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书:神奇的养育

2009-08-27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09年8期
关键词:女巫童书儿童文学

作文是思想的反映,又是表现思想的工具。思想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生活阅历、知识积淀密切相关。学生思想成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生作文的发展是一个等待的过程,等待学生心理的成长,等待学生知识的丰富,等待学生能力的提高,等待学生思想的成熟。这里最核心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是等待学生思想的成熟。养育的本质就是一种等待。心气平和地、耐心地等待,并且在等待中不断地努力发展,这是积极的、理想的等待。(妮子)

一、每周共读一本书

从2006年秋季开始,为了让我教的学生喜欢上阅读,我进行了“每周共读一本书”(也就是每人每年读书50本)的项目实验。

(一)为何确定每周共读一本书呢?

一是被一组数据所逼。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64本;前苏联人人均每年读书55本;美国从克林顿总统开始实施每人每年读50本书阅读计划;在亚洲日本人读书最多,人均每年读25本;美籍华人邹奇奇11岁就读完了1700本书;近几年,我国多个机构调查得出人均每年读书1.6本、2本、4本;2001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9年的阅读量是400万字,如果一本书按照十万字算,学生人均每年读书5本(就是这5本,还有许多学校的许多学生达不到)。后来在一份资料中看到上海的语文课程标准将400万字调整为4000万字,这个量就是每人每年读50本书的量,上海的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个量,至今没有看到相关报道。这些数据,都不是冷冰冰的,都处在高温之中,都能灼痛人的心灵。我就是被这些数据所逼,觉得我教的学生应该每人每年读50本书。

二是人人都能做到每周读一本书。一天读书20分钟(每个人的一天都能找到这20分钟,研究美国中小学的课程表,发现学校有专门的阅读工作室,每天学生必须走进去一个小时进行阅读。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表中没有这一课程名称,非常希望我国中小学课程能有这一课程),1分钟读1页,一周可以读完140页的书。研究小学生读物,特别是经典儿童文学作品,150页左右的书非常多,实验表明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因为这些书非常有趣,一周读完一本150页左右的书,没有任何负担和压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150页左右的书可能有点厚,而儿童文学作家早就给他们准备好了,那就是非常有价值的——图画书,这两类书每本字数不多,几百、几千字,每天二十分钟甚至可以看完两本,实验证明,低年级孩子每一学期能够看完上百本图画书。(美籍华人邹奇奇在三岁前,她的爸爸就给她大声读完几百本图画书了。)

三是以本计算阅读量比用字计算阅读量更利于学生达成目标。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为“400万字”。这是字数规定,“400万”看上去是很吓人的,从心理上讲真多呀,难以实现呀!看多个国家的母语课程标准,至今没有发现从字数角度规定课外阅读量,均以本为主。400万字,也就是四五十本书,一年就是5本书,虽然本质上没有任何变化,但心理上能够让所有学生接受,不就是一年5本书吗?而将其再变成每周1本,从心理感觉上讲不就是1周1本吗?每本书又没有明确字数规定,厚厚薄薄只要是一本书就行。从我这几年的实践来看,本数要求真比字数要求好。

(二)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教师真爱读书、懂得母语学习的规律

关于课外阅读的好处,所有的老师、学生、父母都能够说出一大串,但真正落实,却不如人意。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拿起书来,一天读20分钟就行了,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却一直不能成为所有学校重要、必做的工作?思来想去,其实与我们没有真爱读书,对母语学习的一个重要规律理解模糊有关。

一是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真爱读书的老师不足10%。这是我调查近百所学校得到的数据。在学校里,让一个不喜欢读书的老师重视阅读,那是永远不会有效果的。现在好多学校开始做书香校园项目实验时,领导有积极性,老师也觉得新鲜,为了阅读买了一些书,在某种思维逼迫下,学生真读了,老师也真读了。但几个月、一年下来,新鲜感过去了,读书还没有真正成为习惯,好多学校的领导与老师虽然不能说鸣金收兵,已在悄悄地收网。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多数的老师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对世界上那么多的精品童书缺少真正的兴趣。

二是一些老师认为童书是幼稚的。这几年,因为一些儿童文学作家走进校园,使得一些老师开始阅读童书(现在大多数在岗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童年时童书读得较少,师范时又没有这一课程,工作后整个单位的老师专门研究这一内容的太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老师认为童书非常幼稚,觉得这类书与教育教学理论书没法比,认为童书的读者群不包括教师。老师一旦有了这样的观点,自然就不会再读童书,而没有几百本童书的阅读,想说对童书有着足够的认识、研究,想说自己能指导好学生阅读好童书,想说自己有办法让学生喜欢上阅读,那肯定是骗人的。学生读老师不读,师生之间肯定就不会以此为话题进行有趣的对话,学校中一旦失去了这种对话,营造书香校园项目实验就宣告结束。其实按照国际惯例,按照《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童书都要远离假、丑、恶(恐怖、性、恨、甚至政治在世界各国经典童书中,几乎是看不到的!童书作家是相当负责任的!),童书的世界被人称作大真、大善、大美的世界,永远不在幼稚的行列。我个人认为,老师们应该放弃这种幼稚,真正走进这个世界里来。

