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县里
2009-08-28周升明
掐指算来,离开海定村来到县城工作,已94天。
2009年3月31日,一个雨雪交加的下午。出租车行至玉仁捷达村,电话响起,陌生号码,“周升明吗?我蒲晓军。你明天尽快赶到政协来上班……”、“哦呀……”,就是这么简短的通话,让咳嗽不停的我在瞬间安静,望着车窗外那个我转过无数次的白塔,悄然泪下。
4月1日,我开始了新的工作——借调到县政协办上班。那天,是个雨雪不断的大风天。迈着虚飘飘的步子,走进县委大院,看到水泥路边的野草堆里,长着一小片“巴插玛”,我再次莫名的眼泪盈眶,心生感慨——原来我是这么幸福,瓢到哪里,“巴插玛”就跟到哪里。现如今,大院里的“巴插玛”已是顶着毛茸茸的伞盖。孕育着,等待金秋的飞翔。
到县政协上班
下午三点半,我到县政协办报至Ⅱ上班,赶上机关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
在众多与会人员里面,我认出了一个人,一个在今年3月赴玉许乡指导工作并关心我生活的可爱的老头——县人大的东杰主任。他似乎读出我眼神里的惊喜,冲我会心一笑,眼睛里闪烁着慈祥的光芒,我感叹他真的是个可爱的老头,周身散发着一种很强的亲和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总能看到他带着方块大眼镜在办公室审阅文件,让我想起实习时认识的老马叔,仿佛是教我学藏文的恩师周季文,又像极我的老顽童爷爷。
不是第一次坐在椭圆形的会桌前开会,却是第一次参加机关单位的会议。听到主持人说请蒲晓军同志讲话时,我抬头望向要发言的那个人,不禁感叹“原来他就是蒲某人,就是那个在愚人节给我电话通知我新工作的人。”蒲某人,方脸平头,一副小方块眼镜后面是一双有神的大眼,他是波密县政协主席。还是那个熟悉的声音,给人直爽的印象和信赖的感觉。
生活总是这么神秘有趣,总有那么一些人会在人生的不同时期走进我们的生活。住进我们的心里。比如像我的义友刘越岭——四川的康巴汉子。当去年12月,第一次听到朋友们对他的评价时,我觉得是那么的贴切——“四川人里面的康巴汉子”,一个很仗义的人。他时常风趣地说自己是“老油条”,还不忘提醒我“工作不能偷懒,要积极进取!”恬静舒适的生活,开车兜风,耍坝子,钓鱼,寻找生活的乐趣,呵护着爱人,惦念着女儿。他就是那么一个人,—个有着热心肠的普通人。
刚开始的日子里,我只是看着政协几位前辈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的身影,记着他们的嘱咐和教导,伴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只有一个想法:尽快适应环境,尽快做好工作。
我喜欢我们的办公室,那布局像极中央民大图书馆自习室,中间几张桌子连成排,两边是座位,一切都那么井井有条。直到现在,还是喜欢在晚饭后来到安静的办公室,或摊开书本做读书笔记,或浏览标记过的日历回想那些过去的日子,或翻阅报纸填充一下空自的大脑。总之,这种生活对于我来说是很惬意的。
一份差强人意的调研报告
在政协参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跟随领导去县医院针对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调研。通过会议座谈和实际调查,我确实感受到了县人民医院作为全县龙头医院的困境:陈旧的医疗设备,紧缺的医护人员,参差不齐的医技,专业不对口的服务,科室的不健全等都是县医院难以真正成为全县龙头医院的瓶颈。我极力地想把现状问题说清楚,极力地想渲染一种燃眉之急的形势,于是写了一篇内容包括“怎个龙头医院、缘何非龙头、如何显龙头”三部分,名为《龙头医院,何以非“龙头”?——县人民医院发展瓶颈调研》的报告,前辈们看后却说这是新闻报道不是调研报告。认真反思之后,我不得不信服经验和资历。
现在看着我写的第一份简报、第一份调研报告,还有诸多个第一次的材料,都是那么的稚嫩,尽管知道这是自己的叉一个第一次,可是仍旧对自己很失望,但是心底似乎还是有一种力量:慢慢来,不准气馁,先骑好骡子,再去找马!
