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加工贸易存在问题及对策

2009-08-28

北方经济 2009年14期
关键词:原产地配额贸易

郭 丽

摘要:近年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发展迅猛,对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目前从总体上仍处于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的阶段,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文章从分析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入手,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提出我国加工贸易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加工贸易原因可持续发展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的不断发展,加工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9860亿美元,增长了394倍。但其中中国只承担了加工制造环节,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面对人民币汇率的提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间贸易摩擦的矛盾,我国加工贸易的困局已逐步显现。

一、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加工贸易的产业链较短,增值率低。对经济增长、国内技术和产业的拉动能力较弱

我国的加工贸易虽然数量很大,但加工贸易主要参与产业链低端的非核心环节,相当大一部分尚处于简单加工和组装型发展阶段,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增值率低。近年来加工贸易增值率出现下降的趋势,2007年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降到52%,其中来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25.4%,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60.4%。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出口退税率下调以及加工贸易转关手续不畅等原因,国货复出口快速增长造成的。再有,零部件和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仍然表现出“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特征,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部件更是严重依赖进口,料件本地采购比例偏低。这种类型加工贸易对我国中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小,其增值率与国内配套率停滞不前,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缺少带动性的龙头企业与配套协作企业。

(二)加工贸易的“出口导向”型加剧国际间的贸易摩擦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中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过大,服装、纺织、机电零部件等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加工贸易的主导产品。2007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接近82%,这么高的外贸依存度与我国传统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同时,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数量过多且价格过低,导致最近几年外国对华反倾销起诉案件明显增加。到2007年底,已经有101个国家和地区对华输出产品提起反倾销起诉,共达412起,金额达到数千亿美元。

(三)加工贸易挤占了大部分的被动配额

一般列入一国被动配额的产品都是一国出口时对外竞争力较强的产品,虽然被动配额和加工贸易是两回事,但我国的被动配额结构与加工贸易结构基本一致。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借助这一优势发展起来的加工贸易产品既是加工贸易得以发展的基础,也成了被动配额产品的主力。但是,我国大部分的加工贸易企业都没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主要为外商提供产品的加工、组装和制造环节,科技附加值极低。导致大部分被动配额都被非本土产品占据,国产化率极低,多为别国加工。有的外商之所以在我国投资设厂进行加工,就是看中了加工贸易这方面的优势。通过在中国生产,获得“中国国籍”,挤占了本应由“中国产品”独享的“被动配额”。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之所以来我国投资,也是因为看到我国加工贸易占用被动配额这一点,积极参与公开竞标,并在过程中抬高价格,以削弱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四)加工贸易产品挤占了政府采购中的国产品份额,使通过政府采购来带动民族产业发展大打折扣

由于加工贸易的发展,加上实质性改变的商品原产地确定标准,使得大部分产品经过简单的加工、制造等技术含量不高的环节,即导致了“真正的国货”所占份额极少,因此,在政府采购时,应严格区分国货和非国货,普通货和自主创新产品的采购方法。

(五)加工贸易发展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我国加工贸易是从东南沿海开始发展起来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开放城市。2007年我国地方累计进出口贸易方式进出口额中,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福建等省市加工贸易总额近86.4%,而加工贸易总额位于后十位的省市自治区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比重不到6%。加工贸易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可能会导致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同时也使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劳动力、资源等劳动力大量流入东部地区,给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当前,东部沿海地区受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部分加工贸易产业特别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寻求转移。而中西部地区受产业配套、运输成本、物流效率、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尚未具备承接转移的条件,也难形成中西部地区之间有效的转移与传递机制。

二、大力发展我国加工贸易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

1根据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优势产业,建立以水力、矿产资源开发为核心的矿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能源加工、发展旅游业和边境贸易。要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增强对资源性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能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

2培植中西部特色产业集群,关键是对产业进行专业化整合,核心是要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乃至所有制界限,冲破自成体系、门类齐全的地方经济格局,筛选出能够影响经济格局的支柱产业和当家产品,实行优势突出、重点集中的倾斜发展。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二)调整和规范贸易政策

有了整体的规范,具体政策也得进一步严格细化,应该不断完善现行的出口退税、出口配额和政府采购制度。

(三)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原产地规则认定标准

主要修改原则以世贸组织的《原产地规则协定》为基础,结合我国产品参与国际分工的现状,尤其是对“敏感性商品”提出对我国有利的原产地标准,以提高加工贸易层次,引导外资投向及避免反倾销制裁等。对配额产品和政府采购产品,针对目前我国被动配额产品国产化率比较低、利润流失的状况,可以分类制定原产地标准。对我国已有较强的生产能力的被动配额产品制定“较高”的原产地标准;而政府采购时所采购产品的规定,也应该参考更为严格的原产地标准,以把好国货关。对国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产品,应主张制定“较高”的原产地标准,可以避免外国向中国转移倾销产品,合理保护国内相关产业:对高新技术产品,应结合《外商投资产业知道目录》,制定较低的原产地标准,以合理引导外资流向高新技术产业,使外商投资企业从初级加工向深层配套产业发展,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减少贸易顺差中的泡沫部分。

三、合理实现我国加工贸易的优化升级

(一)完善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

对加工贸易的审批制度进行改革,对审批权利应适当下放。对不同监管机构的职能进行整合,建立和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提高服务效率。目前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已经开始大量运用电子商务、物流等现代生产和管理方式,这就对海关监管的实效性和便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海关可以建立开放式、人性化网络化的加工贸易对外办事服务平台。健全海关、商检、外经贸、税务和外汇管理等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增强综合配套能力。

(二)实现加工贸易的产品升级

通过一定的升级措施使加工贸易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向该行业的纵深发展,由原来的初级加工和制造转变为更深入的生产和制造环节,增加使用这些原材料生产同类产品的技术难度。这种拓展可以是相关产业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也可以是某个企业在原有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向相关行业横向延伸。

(三)实现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

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生产制造环节,是公认的相对低端环节。获利甚微。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并不是指它一步到位晋升到全球价值链的研发和营销环节,即使有这样的机遇,我国也不具有这种实力和条件。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优势,要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通过发展自己具有优势的价值链环节或模块是可以有发展空间和潜力的。因此,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政策的制定,不应该仅仅把眼光放在行业怎么调整上,而应该根据具体行业的特点即其价值链环节及模块进行制定,这样更能突出一个行业发展的整体优势。

(四)加快培育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

我国加工贸易的配套企业发展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加工贸易整体水平提高的关键问题。加工贸易的配套产业包括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配套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也包括下游相关的为加工贸易服务的运输、保险等行业。

(五)扩大加工贸易的关联度,建立加工贸易产业集群

通过构建产业集群,可以带动整个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在加工贸易较为集中的地区,建立以加工贸易产业集群为主的体系,将国外跨国公司转移的整个加工贸易环节都承接下来,对核心技术进行渗透,可极大地推动加工贸易的发展,从而带动一般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08(11).

[2]王怀民.兼论新劳动法和次贷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9(1)

猜你喜欢

原产地配额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碳减排量及碳配额的区别
鱼粉:秘鲁A季配额低于预期,内外盘短期大幅上涨
青海启动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
鱼粉:秘鲁A季配额公布,国内外鱼粉价格反弹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按主要原产地和目的地划分的商品进出口
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拍卖机制研究
美国众议院对废止肉类原产地标识法进行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