三是大多数的老师至今不理解学习母语离不开科学的重复。美国一研究机构,经过20余年对千余例0~17岁的孩子进行“一个词需要重复多少遍,才能准确、灵活使用;一个词需要重复多少遍,才能终生灵活、创造性地使用”的研究,最后得出:重复3000遍能准确、灵活使用,重复15000遍才能终生灵活、创造性地使用。建国至今,没有发现我国哪个研究机构对汉语学习做过此类研究。但根据英语学习的这一规律,来思考“孩子第一声叫‘爸爸、妈妈,一二岁就能够准确认识、说出自己的‘爸爸、妈妈等话语”,虽然我们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从母亲怀孕至孩子出生,再到说出第一句话及更多的话,大多数的孩子听、看“爸爸、妈妈”等语、词、句,肯定超过3000遍,距离15000遍也不会有多远。这就是科学的重复,就是母语学习谁也不能违反的规律。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需要学会2500个、认识3000个汉字。十二册语文课本,每册平均不到5万字。60万字的课本,课文不到300篇,总字数不到20万字。一篇课文假如读20遍,平均一个字重复1300遍左右,加上其他内容的阅读,仅仅从小学语文课本来看,一个字平均重复不到1500遍,而这种重复明显带有机械性。众所周知,《骆驼祥子》一书十多万字,共用2413个字,平均每个字重复不到50遍。我们按照这样的方式计算,孩子要读每本十万字的60本书,每个字才算重复3000遍。读300本书才达到15000遍。但因为读过一本书,令人终生难忘的东西一般来说不可能超过10%,如果按照掌握10%计算,一个人要想真正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母语,的确应该读上3000本以上的书,每周读1本书,3000本书正好是60年的读书量,这其实就是“活到老,读到老”的内涵。

(三)每周共读一本书的简单指导策略

1.确定每年读哪50本书

我是这样理解50本书:

对于低年级来说:这50本书由我一年大声读的10本书、学生及父母共同读的40本书组成。这是最低量,前面所说这一阶段主要读图画书与桥梁书,其实一二年级可以轻松读完两三百本这样的书。

对于中高年级来说:这50本书由老师当着学生面大声朗读的10本书(学生用耳朵听完10本书。我从2004年开始大声朗读整本书的实验,2006年秋季之前,读书没有计划,但一学期我最少读完了3本书。从2006年秋季开始,我制定了一个每年应该朗读哪些书的计划,2006年秋季,我为学生读《木偶奇遇记》《傻瓜城的故事》《妈妈走了》《人人都叫我捣蛋鬼》《鼹鼠原野里的伙伴们》5本书共40余万字;2007年春季,我为学生读《捣蛋鬼日记》《比比扬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5本书共50多万字;2007年秋季,我为学生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我家有个小麻烦》《100条裙子》《小水精》《时代广场的蟋蟀》《亮晶晶》6本书共55万字;2008春季,我为学生读《浪漫鼠德佩罗》《遥远的野玫瑰村》《人鸦》《佐贺的超级阿妈》《当世纪年纪还小的时候》5本书共55万字。2008年秋季,我改教三个班的三年级及一个班的四年级的读写课,我采取每个班读书不一样的方式,2008年9月至今,我给三(1)班读《爱心企鹅》《5月35日》及10本图画书;给三(2)班读《幸运的棒棒糖》《棒棒糖小姐》《傻瓜城的故事》,还有16本图画书;给三(3)班读《喜乐与我》及6本《图画书》;我给四(3)班读《蓝色的海豚岛》还有8本图画书。)、学生自己读20本书(书目由我提供,学校配备一些,学生父母给孩子买一些。实验至今,平均每人一年读26本书。)、以及每一次全班学生的课内习作、学生日记等装订成20本“书”(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每学年学生习作不少于16次,其实这就是16本“书”。我与学生一起将每次习作装订成“书”,人手1本。另外,我还建议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把自己一年的好的日记印刷成“书”,分给每人1本,实验至今,每年都有4本以上这样的“书”。实验表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书”,因为这是全班同学共同的成果,这里有他们的汗水。而学生父母对这些“书”也赞不绝口,因为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老师对学生习作的重视,看到自己孩子及全班学生的文章。而这些“书”每个家庭都会珍藏,因为那里藏着孩子的童年,是孩子童年史的一部分。从三年级开始,在每年的阅读中增加了20本同学们共同写成的“书”,小学毕业时就是80本“书”,这80本“书”有何价值,孩子长大后会告诉我们的。)。

2.从写作的角度引领学生理解大声朗读过的书

我在进行这一实验时,发现童书能促使学生悟出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作,而阅读之中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就能懂得作为一个人该怎样去写作,简单讲一讲孩子都能清楚文章中应该写哪些内容。具体内容请见本话题的第二部分《童书阅读与儿童写作》。

3.看一看经典童书的电影

现在很多经典童书被改编成电影,比如《宝葫芦的秘密》《草房子》《绿野仙踪》《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苏菲的世界》《狗脸的岁月》《伊凡的童年》《狼的夏天》《隐藏的堡垒》《好小子之流浪记》《机器人历险记》《魔法保姆》《小鞋子》《保姆日记》《极地快车》《无人陪伴的儿童》《黄金罗盘》《老鼠偷走了重要文件》《雪狗兄弟》《小公主》《记得那片天空》《亲亲鳄鱼》《小海豚》等。世界各国拍摄这类影片有几千部,而在网上也可以免费看到这些短片。学生每周读完一本书后,我还建议周末的时候父母与孩子共同观赏电影,而在学校里我每个月与学生共看一部电影。我算了算,整个小学阶段,如果这样有规律地读与看,每个孩子就可以看完60部电影,相信没有哪个孩子拒绝。而这类电影及相关童书看完了,相信只会提高学生的成绩,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也不可能加重学生的负担。

