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作文是嘛色

2009-08-27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牧马赵先生例文

徐 江

先解本文的标题。赵谦翔先生在《语文教学研究》2008年第3期发表了《“读写双赢”教学例话》,在文中他宣称这种教学是什么“‘绿色的训练”。阅读赵先生的文章后,不禁对“绿”色产生了疑问?它到底是嘛色呢?“绿”有两种解释:其一为“绿”色,“绿满窗前草不除”;其二为“乌黑”色,“须眉绿如画”。从“色”的本态上讲,不管“绿”是什么颜色,它们都是对相关事物性质的摹状。但是,当赵先生用它来概括作文教育性质时,就有了它的特殊规定性,显然是指“绿满窗前”之“绿”,并将其意化为无污染而富有生气的“绿色”。世上事往往都是相对立存在着,既然有赵先生之意化“绿色”,同样“须眉绿”也可作为另一种作文教育的性质表述语,也就是“绿”得“乌黑”之意,本来此意用来指“须眉”是好看的,但用来指作文教育则表示受了污染而呈“乌黑”色。我没有深入研究赵先生整个“绿色作文”训练,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可以详尽评析《语文教学研究》上的这篇文章,至于怎样客观地判其为嘛色,我想还是由读者去下结论吧!

一、“精品选读”例文“色谱”分析

赵先生在“‘绿色的训练”中,首先做的工作是为学生选一篇精典例文作示范,通过这篇例文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激扬”学生的真体验、真性情。这一环节,是赵先生“‘绿色训练”的基础,它体现着赵先生的理念。那么在《语文教学研究》中他为中学老师和中学生选了一篇什么样的“精品”文章作为“三激”的“引子”呢?请看原文:

少年当有梦

蒙迪·罗伯特上高中时,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梦想。罗伯特兴奋无比地将在心中蕴藏已久的梦想——拥有一个牧马场——详尽地写出来,足足占据了七张纸,配有一幅200英亩牧马场示意图,有马厩、跑道、种植园、房屋建筑和场内平面设计图。在昏黄的灯光下,罗伯特沉浸在英姿飒爽纵横驰骋于牧马场的梦境中。

可是,老师并不领他的情,在他的作业上批了个大红的“差”字,犹如一盆冷水从天而降。下课后,他满怀迷惑地找到老师,不解地问:“我为什么得‘差?”

老师是个有一点儿绅士派头的、相貌冷峻的男子。他平静地看着这个几乎和他一般高的毛头小伙子,说:“我很欣赏你作文的那份苦劲。但是,对于一个像你这样的孩子来说,这个理想太不现实,你出身于贫困家庭,要拥有一个牧场,需要很多钱买地买种畜和其他许多东西,你根本无法实现这些!”老师停了一会儿,接着说:“如果你重做这份作业,确定一个现实些的目标,我可以考虑重新给你打分。这个分数对你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并不是想为难你。”

这个分数,是罗伯特能否毕业的关键。回家后,他左思右想,不知如何是好,便问父亲怎么办?父亲说:“你已经不小了,要学会自己拿主意,这对你是一个重要的决定。”

一个星期以后,罗伯特把这份作业原封不动地退回给老师,十分坚定地说:“您可以不改动这个‘差字,我也不想改变我的梦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18年后,罗伯特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一个200英亩的牧马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后来,那个老师知道后,不无歉意地说:“蒙迪,现在我意识到,当我是你的老师时,我是个专门偷梦的贼。那些年我可能偷走了许多孩子的梦,幸运的是,你是那样的矢志不移,那样的勇敢,从始而终都没有放弃你的梦。”

其实,每个人在其成长的道路上,都会有许许多多瑰丽多彩的梦,它们极有可能是我们明天成功事业的雏形。但是,由于立场的不坚定,生活的挫折,经济的拮据,往往容易因别人的“好言相劝”而夭折。

记住,别让人偷走你的梦。

诚然,这篇选文在“梦”的想象上有些激发的力量,但它不能作为正面的教材而出现在课堂上,下面就让我们先看一看这篇“精品”文章中的“垃圾”语言吧!

