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习作:不能大意
2009-08-27
命题、辅导、写作、评改是传统作文教学必备的几个步骤,细细考察这几步,辅导是老师们着力研究与操作的环节。在这些年流行展示的公开课上,主要展示的也是辅导这一环。这一环操作的极致是将两节课的三分之二甚至更多时间花在其上,学生的写作或于课堂草草收场,或干脆留到课外。这样的两节作文课实际上变成两节辅导课,学生正常40分钟的写作被人为地拉长为120分钟甚至更长。低效率成为作文课堂的潜规则。(妮子)
一、课内习作教材的整体解读
众所周知,任何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都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课内写作。这些写作教材,全部经过教材编写专家、一线老师使用打磨、反复研讨才定稿的,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虽然不能说这些教材绝对的完美并适应所有的学生、教师,但这些内容的存在价值同样是不可随意否定的。教师应该尊重、读懂、研究课内习作教材,并根据学生实际先精心设计、使用,以至能进一步完善教材。假如中小学老师在这一过程中,非常随意而马虎,甚至想当然地否定,学生必然会随意地乱写。实际上,大多数中小学语文老师没有按照这种方式行走,没有好好地研究“课内习作”,特别是好好地整体研究“课内习作”教材。
2005年,我就将苏教版三至六年级的58次习作教材全部解读了一遍,每次习作教材我都做了千字以上的自主分析。2006年秋季,我开始教三年级,开始透明式写作教学实验,我又读了58次习作教材,这一次是结合所教班级学生实际及一年来又读到的新信息进行的解读。待新课程标准修订版出来,我肯定还会通过网络、博客与更多的老师进行讨论,完成第三次整体解读习作教材任务。几遍的整体教材解读,让我懂得了习作教材是一个整体,是由58次课内习作构建起来的、引领学生爱写的习作教学整体。
58个话题的解读,让我确定了每一次课内习作该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作前指导;让我清楚每一次习作该用哪些语言来唤醒学生对习作的热爱;让我清楚每一次习作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评价学生习作;让我清楚学生的习作素养离不开对一次次的课内外习作的喜爱,离不开教师一次次独特的、创造性的设计。
二、案例:三年级上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实施
(一)整体解读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安排“写话”,第二、三学段安排“习作”,第四学段安排“写作”。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习作教学上用的时间最长。也就是说,学生的习作能力是通过四年八个学期的训练完成的。四年期间,语文课程标准还用“15条”规范老师的教学行为,给学生一个底线标准。苏教版第二、三年段的习作教材编写,也就本着这个“长时间”、“底线”而编排,而编者还打破过去的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的教材模式,全方位转移至话题作文。每一次习作,孩子不再陌生,也能感受到“自己”在习作中所处的位置,用好“我”进行个性习作。三年级第一学期,是第一学段写话向习作教学的过渡时期,是整个习作训练阶段的起步。其实分析整套苏教版习作教材,大致用以下几种“我”来建构:
一是写过去的“我” 每个孩子都经历过昨天,都在昨天有着自己的作为与不作为,在昨天中肯定有许多留在记忆中的信息。引领学生整合这些信息,他们一定有事可写。习作1,编者不仅用每位儿童都能懂的话语给出作文的“定义”,还重点引领学生去“试”,试什么呢?就是试着把自己做过的事(起床、洗脸、刷牙、打电脑、招待客人、和小朋友玩……)写下来。由此我还想到苏教版一年级的第一篇课文是《人有两个宝》(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第一次习作引导学生自己想,用自己的手来写做过的事。不就是引导学生懂得习作就是一种创造吗?首篇课文与首次习作呼应相联,学生一定能够享受到习作带来的创造之乐,也一定会产生习作的那种兴奋。自己做过的事很多,写一篇不是本次习作的终结,多写几篇,用笔记下自己过去的所做所为,不就是引领学生奔跑起来了吗?
