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企改制别砸了工人饭碗

2009-08-28

环球时报 2009-08-28
关键词:铁饭碗国有银行饭碗

刘志勤

最近几年,中国人的“饭碗”又成为一个话题。“铁饭碗”曾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社会主义成果,是中国人知足常乐生活方式的写照。如今,国企改制带来的新冲击,让人们开始有了连“泥饭碗”也不能保的不安。

国企改制遭到本企业工人强力抵制的新闻,在欧洲不少国家引起了关注。一名长期在中国工作的瑞士著名金融高管对笔者说:“这是中国企业工人对资本主义入侵的一次成功的反击战。”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暂不做评论,但这类事件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出现,应引起认真关注。

瑞士有家国有银行,政府担保百分之百的债务责任。在前几年全球银行金融业“发高烧”的年代里,不少银行家纷纷要求对瑞士的国有银行进行私有化。当地政府为了保证当地经济与公众的基本安全感和稳定性,对银行的改制方案进行了“公民投票”。公投结果是约90%的民众反对。因此,这个改制提案一直搁置至今。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瑞士民众越来越庆幸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这一事例与近来国内国企改制出现的问题,至少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这几年,不少西方经济学者提出了“伦理经济学”的观点,实质上是要求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首先要做有良心、有伦理观的人。这一点对于当前中国国有企业的改制成败至关重要。改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职工吃得更饱、更好,而不是砸了他们的饭碗。如果企业工人感到改制给他们的生存带来危机,那是肯定不会支持这种改制的。

中国缺乏资源,但中国有千锤百炼几十年、世界第一流的产业工人队伍。他们的技能、他们的精神,是共和国成长壮大的支柱与精髓,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是执政稳定的基石。目前这种改制不应当是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的翻版。当年为了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中建立起自己的工业,国家下决心把民族资本家的企业争取以“公私合营”的方式改制,后来又逐步变成国有企业。那时的改制使穷人从没有饭碗变成了“泥饭碗”,最后又变成“铁饭碗”。如今的改制,打烂了“铁饭碗”,最后还可能砸烂他们手中仅存的“泥饭碗”。这种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的巨大落差,对任何人来讲都不容易适应。

第二,企业的体制改革大事究竟是谁说了算,是企业的董事会,还是那些经济专家学者们,抑或是企业的职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从瑞士那些国有银行的改制过程来看,银行董事会真正地承担了对社会负责(不仅仅是对企业本身负责)的职责,成为有责任、有良心的企业领导。企业“兼并”并非只是强吃弱、大吃小、富吃穷的简单交易,其中有着极其复杂的法律、法理、道德和心理方面的因素,这些都不是用钱可以解决的。

国内企业的并购过程过于简单,有的甚至没有采用合理的市场机制,肯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麻烦。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利润不应该是唯一追逐的目的。要提倡做有良心的企业家。并购本无错,只是不要过于性急。如果能够多听听工人的声音,肯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保住工人的“泥饭碗”,不应该是高不可攀的目标。

第三,对中国而言,笔者认为,在适当企业、适当行业保存适量的“铁饭碗”未尝不是一个必要而明智的选择。这对于构建地方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非常重要。对于中国庞大的劳动人口而言,解决就业是困扰各级政府的大难题。而提高生产率和减少劳动成本又总是市场发展中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其实,适当保留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适度增加一些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公益企业,在某些低端产品链上增加一些“大锅饭”的机会,对于稳定就业、解决就业和扩大就业都是有益的。

所谓改革,就是要改掉那些阻碍社会发展,阻碍解放生产力的旧体制、旧秩序,改掉那些破坏和谐生产关系、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绝大多数人受益,而不能成为少数资本拥有者重新掠夺、鲸吞原有国家财产的竞技场,更不能成为少数人占有绝大多数财富的合法途径。我们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与国际接轨”。可是在企业改制方面,中国企业首先要做到“与中国实情接轨”才对。▲(作者是苏黎世州银行驻北京首席代表。)

猜你喜欢

铁饭碗国有银行饭碗
成长与“饭碗 ”
“丢掉饭碗”的由来
哲理漫画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Vocabulary Translation
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医院打破“铁饭碗”
我国国有银行资本现状及问题分析
吃饱了的人
铁锁链
对年轻人的两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