①“配有一幅200英亩牧马场示意图”,好大的一幅牧马场示意图,竟然有“200英亩”那么大。“200英亩牧马场”是罗伯特的追求目标,应该放在前边叙说“梦想”时交待——“拥有一个200英亩的牧马场”,而在后面只说“配有一幅牧马场示意图”就清楚了。

②“罗伯特沉浸在英姿飒爽纵横驰骋于牧马场的梦境中”,这句话说的是罗伯特沉浸在“梦境中”,那么“梦境”的定语是什么?“英姿飒爽纵横驰骋于牧马场”,很显然这个“定语”中缺少何人如何“纵横驰骋”,即罗伯特他自己跨马或骑摩托,所以这句话应该这样改一下才好——“罗伯特沉浸在自己跨马驰骋于牧场的梦境中”。

③“老师并不领他的情”,此句中“领”字不当。“领”字众多的含义中只有两个意思可作理解此话的参考,一是“领受”,一是“理解”。从“领受”解度讲,罗伯特只不过是按照老师的布置完成了作业,他没有向老师有任何“示好”的表现,所以,老师用不着“领”他什么“情”。从“理解”角度讲,同样罗伯特在作业中所表达的情怀是清楚的,老师是明白的,所以“不领他的情”就与理解不理解无有干系。所以,这句话是无来由的。

④“在他的作业上批了个大红的‘差字”,此句话让人费猜想。老师批阅学生作业用“红”色的墨水,这是常识。但这个“红”,就是一般的“红”,很少有人再具体区分什么“大红”、“老红”、“浅红”、“深红”。要是从情趣上讲,此句似乎是想写老师“在他的作业上批了个大大的红色的‘差字”,“红色的”“大大的”“差”字,醒目、刺激,显然要比“大红的‘差字”有生气。

⑤“犹如一盆冷水从天而降”,那个作业本上的“大红的‘差字”,怎么“犹如一盆冷水从天而降”呢?其实“差”字之后缺东西,那就是罗伯特的“感受”,很显然“大红的‘差字”不会像“一盆冷水从天而降”,而是他的理想热火遭到老师的否定后产生的“感觉”,似冷水浇顶。应该改作“老师……在这份作业上批了个大大的红色的‘差字,这对于他跃动的理想之火的打击,犹如一盆冷水从天而降。”

⑥“他满怀迷惑地找到老师,不解地问……”准确地说应该是“疑惑”,“疑惑”才“不解”么!“迷惑”是“迷失”而“惑”,但罗伯特对自己的理想很坚定,很清楚,他没有“迷失”。此外,“地”字也是多余的,这里不必作“状语式”修饰,可以直接写作“他满怀疑惑找到老师,希望能问个明白。”

⑦“我很欣赏你作文的那份苦劲”,这句话中间缺少一个动词“写”或“做”,句尾“劲”前边定语不妥,“劲”后也缺少一个“儿”化标志,应该这样说——“我很欣赏你写作文的那份耐苦的劲儿”,这样的话语才具有对话的氛围,读起来也顺口。

⑧“罗伯特把这份作业原封不动地退回给老师”,“退回”用词不当,搞错了主客关系。在这里罗伯特是作业的主人,老师是受动者,“退回”的意思是指事物往回运动而归原处。老师把作业“退回”给了罗伯特,让他修改,而罗伯特改或不改再交给老师,不能说是“退回”给老师,而只能说“原封不动又交给老师”。在汉语中,“退回”一般来说还有“上”对“下”的意味。

⑨“后来,那个老师知道后”,两个“后”字使文章读来很不顺畅,应改为“后来,那位老师知道了这件事……”,请注意我把“个”改作“位”,用“了”表示“知道后”,读来不但顺畅,而且也有对老师的尊敬意味。