4.在阅读之后,师生共同做做小项目

现在的整本书教学,对于大多数学校的语文老师来说是刚刚起步,或者说根本还没有起步。我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整本书的公开课,也就是这两三年的事。由于一篇课文的教学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从整本书教学来看,还有许多事要做、许多问题要研究。这两年,我除了使用大声朗读整本书、在朗读中适时引导学生认识“写作”、与学生同看电影、请父母与孩子一起看电影之外,我还使用了“项目阅读教学法”,即根据书的内容,确定一个个小项目,引领学生研究研究。比如,读《亲爱的汉修先生》让学生做“为什么小学生写作最好要写实不要写虚”的项目研究,也可以做“这本书写了哪些人”的项目研究;读《亮晶晶》做“姐姐与‘我的成绩”项目研究;读《人人都叫我捣蛋鬼》《捣蛋鬼日记》《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小淘气尼古拉》《讨厌鬼亨利赚大钱》做“捣蛋与好玩的智慧”项目研究;读《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做“作者的父亲与自己的父亲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项目研究;读《棒棒糖小姐》《幸运的棒棒糖》做“给自己文章中的人物起个好玩的名字”项目研究;读《蓝色的海豚岛》《黑珍珠》《鲁滨逊漂流记》做“我的小小生存计划”项目研究;读《可爱的鼠小弟》做“写文章如何结尾”的项目研究……

每本童书都可以找到学生喜欢的小项目,如果从三年级开始以项目阅读的方式引领学生去读、去思,学生就会真正拥有项目意识。在新课程改革中,有专家说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共同缺少项目意识,我相信每周读书一本,根据阅读内容,几周做一个小项目,那肯定是相当好玩的。

二、童书阅读与儿童写作

最近几年,我读了五六百本童书,并将其中的百余本经典带入班级与学生同读。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我发现一套让100%的学生喜欢上写作的新策略。

(一)用诗的创造敲开写作之门

按照现在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引领,读背唐诗、宋词、元曲很难让全体学生学会写古诗词,但如果连续几周让学生读一读孙友田的诗集、金波的诗集、台湾九岁小朋友周大观的《我还有一只脚》、德国约瑟夫·雷丁的《日安课本》、美国谢尔·希尔弗斯坦的《阁楼上的光》《人行道的尽头》《向上跌了一跤》还有《打着星星的灯笼——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与儿童的心灵对话》等书,相信全体学生都能够写起来。我从这些书中随便拿出几首,请尊敬的读者读读看:

周大观的《活下去》:医师是法官,/宣判了无期徒刑,/但是我是病人不是犯人,/我要勇敢地走出去。//医师是法官,/宣判了死刑,/但是我是病人不是犯人,/我要勇敢地活下去。//《我还有一只脚》:贝多芬双耳失聪,/郑龙水双眼失明,/我还有一只脚,/我要站在地球上。//海伦·凯勒双眼失明,/郑丰喜双脚畸形,/我还有一只脚,/我要走遍美丽的世界。

约瑟夫·雷丁的《白天,你早!》:一起床/你可去拍/白天的肩膀/撞他的肋骨/使劲把他拥抱/还对他说:/“白天,你早!/你可愿意/做我的伙伴/直到天黑了?”你会吓一跳:白天多半会/咧嘴大笑,说:“好!”//《用什么写作?》:我的一个儿子/把我的打字机/搞坏了。/“现在叫我/用什么写作呢?”/我问他。他说:/“你一贯用什么/就用什么吧。”/“用手吗?”我问。/“用心,”他说,/“而且如果/可能的话,还用一点脑。”

莫利斯·卡列姆的《我学写字》:当我学着写“小绵羊”,/一下子,树呀,房子呀,栅栏呀,/凡是我眼睛看到的一切,/就都弯卷起来,像羊毛一样。//当我拿笔把“河流”,/写上我的小练习本,/我的眼前就溅起一片水花,/还从水底升起一座宫殿。//当我的笔写好了“草地”,/我就看见在花间忙碌的蜜蜂,/两只蝴蝶旋舞着,/我挥手就能把它们全兜进网中。//要是我写上“我的爸爸”,/我立刻就想唱唱歌儿蹦几下,/我个儿最高,身体最棒,/什么事我全能干得顶呱呱。

谢尔·希尔弗斯坦的《我正在列个清单》:我正在把讲礼貌/做好孩子/温文尔雅/甜蜜正直的语言/列成一个清单:/你好/请再说一遍/你好吗?/劳驾/上帝保佑/我可以吗?/谢谢/再见/如果你发现我这里没有列全/请把它们贴在你的双眼!//《自私小孩的祈祷》:现在我要躺下睡觉,/真诚地向我的主祷告,/如果我在醒来前死去,/求主让我的玩具都坏掉。/这样别的孩子就再不能碰它们……/阿门。

我把这些诗集大声读给学生听后,没有多少讲解,学生就写了起来,并且有滋有味。看到学生们写的一首首诗,我在思考为什么学生仅仅听了几本诗集就能够自发写起诗来?原因是这些诗属于孩子,是简单的,是美的,是非常有情感的。当然,我坚信这些诗是真的能敲开他们爱写之门。

著名教育家商友敬先生说:“对孩子来说,写诗歌最容易。因为儿童本身就是一首诗。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活泼的心,只要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就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孩子本身就是一首诗,中国又是诗的国度,但我国中小学生已经多少年不写诗了,一个个孩子已经永远远离了天生的诗人。好多年了,中小学生只能写除诗之外的文章!

