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谨防大学生村官成“闲置设备”

2009-08-28郑风田郎晓娟

人民论坛 2009年14期
关键词:村官村民农民

郑风田 郎晓娟

大学生村官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了,可以实现“双赢”,大学生得到了锻炼,所在村也因大学生的到来能有所发展;如搞不好,不仅大学生村官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与青春,所在村也觉得既赔钱又瞎耽误功夫

“冷”“热”不均、“温差”较大的村官现状

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村经过这么多年人力资源的单向输出而不输入,人才贫困已是事实,但这并不说明派下去的大学生村官就一定能真正派上用场,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呈现“三热”“三冷”的局面。

第一是上级热、下级冷。中央政府很热,要选派十万大学生村官下基层,各级县以上政府也层层加码,好不热闹。但你去问一问乡镇领导,不少人会大倒苦水,说编制要五年只减不增,目前还要大大缩减已有的乡镇干部,如何开展大学生村官安置工作?他们心里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其实是冷冷的,挺为难的。

第二是媒体热、家长冷。大学生村官是新生事物,所以要多多宣传,媒体对大学生村官往往重墨浓抹。而与此相对照的是,家长冷得出奇。许多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家长,特别不愿意孩子当村官。因为孩子好不容易鱼跃龙门,通过考大学跳出了农村这个“穷炕”,现在学了几年又跑回农村来了,搞得许多家长在众乡友面前抬不起头。而城里的家长更不愿让孩子到农村当村官,因为农村那么穷,那么苦,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苗苗,从小到大都没有吃过苦,现在大学毕业了,却要到农村吃苦去,城里的家长们哪能放心?

第三是村民热、村干部冷村民热,是村民认为比起原有的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可能更有热情,也更愿意为村民做实事。村民与村干部在很多书情上处于对立的两端,不少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抱有新鲜的感觉,但村干部的压力就大了,可能会觉得这些大学生村官迟早会抢了他们的化置,所以不少当地村干部表面赞成,但内心却很是惧怕。

过去对大学生村官的岗似没咒不清楚,非官非民,角色很模糊大学生村官既不是民,又不是官,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位置。对村级管理没有监督权,也没有组织管理权工作岗位不明确,基层没有指派具体任务。大学生村官选聘结束后一般也没有多少实际的培训与指导,不少大学生村官被扔进“农村广阔的天地”,让他们自己去摸索。面对农村复杂的工作,不少人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感到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应对。

结合农村实际让大学生村官有恒温、有恒心

让农民满意,大学生村官也满意,其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由于目前小少事情还处于探索阶段,各种制度不配套,导致许多下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成了闲置设备,都快成了闲人的代名词:除了部分被媒体热炒的明星大学生村官外,大部分的村官是不是真正地发挥上用场,如何让他们人尽其才,应该好好地总结与探讨,不能形式主义至上,使大学生村官计划最后成了出力不讨好的面子工程。

面对河南大学生村官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7%的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走过场、形式主义,两成多的村民反映所在村的大学生村官很一般,挂闲职。考察目前已有大学生村官的村,很少真正让大学生担任一村的领导职务,多数只是让他们以助理身份“协助两委工作”。不可避免地,在某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村官就此成为“摆设”,成为当地“歧绩”工程的一部分,而不能真正为农业、农村、农民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学生村官对目前我国社会的积极意义毋庸多言,现实中的困境只能依靠发展的手段来逐步解决:结合我国国情化解村官难题,促进大学生村官合理流动,总体上来说就是要从“农民本位”角度,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让大学生能够真正在农村地区发挥实际效果,为农民群众服务,成为能够让农民满意的“村官”。具体来说,有三种解决途径:给培训,带项目,给资金。

首先是要加强上岗前培训与前期培训,使大学生村官更能满足农村地区发展的需要。目前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一个突出批评就是所学知识与农村实际相脱离,未能完全满足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需求。这与我国大学教育重书本、轻实践,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息息相关,需要从教育制度和教育內容本身加以改进,在高校层面上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出更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

2008年,河南农业大学创立了全国首个专门培养村官的“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在河南农业大学新学年的招生计划中,新开设的“农村发展与管理”成了最“吃香”的专业:计划招生60人,而上线人数达到931人。这个专业是为农村培养大学生“村官”而设,在全国尚无先例,受到学子们的追捧。相信这些经过专业培训的大学生将来走上村官岗位后,应该能更加适合农村的“气候”,进而发挥独特的作用。

其次,鼓励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地区引进项目和资金,切实满足农民要求,带动村民致富。目前,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大学生村官如果能在这方面给村民带来收益,是最受他们欢迎,也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大学生本身的信息和资源优势,也使得他们在这方面最容易发挥作用。已有的实例显示,在农村地区干得好、待得久、受欢迎的大学生,大多是能够为当地带来项目,引导当地村民致富的人才。

通过引进项目带动农民致富,既能较好地满足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需求,帮助他们提高收入,又能使大学生村官有所为,在农村地区发挥价值,并获得农民认可,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用得上”、“留得住”。

最后,仿照“留学生创业基金”模式,为大学生村官提供项目基金和相应政策支持。

尽管大学生村官有着信息、资源方面的较多优势和母校所给予的一定支持,但作为刚刚踏出校园的学生,其拥有的资源毕竟比较有限,母校所能提供的支持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

对于留学归国人员,我们有“留学生创业基金”鼓励其创业,那么对于大学生村官,是否也可以考虑设立类似的基金,鼓励他们申请相应的项目来带动村民致富呢?目前国家每年有大量的支农资金投往农村地区,可以从这些资金中抽出一部分作为项目基金,鼓励大学生设计带动村民致富的相关项目,申请国家的资金支持:同时,各地政府也应该在贷款申请、项目审批等方面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支持,以弥补“大学生村官”社会资源相对缺乏的不足,利用大学生的知识和信息优势,实现农村地区的发展。

猜你喜欢

村官村民农民
耕牛和农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农民
监管者的责任哪里去了
我只是个村官
鄂伦春自治旗完善管育机制,搭建创业载体,助推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
大学生村官与村官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