⑩“我是个专门偷梦的贼”,“偷”字运用不当,不言而喻后面的“贼”也同样错了。“偷”是不经允许悄悄地把别人的东西拿走归己所有,这种人是“贼”。在这里,老师并不是悄悄地把学生的东西未经学生同意拿走归己,仅仅是流露出一点儿怀疑的情绪,劝其改变志向,充其量是一个“消梦者”或“销梦者”,而且老师的劝说也不无道理,用不着那样过分自责为“偷梦贼”。这种自责,就是矫情的表现。

此外,从文章内容上讲,这篇文章把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与学生坚持自己的梦想对立起来,这也是不妥的。

不足千字的文章,竟有这许多的“硬伤”,而一位语文老师居然把它当做“精品”给学生作示范例文,我只能这样想:这位老师要么没有把教学当做正事来办,要么他自己素质比较差没有判断力。当把这个结论和一位赫赫有名的语文专家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当然是不协调的。但这是事实,作证的就是《语文教学研究》杂志。

很显然,这是一篇具有严重污染的例文。

二、“感悟要点”缺乏辩证性点拨

赵先生“‘绿色的训练”第二环节就是带领学生“感悟”所选“精品”例文的“要点”。他对学生的点拨是:“有梦未必成功,无梦肯定无成。老师莫做偷梦贼,学生莫被贼偷梦。”这是很典型的表面化和僵化的引导!没有一点儿想象力,没有一点儿辩证性。罗伯特梦想当一个牧场主,他固然没受老师的消极影响而成功,这只能说明他在学生时代立的志向与他后来的情况是符合的,不仅仅是“坚持”的结果。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把文本不恰当的表述当做理由喊什么“老师莫做偷梦贼”!如果这样死板地读书,那么当老师的谁还会再对学生讲点儿自己的看法呢?从学生这方面来说,十七、八岁时立了一个志向后经老师劝说改变了志向,也不能说是被“贼”偷了梦。很现实地说,某学生本来想学管理将来当个公司老总,后来老师说他“出身于贫困家庭”,且又没有什么坚实的社会背景,不如报考军校或者报考名牌大学中的“国防生”,既免去了父母的经济负担,又能上大学,将来也能像四川抗震的军人那样关键时刻为国立功,说不定也许当个将军呢!于是他改变了报考志愿。那么,这样的老师是“偷梦贼”吗?这学生是被“贼偷梦”吗?

其实,此文的“要点”是罗伯特父亲的话——“要学会自己拿主意”,这是此篇“劣文”的精髓。一个高中生,自己立志是“自己拿主意”,听到别人合理的劝告改变志向(不是没志向)也是“自己拿主意”。绝不是做了“梦”不分情况“矢志不移”。但是,赵谦翔先生在导引时却丢弃了这句像金子一般明亮而珍贵的话——“要学会自己拿主意”。正因为如此,我以为赵先生训练出的学生是“一根儿筋”,这样的“‘绿色的训练”是有污染的训练,是把学生往偏狭、固执的方向引导。

三、种“歪瓜”得“呆瓜”——不忍看所谓“‘绿色的训练”结出的果儿

1.没有批判地照“歪瓜”样子学不能得到丰满的新果儿

下面是经过赵先生“训练”后学生写出的文章,当然在赵先生的眼中是“一流”的:

晕头晕脑寻理想

深秋时节,一阵寒风吹过,金黄的银杏树叶跳着霹雳舞,迷迷糊糊地离开枝条,飘向远方。“你也要去寻找理想吗?”我不禁笑它有些自命清高。徜徉在银杏叶铺成的小路上,我有些迷茫。仰望高爽的蓝天,俯瞰金色的大地,我想起毛泽东的那句词:“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主神州之沉浮,是毛泽东的理想。而我的理想,你又在何方?

……

或许我这个走过花季感受雨季遥望诗季的小孩还没到谈理想的时候,或许我还搞不懂这抽象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或许我写的这些东西自己都看不懂,但我知道,人生总要有个大方向,不然布满荆棘的道路怎能通向成功的彼岸?所以我虽然迷茫,还得继续寻找。我的理想,你在何方?

哎,在这银杏飘黄的季节,一个晕头晕脑的小男孩在银杏叶上走着,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啊!