关于诗,笔者阅读过许多材料,找到近150种解释,我国通用的解释是“诗言志”。我比较了这百余种解释,觉得古希腊人“诗人就是创造者”的说法非常有意思,因为这种解释让我一下子明白“诗”就是“创造”,让学生写着诗长大,就是引导学生在创造中长大。

如果持续看着“诗”字,还会让我们发现汉字之“诗”能够一下子把学生带到诗的天堂。“诗”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土”,二是“寸”,三是“言字旁”。如果把“土”解释是土语、平常话,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就是诗的内容(其实也可以将这些内容解释成“物象”)。“寸”就是寸言,因为“土语”往往很长,或者说修饰语太多,把句子变“短”就是我们熟知的诗句(有位诗人说过,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从千百吨矿石中提炼出来的。还有诗人说,诗歌就是文字在飞翔。更有诗人说,好的诗,好像每一个字都在跳舞。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出诗句是怎么变短的)。“言字旁”其实就是诗的思想,是诗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爱、恨等心情(其实也可以将其解释成“意象”。有人认为“物象+意象=诗”)。也就是说汉字“诗”的三个部分,包含了写诗的整个过程。有人会说,这种解释牵强附会。我却认为,这种解释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现。如果大家从自己的身边抽出任意一首古诗、新诗,用“诗”字的三部分组成来分析一下,大家都会感觉到这一解释是简单的,学生一看就会用的,一定能够突破写诗的瓶颈。比如雷震写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再比如新诗《鞋》(这是小学生林武宪写的):我回家,把鞋脱下/妹妹回家,把鞋脱下/哥哥、爸爸回家,也都要把鞋脱下/大大小小的鞋/是一家人/依偎在一起/说着一天的见闻/大大小小的鞋/就像大大小小的船/回到安静的港湾/享受家的温暖……还有前面所列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诗,每一首都可以用汉字之“诗”来诠释。

用汉字“诗”的这一解释,加上儿童文学作家们的经典诗集,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每个学生用诗来表达他们的世界决不是梦想。

(二)别让练习本上只有习题或者始终空着

别让一个个本子上只有习题或者始终空着,否则本子会伤心的。这是我与学生共读《木民爸爸的回忆录》一书悟出来的。《木民爸爸的回忆录》是荣获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作家奖、世界著名奇幻文学大师、女画家托芙·扬松的作品,是她创作的木民谷系列八本书中的一本。这套书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真诚、善良和美的新奇世界,那些鲜活可爱的木民矮子精住在森林里,样子像直立的微型小河马,胖胖的,很羞涩,热爱阳光。他们同自己生活的森林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世界。扬松笔下的这些故事现在已拍成了卡通片在世界各地上映,因此木民矮子精在世界各国也成了孩子们耳熟能详的角色。

《木民爸爸的回忆录》的开篇写到木民爸爸得了很重的感冒,不想吃不想喝不想动,用毯子蒙着头躺在床上,认为自己不行了,快要死了。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木民爸爸闷闷不乐,把脸转向了墙壁,发出一阵空洞的咳嗽。

木民妈妈看着他的背坐了一会儿,说:“我来告诉你怎么办:上次我打扫顶楼的时候,发现一本厚厚的练习本,一点也没有用过。你能不能把你年轻时候的故事全部写下来?”木民爸爸没有回答,不过他停止了咳嗽。

“你得了感冒,哪儿也不能去,不正好写点东西吗?把你的一生写下来,那叫什么东西,叫回忆?”

“叫回忆录。”木民爸爸说。

“你可以把你写的东西读给我们听,比如说,吃过早饭或者吃过晚饭以后。”

“我得花点时间写这个东西。”木民爸爸大声说着,把毯子掀掉了,“写一本书不是那么容易,请相信我。我写完整整一章以前不会给你们念一个字的。我先念给你一个人听,然后再念给其他人听。”

“你这样做可能是对的。”木民妈妈说。她到顶楼上去找,找到了那本练习本。

“爸爸觉得怎么样?”小木民矮子精问。“好多啦。你们现在要保持安静,因为你的爸爸从今天开始要写回忆录了。”木民妈妈说。

我与学生共读这本书,反复琢磨过这段对话,我们想了很多。一是每人手中都有空着的本子,作者托芙·扬松借用木民妈妈的口提醒我们别让那一本本厚厚的练习本空着。二是我们每个人都生过病,不管大病小病,其实病中总会有胡思乱想,把胡思乱想好好整理整理,肯定是一本非常棒的书,但绝大多数没有将胡思乱想写到那厚厚的练习本上。三是在厚厚的本子写文章,能让自己的病好起来。木民爸爸一听说要写,先是停止了咳嗽,接着把毯子掀掉了,当然这本书就这样一章一章地写完了。“写”居然是灵丹妙药!四是我们终于明白了,每一本书都是那厚厚的被写上文章的练习本变来的。新华书店、图书馆、教室里、家中有无数本别人写完的“练习本”,当然那里也会有每位师生的“练习本”,只要把自己手中的练习本一本接着一本地写满文章,一切皆有可能。

练习本上不能只有习题或者始终空着,笔者认为这应该成为人生存于这个世界需要写作的一大理由。

(三)让孩子写“有意思”的世界

多少年来,中小学生在有意义之师的指导下写着一篇篇有意义的文章,这是中小学生不喜欢写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求学生写“有意思”的文章走进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材后,因为大多数老师习惯于“有意义”的习作指导,一时还不怎么会引领学生写“有意思”的文章。虽然不能全盘否定“有意义”,但翻开学生作文本,清一色的有意义文章,会让你越看越心痛。绝大多数学生一直造着有意义的作文,不讨厌写作才怪呢!

