏。房间里到处是老鼠洞,老鼠又经常把骨头拖在洞口,让人感到难受。因为潮湿,夏天蚊子、苍蝇成堆,有的老师还因潮湿得了关节炎。看到这些,我的心里非常难过。所以,有很多老师就干脆不在学校里住,有的投亲靠友,有的甚至在外面租房子。”杨文忠介绍了当时的情况。

学校把建教工宿舍作为一件大事来办,仍然采取“教师交一点押金,建筑商垫一点,学校自筹一点”的办法,于2000年建成了一栋新的教工宿舍楼。户型为三室两厅,共20套,优先解决家庭人口多、工作业绩突出的教职工,校长、副校长一般都没有安排。

2003年后又相继竣工了3栋教工宿舍。一栋88套一室一厅的标准房,一栋24套三室两厅的套间和一栋66套标准间。三室两厅主要是住几代同堂的教职工或双职工,标准间主要解决单身职工的住房问题。现在,老师若交押金1万元、7000元、5000元,就可以自主选择相应户型免费居住,如果老师调走或不再住,可以全额退还押金。住上这样好的房子,老师们怎么会不心里乐开了花?杨文忠校长虽然住的是标准间,但看到老师住上了满意的住房,他比什么都高兴。

一位原在另一所农村中学任教的男教师,在与记者座谈时说:他原来所在的学校住房破旧,一下雨就漏得一塌糊涂,家具发霉,心情怎么也好不起来,工作当然没有劲。现在住这么宽敞明亮的房子,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石脑中学总是这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从老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做起,解教师后顾之忧。以前学校的教工食堂几乎没有教师去那里用餐,有的在自己家里搞,有的三三两两凑合在一起合伙搞,每天要花费大量时间去买菜做饭,很多老师都向杨文忠校长倾诉这一苦恼。学校新的领导班子急老师之所急,想老师之所想,着手解决老师的吃饭问题。学校从强化教工食堂职工服务意识入手,改革食堂的经营模式,实行成本核算,学校给予适当的补贴,办福利型食堂。教师吃上了可口的饭菜,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了,个个笑逐颜开。记者在学校教工食堂和老师一起吃了一顿午餐。食堂的饭菜质量上乘,菜的品种丰富,色香味俱佳。

学校每年都要为老师进行健康体检。在教师或教师家属的病榻前,校工会会送去亲切的问候;老师有急事用校车,学校毫不犹豫;老师家属在家待业或小孩转学,学校出面想办法;解决教师夫妻两地分居的困难,学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助一臂之力。鄢鸿根老师的爱人在另一所学校任教,张杰文老师的爱人在另一个乡的财政所上班,学校和相关单位密切配合,圆满解决了问题。

从深圳回石脑中学教书的熊彰平老师,有一年在参加高安教育集团的招聘考试中录取了,他是想通过进城解决妻子的工作问题。学校领导诚恳地找他谈心,表达了石脑中学更需要他留下来的愿望。同时学校表示可以把他妻子安排在学校食堂工作。熊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再一次放弃了被很多农村教师视为梦寐以求的进城工作的机会,毅然留了下来。他的选择,一时间在高安市传为佳话。

一枝一叶总关情。点点滴滴的关爱,温暖着教师的心。在石脑中学,爱岗敬业成为一种快乐,教师都有一种职业的幸福感,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该校班主任工作实行“六必到”,从早到晚基本上是“泡”在学校里,但他们都无怨无悔,并高兴地告诉记者,学校的老师在市区都购买了商品房,但都把它变成了“旅馆”,只在节假日才去小住,其他时间都住在学校里,一心扑在工作上。

现任学校教研处主任的胡炜老师,2002年正在华东师大攻读硕士学位,毕业时完全有机会留在上海工作,他却毅然选择了回石脑中学。在他的主持下,学校的科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人和万事兴。石脑中学的几年来的变化赢得了社会称赞。谌红梅老师是外地人,去年大学毕业,同学就向她推荐来这所走上坡路的学校执教。她第一次来学校是打“摩的”,与她素不相识的“摩的”司机,听说她是来石脑中学当老师,对她说:“石脑中学可好呀!你能来这所学校当老师真了不起。”工作了一年的她,用“三个难得”高度评价石脑中学:第一个难得的是师生都以校为家,从星期一到星期天都“泡”在学校里;第二个难得的是师生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充满希望;第三个难得的是老师之间的协调性非常好。

是的,石脑中学在老百姓中的口碑这么好,师生心里都充满了希望,这样的学校,她的明天也一定是美好的!◆

猜你喜欢

校长中学学校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学校推介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