让我们像分析“精品”例文那样分析这篇所谓“绿色”的文章。

①“金黄的银杏树叶跳着霹雳舞,迷迷糊糊地离开枝条,飘向远方。”我不会跳舞,但看过别人跳霹雳舞,那快速、有力的节奏,使人感到它的刚劲、霸气,在这样的“舞”动中,银杏树叶又怎能“飘”向远方呢?“飘”是一种轻扬飞动的形态,“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动落南家”。所以说,“霹雳舞”与“飘”不和谐。还有那个“迷迷糊糊”是不是也多余呢?

②“徜徉在……小路上,我有些迷芒。”“徜徉”,是一种自在、自信、自得、自我心境下的悠闲徘徊,它与“迷茫”也是矛盾的。

③“在银杏树叶铺成的小路上”,显然也不准确,我以为改作“在铺满银杏树叶的小路上”更好一些。

④“仰望高爽的蓝天,俯瞰金色的大地”,“仰望”蓝天尚可,但是“在银杏树叶铺成的小路上”是不能“俯瞰金色的大地”的。没有前边关于“小路”的背景交待,此句话是可以的。然而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尤其是前后这样紧密相连的语句环境里,就显得可笑了。

⑤“走过花季感受雨季遥望诗季”,“花季”指的是十六、七岁的年龄。“雨季”是什么?“诗季”又是什么?按照“花季”用语习惯,它们也应该指的是年龄段,然而一个是自然现象,一个是文学样式,它们喻指的内容一般人有没有共识?我想读者是不理解的。

⑥“布满荆棘的道路怎样通向成功的彼岸,”“布满荆棘的道路”只能通到河边儿,而“通向成功的彼岸”的则是“桥”与“舟”。

⑦“一个晕头晕脑的小男孩”,都已经过了“花季”了,还说是“小男孩”,这不是矫情是什么?为什么不说“大男孩儿”呢?难道“大男孩儿”就没有情趣吗?

⑧“在银杏叶上走着”,好大的本事呀!他能在树“叶”上走!我以为这样写更美——“一个晕头晕脑的大男孩儿漫步在蜿蜒的小路上,踩着银杏的落叶……”用银杏的“落叶”取代“在……叶上”,这就消除了歧义,使文章的画面感更强烈。

针对这篇作文,我不会用“名列前茅”、“独占鳌头”等廉价的溢美之词去“棒杀”学生,而是与学生理性地探究这些不同用语中不同境界的不同情味,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正确认识如何选择恰当的摹状词来表述事物性质。

2.“一根儿筋”的“梦话”

前边我说过,那篇“精品”例文的“精髓”是这句话——“要学会自己拿主意”,而不是做了梦就“矢志不移”,“立志”或“改志”都是“自己拿主意”的表现。这一切都将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制宜,不能一味地偏执地坚持所谓的“守梦”,否则就是“一根儿筋”。赵先生把老师的具有合理成分的劝导看成是卑劣的“偷梦”行为,要学生“莫被贼偷梦”,这就忽略了“梦”的动态变化性。他这样的“‘绿色的训练”教育出来的学生,说出“一根儿筋”的“梦话”是必然的,请看学生作文:

我的梦永远是我的

我有一个梦:自己开一家公司或者说研究院,是专门聘请世界各地的优秀发明家、科学家而建立的。这个梦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因为我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还需要提高和完善。

我的梦永远是我的,我永远不会放弃它。小学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讨论自己的梦想。有的同学想当老师,培育祖国的花朵;有的同学想当医生,用自己的双手拯救更多的生命……当有人说想当发明家时,我毫不犹豫地说:“如果真是这样,你还真有可能到我的研究院工作。”大家立刻都把目光投向了我。但当我说出自己的梦想时,引来的却是一阵嘲笑:“你怎么找到那么多发明家,而且你哪儿来的钱请他们?”我被问得哑口无言,脸也红了,可心中的梦却依然没有破灭。

还有一次,爸爸的一个朋友到我家做客,他是一个不太知名的化学家,他自以为算是成功人士,就用过来人的口气问我的理想是什么,并且说有理想才能像他一样成功。当时我刚上小学,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便脱口而出:“我要建立一个研究院,专门管你这样的科学家,发明出更多的东西,给生活带来便利!”爸爸当时脸就红了,说我不懂事,还说这理想不现实,可我并不想丢掉我的梦,反而更加渴望早日实现它。

我的梦永远是我的,谁也不能偷去!只要我有坚定的立场和执著的追求,我相信,我的梦一定会变成现实!