从有意义回到属于孩子的有意思,这是中小学写作教学大势所趋之教学观。如何让学生写出一篇篇有意思的文章呢?反思自己多年的习作教学,思考最近几年所读到的书,我清楚地发现用一些儿童文学作品来引领写有意思的文章,效果非常好。像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丢三落四的小豆豆》《小豆豆动物剧场》《小时候就在想的事》《不可思议国的小豆豆》《小豆豆频道》、涅斯特林格的《人人都叫我捣蛋鬼》、万巴的《捣蛋鬼日记》、迪米特尔·茵可夫的《我和小姐姐克拉拉》、戈西尼与桑贝合作的《小淘气尼古拉》、西蒙的《讨厌鬼亨利赚大钱》、彼特·赫尔特林的《出走的泰奥》、罗彩娟的《我家有个小麻烦》等一系列书的阅读,一定能够改变教师传统的习作教学观,一定能让全体学生明白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若干事写下来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可以写出很多篇文章的。

事实上,中外所有获过大奖的童书,师生共同喜欢的童书,都可以贴上“有意思”这个标签。只要学生读若干本这类文学作品,写出真正有意思的文章是指日可待的。

为什么要让孩子写有意思的文章?原因很简单,童年的秘密决定着学生应该这么做。葛安妮、葛碧建合著的《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幻想、好动、玩耍组成了孩子的世界。守时、取得成就、做事井井有条等是成人的!”可以这么说,多年来学生所写的有意义的文章,很多是“成人的”。

幻想、好动、玩耍组成了孩子的世界,我们的写作教学不让孩子写这一世界,学生怎么可能爱上写作?这难道不是长期以来,我们指导写作上的大错吗?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就是世界各国的儿童文学作家用自己的智慧向世人展示孩子的幻想、好动、玩耍,我觉得成人已经到了该读懂孩子的这一秘密的时候了。

师生共读儿童文学作品,特别是小学六年时间,如果每人每年都能读上四五十本,写好有意思的文章,肯定能行!有着几百本儿童文学作品奠基,喜欢写作那是自然而然的事。

(四)让“信”回到原点

请看案例:

英国11岁女孩凯尔赛·诺兰为了完成学校一篇题为《飞行和太空》的文章,大胆地给英国皇家海军总司令乔纳森·班德写了一封信。总司令不仅给她亲笔回了信,还下令让一架满载各种先进武器、价值1400万英镑的海军直升机前往诺兰的学校,当飞机降落在学校操场上时,全校师生惊得目瞪口呆。两位飞行员向学生讲解了飞机的各种性能,还邀请诺兰登上飞机,体验飞行的感觉。

这是一个让人震惊的案例,为什么会有这种令人快乐的结果?就是因为11岁女孩的那封“信”,就是因为11岁小姑娘真正地使用了信。如果小女孩寄给总司令一篇散文、一首诗、一部小说、一篇说明文、一篇议论文等,估计总司令不会有这种命令下达。

另外,有一本童书叫《亲爱的汉修先生》(贝芙莉·克莱瑞著,获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这本书的封面有句话——一本《亲爱的汉修先生》胜过所有的作文书!为什么?什么方式让主人公鲍雷伊爱上写作?答案就是这么简单——给亲爱的汉修先生写信,给亲爱的“假”汉修先生写信,把每篇日记、每篇文章当做有读者的“信”。这是一本由若干封真诚的“信”组成的经典童书。作家以这种方式告诉广大师生,坚持为真正的一个人或者假想的一个人写信,可以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写作。

信是什么?信是不是我们仅仅早已经熟悉的应用文体?

“信”这个会意字,本身的意思其实相当广泛。在金文中,信从人,从口;篆文开始从人,从言,即用人之所言会真实之意。隶变成楷书后就写成了今天的“信”。《说文·言部》中这样写道:“信,诚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其本义为言语真实。看来引领学生“写信”,坚持以“信”之本意,就可以将“真实”注入到每一次习作之中,而使用“真实”,书写“真实”才是学生爱上写作必须要走的路。后来这个字的意思除了“言语真实”继续使用外,还有更多的意思出现,比如诚实有信用、确实、相信、信奉、携带凭证或传递信息的人(信使)、消息、伸张等。将这些与“信”有关的词放在一起思考,“言语真实”之本意其实均在这些词语之中。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把信只当做应用文体来教,能像《亲爱的汉修先生》那样来解释“信”、理解 “读者”,把所有的文章都当做“信”,是作者在给无数个“读者”写信,在读这本书之前很少见到。在教学实践中能突破应用文体之要求引导学生像书中人物鲍雷伊那样坚持写“信”、像英国11岁女孩凯尔赛·诺兰那样使用信、像洛杉矶那三个黑人孩子那样坚持写感谢信,翻阅、回想近二三十年的教育类报纸杂志,至今没有找到相关实验报道,查找近十几年的课题研究,也没有发现哪所学校搞过这一课题实验。

网络时代到来,电子邮件的使用,手机短信的快捷方便,传统书信的书写早已经改变,但“信”这个字没有被放弃,反而与人们生活更近了。

当下,重新认识“信”,从“人之言”这个原点思维来认识“信”,让学生写“信”,相信全体学生喜欢习作不会是句空话。《亲爱的汉修先生》这部儿童文学经典告诉我们了,我们不应该拒绝;汉字“信”告诉我们了,我们应该尊重。