到易贡下乡
到县政协不久后的一天,我跟随领导下到易贡乡,对全乡今年上半年的经济社会运行、抗旱救灾、维护稳定和森林防火等情况,进行综合调研。
易贡乡,在波密县的西北方向,森林密布,山清水秀,有风光旖旎的易贡湖,有雄伟壮观的易贡铁山,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神秘的冰川。当地的野生兰草、茶叶最为有名,易贡的辣椒红火了农牧民的生活,油菜让农牧民的水平一步步奔向小康。“藏刀”,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也是易贡的魅力所在。
调研期间,走在团间地头,我们看到了被炽烈的太阳烘烤的土地,卷曲的土豆叶、焉黄的桃叶以及长势欠佳的玉米,还有牧场上不肥美的牧草,庆幸的是县乡党委、政府的积极举措让农牧民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天公怜人,调研的第一天,细雨薄雾,多少滋润了干渴的易贡土地。
去了易贡小学,校园的绿化不错,柳树成排,绿草如茵,格桑花开,鲜红的国旗飘扬。去时正赶上孩子们在打扫宿舍卫生和个人卫生,扫地洗衣铺床,很是开心。
那饶有特色的民居,吸引了我。注视着那些各种色调的木刻花纹,我顿然想起去年7月在八廓街的一家唐卡店里,看几个小师傅安静专注的描线、上色,那种细致和专心,让人敬佩。不止一次的觉得波密的民居,多少有了些现代化建筑的气息,但是摆设的家具仍然极富民族特色。
通过这次下乡调研,我有一个感受特别突出,那就是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把功夫花在基层,把心操在基层,把劲使在基层。乡村基层,太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在康玉乡
波密县迎“国检”、固“两基”、促发展的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7月是备乡镇巡回检查参观的时间。7月12日,跟随领导前往160公里以外的康玉乡开现场会,实地查看康玉乡小学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巩固“两基”工作开展以来的工作。
到达康玉牧场时,满地的格桑花,黄的蓝的自的紫的吸引着大家的眼球。有些路段还有积雪,我不禁想起去年10月老何说大雪封山了,到明年5月才能出山。
经过5个小时的颠簸,到达康玉。这是我第一次去康玉。康玉乡,又称“康巴人的故乡”,位于波密县东部,平均海拔3900米,有5个行政村,236户1582人,属于半农半牧区。这里以盛产虫草、贝母、支母、三七、麝香、雪猪等扬名,其中虫草是全县最有名的。
康玉小学与我呆过的海定村玉仁小学一样,一所不大点的学校囊括了整个小学的,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总数也就是一两百人。
走进教室,墙皮脱落的墙壁上张贴的学习栏、声母韵母表、乘法口诀、优秀三好学生名单和先进班集体的锦旗,残缺的黑板边有值日表,有“热爱祖国和人民,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教诲。领导俯身询问娃娃的学习,纠正娃娃的坐姿以保护视力,教导娃娃们要珍惜机会用功读书。丹增县长用藏语生动形象地给一个学生解释“大海”的意思。宿舍里,娃娃们的被褥干净整齐,牙具摆放有序;食堂里,餐具分门别类的摆放着,井井有条。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老师们自制的旗杆上飘扬。康玉乡在去年年底才有了信号塔,手机才真正发挥了作用。去年老何分配到康玉乡后,一段时间一直没法联系,仅有的一部卫星电话,不是占线就是出故障。康玉乡至今没有自己的发电站,乡政府每晚都会发电三到四个小时。可喜的是,目前新康玉乡小学正在建设中,康玉人自己的发电站也已动工。
小学和乡政府中间隔着一条坡路。坡上是小学,坡下是乡政府,一段不长不短的坡路上,有两家商店。在我寻找商店时,一个小孩指着一座低矮的土坯房告诉我说那就是商店,我不禁怅然。离小学不远处有几所新房子,是安居工程和农房改造的硕果。
第二天中午,启程回县城,不知为啥,心里竟然有点不舍。我一次次地在心里嘱咐自己:等到孩子们搬进新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来看看;等到康玉人家家灯火通明不再靠着微弱的烛光度过黑夜时,一定要来看看;等所有的康玉人住进新房后,一定要来看看……
记忆比笔墨更深远。在县城的工作和生活这么日复一日,虽然近乎于机械,但是每天都有趣味。在日复一日的行程里,在周围长辈、同事的指点下,在远方亲人的惦念中,我会用心汲取,努力向前。
又是深夜,推开窗户,窗外的帕隆藏布河依然滚滚向前,昼夜不息。那震撼的滔滔声,曾在多少个清晨给我力量和憧憬。如今,在这么一个平常的深夜,波密的父亲河呀,你叉在诉说着什么呢?
晚安,波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