赵先生说这篇文章“充满童心童趣,让人忍俊不禁,激赏不已。”我却觉得这篇文章中充满了大人话,充满了套话。比如,“我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还需要提高和完善”。比如,“如果真的是这样,你还真有可能到我们研究院工作”。比如,“他自以为算是成功人士,就用过来人的口气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比如,“只要我有坚定的立场和执著的追求,我相信,我的梦一定会变成现实”。

这是一篇典型的套仿那篇“精品”例文想出的“梦”。罗伯特要当牧场主,这位学生想当研究院老板。罗伯特放的是马,他管的是科学家。罗伯特实现了自己的梦,他也坚定地相信自己会成为研究院老板。全文分四个自然段,前三段重复叙说想当“研究院老板”,后一段说了一段豪言壮话。我要向赵先生提的问题是:一个初中生把自己六、七岁“胡诌”时的想法定为终生目标“执著”追求,并且相信“一定”会变成现实,这是不是有点儿偏执呢?一个尚在淘气的孩子的想法有几多根据?我不否定孩子想当“研究院老板”,我否定的是文章最后那番豪言壮语以及里面浸满的“愚蠢”。当然,这可能是孩子的“真实”的想法。但“真实”就好吗?

此外,单就这篇文章说,我就不鼓励学生一定要固守“胡诌”时的天真想法。即便写当“研究院老板”的想法,我会引导学生不要三次重复说这个事,而是集中写语文课上讨论梦想那一个场景。写得细一些,写大家炫耀自己梦想时的表情、动作,写自己在大家兴高采烈之际兴奋地或者慢条斯理地说出当研究院老板的“梦”,加强现场感,像说相声“抖包袱”那样。我还会引导学生删掉“我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还需要提高和完善”这些空洞的原因分析,而代之以曾有过的生活方面的困惑。比如,到底是“早晨太阳离我们近还是中午太阳离我们近”的争论。比如,“屋后池塘中能看到月亮为什么看不见太阳。”比如,“明明看见太阳在山坡背落下,可是来到山坡背等它时,却总是看到它又在前面第二座或第三座山坡背落下。”是因为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想不明白,所以要办研究院,让科学家来共同研究,搞明白,使以后的小朋友有问题都可以来问。我以为引导学生这样叙说自己办研究院的动机才能真正显现出童心童趣。对这种引导的忽略,显然是理性指导的缺乏,因为这都是文章出彩的地方,也是“立梦”的根据教育。放大一点儿说就是人生观的教育,当然这是一种童化心态下的和谐指导,而不是成人化的道德教育。

很显然,纵观赵先生“‘绿色的训练”,其实就是简单的“给材料作文训练”。这样的训练,只是在名目上多了一点儿玄虚。该教的、该导的没有,不该教的、不该导的全有。从这样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界作文教育是如何的混乱。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懂基本的描写行为的性质及要求,尤其是描写的和谐性问题在这里显得更为突出。再就是缺乏辩证思维的指导能力,缺乏系统的训练能力,而人们所能做的也就是泛泛的、粗陋的个例训练。当然,理论问题有待于今后逐步解决,但在学生面前把有那么多“语文”错误的“精品”例文和学生“绿色”作文拿来进行什么“‘绿色的训练”,这样做总是不应该的吧!尽管这些例文不是教师亲自写就,但它们能折射出教师的素质。■

猜你喜欢

牧马赵先生例文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牧马之歌
牧马青年阿木古郎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赵先生的“人间烟火”
巧算牧马场
经师人师风范 道德文章楷模——敬读赵先生心著《政治学与和谐社会》有感
关于“牛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