(五)“抄袭”不应该那么恐怖

2000年,我提出“‘组合质变是全体学生喜欢写作的新概念”(文章发表于2000年第12期《江苏教育》,著作2001年12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这一观点产生的原型是一些发达国家教师的写作引领及小学生作品,还有当今许多“组合质变”式的发明创造及“抄袭”一词的全面解读。在此我想重提一下“抄袭”。

什么是抄袭?《新华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①照抄别人的作品、答案或沿用别人的经验、方法等当做自己的。②绕道从敌人后边或旁边突破进攻。而我们大多数教师只认识“抄袭”的第一种解释,而对第二种解释缺少深思,也没有想到将其用到教学之中。总觉得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地区的教师,好像认识了这个军事意义的解释,并将其用于教学之中,所以大多数在美国学习的孩子对作文特别感兴趣。看看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小学生文章大多是组合的产物。可谓轻轻松松地习作。

在这里,我们姑且将小学的习作比作一个“军事目标”,并且是很难攻克的目标。如果我们正面进攻这个目标,一定会损兵折将,伤亡残重。虽然也能攻克目标,但是,大多数的将军不会选择这种指挥方式,他们会采用迂■作战取代正面进攻。而纵观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上,大多数教师却是以正面进攻为主,即使有范文,也只是就文论文,让学生学习模仿而已。现在有许多学生厌写,为什么?重要原因之一,多次正面进攻,没有成功的迹象。我也常说,我们指导学生写作文是让我们的学生“硬”写、“硬”观察、“硬”读书、“硬”积累,所以导致大多数学生吃不了“硬东西”,消化不了这些“硬东西”,对作文也就没了兴趣。比如,学生从一年级到高中毕业,写过无数次以“老师”为主题的文章,我们可以调查,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有几篇高水平写老师的文章?!这就是硬写文章的弊端。所以我们当今改革作文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从“硬”转到“软”上。也就是说,训练学生习作应该从读书、引用,并带点研究的方式开始,从“软学习”上来作文章。当下正使用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要求“课外阅读九年不低于400万字”,在习作中要求“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读书笔记、书信等……”这其中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几百万字的课外读物都是与习作息息相关的,让学生写“自己的见闻、记实作文、读书笔记”,当然包括将所读文章、书籍中的内容,片段式地引入到自己的文章之中。这种引入就是第二种意义的“抄袭”。

事实上,童书也有着这种“抄袭”。比如《金钥匙》与《木偶奇遇记》。我们也可以用《金钥匙》“抄袭”《木偶奇遇记》来进一步地理解“抄袭”。《金钥匙》是阿·托尔斯泰写的世界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木偶奇遇记》是卡尔洛·科洛迪奉献给全人类的巨著。我读《金钥匙》就感觉小木偶布拉蒂诺与卡尔洛·科洛迪笔下的皮诺乔非常像,两位不同作家所写的木偶故事差不多。这不就是互相抄袭吗?一看两位作家的出生时间,阿·托尔斯泰应该叫卡尔洛·科洛迪老爷爷了!看来是阿·托尔斯泰抄袭卡尔洛·科洛迪的。读完《金钥匙》,在阿·托尔斯泰所写的后记中一下子明白了,小时候的他非常喜欢《木偶奇遇记》。《金钥匙》是怎么写出来的?他把《木偶奇遇记》讲给自己的同学和伙伴听,还添油加醋地编了很多新的故事情节到里面去,而每讲一次,故事就精彩一分,他自己也沉醉其中。到了阿·托尔斯泰成了有名的大作家的时候,偶然间他又想起了那个木偶,当然又把这个故事讲给新的小朋友听。可是这一次,他讲的故事已经不是那个皮诺乔的故事:小木偶不再可怜巴巴地等着仙女来救他,他成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小木偶,还带领着其他木偶同压迫他们的木偶戏院老板斗智斗勇呢。这样新的木偶奇遇记就诞生了,就成了一个全新的精彩故事,阿·托尔斯泰决定将他编写的这个新故事叫作《金钥匙》。

看了阿·托尔斯泰的解释,我们还能说他是抄袭吗?在教学中,如果把《木偶奇遇记》与《金钥匙》放在一起,与全体学生共同阅读,读完后再把“抄袭”的第二种意义拿来,对于一些不明白怎么写的同学来说,这难道不是一剂良药吗?孩子继续阅读童书,当与自己的某些想法有了共鸣时,“抄袭抄袭”,一篇、一部新的精彩之作难道就不能诞生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吗?如果我们读孙幼军翻译的《黄啄木鸟小屋》《一只聪明的小狐狸》,你会发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是怎么翻译这两本书的,他增添了什么,删去了多少,你会清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中文本是什么样子。

“抄袭”真的不那么恐怖,从优秀童书中,你我都能感悟到,学生也能明白。既然我们有着这一共同的“悟”,就应该让孩子走进“抄袭”之门,促其快乐写起来。他们组合组合,改编改编,只要说清楚哪些是他人的,哪些是自己的就可以了。

(六)图画书、桥梁书的读与写

我发现好多学生拿起一本书,左看看,右看看,嘴里念叨着:“书真厚!”看了几页后说:“读不下去。”就这样一本本好书只能躺在那儿睡觉。如此读书也就很难爱写。遇到这种事,我想了好多办法,效果不好。这到底为什么呢?最近我读了三十本(低中高年级各十本)“我爱阅读丛书”之后,终于明白了,是因为我国0~17岁的学生在读整本书上缺少两个重要阶段,一是0至6、7岁之间小朋友几乎没有读过图画书(也叫绘本),或者说读得太少太少,二是6、7至11、12岁之间没有读过“桥梁书”。什么是桥梁书?介于文字浅显易懂的图画书和深奥复杂的文字书之间,有的篇幅适中,能够引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使小学生的阅读循序渐进的过渡读物。这三类书对写作有何帮助?

只有几十页,文字极少的图画书(绘本)被称为人生大智、大善、大美的巨著,因为我国原创图画书近两年才开始,图画书中的画图与文字与国外此类书相比,还有着一定的距离。读了百余本图画书之后,我找到了国外孩子喜欢习作的新策略。你看《小北极熊宝儿的故事》(汉斯·德·贝尔著),这套图画书共8本,分别是:《小北极熊和小雪橇狗》《小北极熊找到好朋友》《小北极熊和大热气球》《小北极熊,带我回家!》《嗨,小北极熊》《小北极熊和驯鹿的故事》《小北极熊和勇敢的小野兔》和《小北极熊的第一次冒险》。我让三年级的学生看这套书,让每个孩子确定自己喜欢的几种动物,然后接着汉斯·德·贝尔写《小北极熊和×××》,全班同学共写出百余篇文章,在文中还画图,真是有趣极了。再看一看《可爱的鼠小弟》(日本中江嘉男文 上野纪子画),目前我国共翻译出版12本(这对夫妻以此主题创造了四五十本),分别是:《鼠小弟的小背心》《想吃苹果的鼠小弟》《鼠小弟的又一件小背心》《鼠小弟和鼠小妹》《鼠小弟,鼠小弟》《又来了!鼠小弟的小背心》《鼠小弟的生日》《打破杯子的鼠小弟》《鼠小弟和大象哥哥》《鼠小弟荡秋千》《鼠小弟和音乐会》《换换吧!鼠小弟的小背心》。读这12本书,不管你是什么年龄层次的,你的大脑必须转起来,因为每一册的最后一幅图,是你很难想到的。而这12本书,文字比较简单,每册加起来,不足千字。我班学生读完图画书后,我将每册文字单单拿出来引导他们再读,就这么一读,孩子悟出了写这些文章好玩极了,孩子写的欲望真的挡不住。我还用《艾玛花格子大象》(英国大卫·麦基著)共10本、《艾特熊和赛娜鼠》(比利时嘉贝丽·文生著共23册)、米切尔·恩德的《小纽扣环岛旅行》《苍蝇和大象的足球赛》《月圆夜的传说》《光屁股的大犀牛》《犟龟》《吃恶梦的小精灵》《出走的绒布熊》、雅诺什的《睡鼠的睡梦时光》《小老虎买车记》《狮子牙和丝绸爪子》、德国纳波著的“布鲁姆博士”系列(《布鲁姆博士去游泳》《布鲁姆博士搞不懂》《布鲁姆博士卡住了》)等图画书,阅读之后,孩子均能快乐地写起来。

桥梁书,对于中小学师生来说也是一个新名词。广州出版社今年4月为低中高年段的学生出版了一套桥梁书,共30本,这套书全是法国著名作家写的。其中适合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有10本:《班上的女巫》《我爱足球》《给老爸施一次魔法》《男孩“复仇”记》《女巫的十三只猫》《奇怪的考试》《数字“三”的魔力》《我的女巫生涯》《我最好的朋友》《黑非洲的白雪公主》。这10本有如下特点:

1.每本书页数在45页左右(中低年级的20本,在30页左右),每本书都图文并茂,文是著名作家所写,每一页的精美图画全是名家所画。每书本有8000字左右。

2.每本书全部分章所写,主题明确,过程严谨,语言简洁,风趣幽默,好玩而充满着大智,而且每一本书都适合大声朗读。比如《给老爸施一次魔法》,这本书有六章,标题分别是《开头就不顺》《一个劳累过度的爸爸》《给爸爸做药剂》《把自己变成老鼠》《姥姥的秘方》《一个货真价实的母鸡爸爸》,这本书写的什么?高年级的学生一看这些题目,肯定会有答案,而阅读之后,肯定是爽朗一笑,轻松自如。

3.每章节因为字数不多,概括性极强,几十本这样的书读完,每位读者都会悟出深奥复杂的文字书该怎么读。也就是说读深奥复杂的文字书,阅读之后,只要抓住主要东西,思考之后将一个章节剩下几百字,一本书就会变成几千字。这一阅读收获,的确能够帮助爱上更多的文字书。

4.看完这些桥梁书,特别是看到一本本书中好玩的章节名称及自己非常熟悉的内容,会一下字悟出自己写文章,也可以以主题的形式分章节去写。比如我给学生读《奇怪的考试》,这本书有六章,标题分别是《可怕的马苏》《全班倒数第一名》《高明的办法》《信》《考试那天》《马苏的突然袭击》。我说:“亲爱的同学们,看完这六个章节题目,你一定会想到马苏是一位老师,可能是一位非常特别的老师,这本书的主人玛丽成绩很差,为了进步她想出了高明的办法……结果会是怎样?结果吗?你们可以去猜想。”这本书的小主人虽然达不到全班最好,但几门学科由不合格变成了平均分是11.5分,在法国20分是满分,10分是合格。我把后面的平均分这个结果告诉学生后,很多同学对我说:“高老师,让我们先写一写,然后您再让我们看这本书,行吗?”很多同学把六篇文章写完,然后再听我读桥梁书,那种喜悦是我过去所没有发现的。

(七)主题性童书阅读,会让孩子张开写的翅膀

将每个国家的优秀童书放在一起,按主题可以分成许多类,如果从一年级开始,每学期用上一两个月进行同主题童书的阅读,那些好玩、有趣的故事,一定能够唤醒孩子,让他们张开翅膀飞翔起来。在此,略举三类,我想尊敬的老师如果这样做了,儿童写作必然会出现新的面貌。

1.写小动物的童书最多

有人做过调查,全世界被写的最多的动物是“老鼠”。我国已经出版的国内外儿童文学创作的童书达700本,像《可爱的鼠小弟》《浪漫鼠德佩罗》《时代广场的蟋蟀》《塔克的郊外》等书孩子们非常喜欢。

其次是写“狗”的童书,这类童书达500多本。《狗来了》《傻狗温迪克》《文身狗》《汪汪先生》《帅狗杜明尼克》等书越读越有味道,排在第三位是写“兔子”的童书。目前,我国出版的国内外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关于“兔子”的童书达300多种,像《找死的兔子》《兔子坡》《兔子屋的秘密》《鼹鼠和兔子》《飞向月亮的兔子》《兔子帕西一家的奇妙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小兔波力品格养成系列》等低中段学生特别喜爱的书。

另外写猪、马、熊、蚂蚁、乌鸦、狮子、大象、猴子等动物的童书也非常多。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但一让他们写自己喜欢的这些动物,却无话可说,甚至千篇一律。如果我们进行主题性课外阅读,从这些书中,他们会悟出写的方法,非常清楚如何与自己喜欢的动物对话……

2.写“女巫”的童书非常多

写“女巫”的童书,就有200多本。比如《女巫》《香草女巫》《小女巫》《女巫训练营》等。如何引导学生读写“巫书”?

首先来认识“巫”这个字,仔细看这个字的笔画,原来是一个“工”把两个“人”分开!这一简单的解释非常有利于阅读与写作,像《女巫》等书真是用什么“工具”把“两个人”(或者说更多的人)分开的吗?的确如此!罗尔德·达尔的《女巫》(这本书被儿童文学评论界誉为20世纪世界儿童文学的“圣经”)是用“86号配方慢性变鼠药”把“我”与姥姥分开,与爸爸妈妈分开、杀死;把布鲁诺与詹金斯夫妇分开、杀死;想把英国所有的小孩与爸爸妈妈分开、杀死。看达尔笔下的女巫:“长发疹的秃头,怪眼睛,蓝色的口水,没有趾头的脚,长长的爪子!她们闻到孩子就像闻到了狗屎,整天盘算着要消灭孩子。可是她们装扮得和正常人一样,大模大样地在海滨酒店开大会,计划把所有的孩子变成老鼠,一揽子消灭掉。”读这本书没有人会被其吓倒,文中的“我”可棒了,虽然“我是孩子”,是个“被变成老鼠的孩子”,但“我”战胜了女巫,那么多的女巫也都成了笑料。真是好玩极了!

那什么是女巫呢?女巫(Witch)又称魔女,指会使用魔法,运用魔杖的女性巫师。所有的女巫都有一只宠物,它们的职责就是检视女巫的行动和帮助女巫。同学们读过《女巫》《香草女巫》《小女巫》《女巫训练营》等书,都会发现她们有不同的宠物。女巫还要有一把扫帚,因为扫帚是她们的飞行器,否则什么事也做不了;女巫一定要学飞,一定要会飞,否则就不是女巫了。孩子们读若干本关于女巫的书后,都会知道女巫的这三个必备条件。笔者认为,空闲时间孩子们完全可以展开翅膀,写写自己笔下的女巫。

其实女巫书属于魔法类童书中的一种,而魔法书也是许多孩子的喜爱,在阅读之后,借魔法创作自己心中的魔法故事,那是相当好玩的,我们应该把属于孩子的魔法还给孩子,应该引领他们写起来。

3.一个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多部作品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近两年出版了曹文轩、黄蓓佳、金波、祁智、彭懿、程玮、郝月梅七位作家的作品,每人五部书。一个时期让孩子读一位作家的五部作品,有条件的学校把这些作家分别请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孩子的写作热情一定高涨。

在世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还有许多作家以一个主题写多部书的,比如罗琳的《哈里·波特》系列,加拿大弋登·科曼的《布鲁诺与布茨》系列,法国勒内·戈西尼《小淘气尼古拉》系列,芬兰托芙·扬松《木民谷》系列,英国托尔金的《魔戒》系列,捷克爱德华·佩蒂斯卡的《鼹鼠的故事》系列,英国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系列,日本山中恒的校园小说系列,日本安房直子的系列童话……让学生一段时间内读一位作家的一部作品,能够引领学生在持续思考之中以一个主题写出多篇文章。

大量阅读童书与儿童写作引领是一个整体,多年来,读与写是分而教之,特别是整本书的阅读基本没有写的参与,而用儿童文学作品引领学生写,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也是一个空白。实践证明,把大量阅读童书与儿童写作放在一起,是一把学生能够拿到手的金钥匙。■

猜你喜欢

女巫童书儿童文学
“我最喜爱的童书”五周岁了!
童书与童年
刊首语
李明淑:助力中国原创童书走向世界
萌女巫与魔法猫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萌女巫与魔法猫
萌女巫与魔法猫
童书“贵族化”令人担忧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