二是写现在的“我”与“他人” 这是一种正在进行时的写作。习作2是《我的自画像》,自己画自己,自己写自己。其实我们观察过去一些学生的习作过程,会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习作过程中缺少兴奋点。而这一次习作,孩子们特别兴奋,对着镜子画自己,多快乐呀!自己怎么画就怎么写,画好、写好后还要张贴在黑板上,全班同学都兴奋地跳了起来,因为他们才三年级不可能画得多么好,所以我认为这还是一次幽默性训练,把自己画成怪怪的样子,小文章肯定也就有了个性。而三年级下册的习作2是“为别人画一张像”(可以画同学、老师、爸妈,也可以画想象中的人)。这种从起点奔跑起来的思维清晰可见。
三是写合作中的“我” 人是生存于社会中的,合作是未来孩子生存必备的素养。而合作团队其实也是每位个体的兴趣表现。习作3,编者为学生提供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树的黑白线条画,很明显这幅画缺少好多东西,孩子们也会发现这一点,比如画中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缺少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看到这些,想到这些,话题不就有了吗?学生是习作的主人,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会把自己的喜爱加到这幅画中,在画的过程中孩子的习作兴奋点就自动产生了。而这幅画,是编者与学生共同合作,由老师引导着,让学生站在编者的肩上行走,写出自己为什么要加上这些动物,不就是让孩子的兴趣得以更充分地展现吗?不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享受自己的发展吗?沿着他人成就的起点奔跑起来,孩子省力,更能体现出发展。
四是写玩中“我的发现” 任何一个孩子都喜欢玩,因为玩属于孩子。在教室里坐得久的孩子更喜欢玩,更喜欢出去。习作4,就是让孩子主动走出校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然后选择一处景色写下来。孩子的眼睛是非常明亮的,他们发现的世界与成人不同,因为是他们的发现,所以他们会高兴地叫起来,会默不作声地收藏,会邀请同伴来观看……习作的兴奋点在玩中产生,写起来自然轻松、快乐。苏教版每册中都有要求写“我的发现”:三年级下册习作3是写自己玩耍中的发现;四年级上册习作7让学生写“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画面进入我们的视线,打动我们的心灵。假如我们能及时地用文字或照片,把这些真实的情景和当时的想法记录下来,打动的就不仅仅是你自己……”发现同样是没有终点的,学生有了第一次发现的喜悦,肯定就会有接踵而来的发现,就会有用文字表达发现的欲望。
五是用好“我的资料获得与积累”进行“我的研究” 习作5是让学生通过查资料的方式为自己喜爱的动物设计名片。以前的作文教学,很少有人重视资料的正确使用。有些老师甚至认为把一些材料直接用到文章中属于抄袭。其实借助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会使用资料,明白自己手中的资料或者以后所获得的资料如何使用。习作8是让学生写研究报告。编者先出示学生早已经会背的诗句并且给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话题情境,比如这些诗句是出自哪首诗?谁写的?哪个朝代的?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通过自己的研究,结果是怎样的?三年级上册教材,已经在全国多个实验区使用,调查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次习作,他们非常兴奋,原因就在于他们喜欢“研究”一词。孩子不是我们认为的那么小,他们渴望着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资料积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西方的许多国家来说,研究报告这种写作方式实际是从孩子上小学一年就开始了,教师引导他们走进图书馆去读书研究。现在第二、三学段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每个年级都有这种简单而快乐的习作方式。
六是书写“我的童话世界” 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让孩子生活在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中,让孩子与万物对话,这能让孩子永远保持“想象”。习作6、习作7就是引导学生用第一人称写写小小说明文、编童话、编故事。实践证明这是孩子愿意做的开心事。四上习作6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编自己喜欢的卡通故事,或者自己设计、自己创造卡通人物。六年级上习作4是让学生对中国的剪纸展开想象。值得学生想象的事物多了,有了这些教材的引领,他们在这些起点中奔跑起来,想象力肯定会变成每位学生的素养。
七是“我的应用文” 三年级上册还编写了两次应用文,不是作为习作教材,而是放在练习4、练习8的“说说写写”中,分别为留言条、请假条。
在研讨教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8次习作均为学生习作训练的起点,也就是说每一次习作结束,不是一种完结,而是一种唤醒,即唤醒孩子沿着这个起点奔跑,因为自己的世界太丰富了,自己要做的事太多了,世界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去研究、发现。如果学生能从八次习作训练及多次小练笔中,获得这个灵感,习作起步训练的任务就完成了。学生对习作的兴奋感、喜爱感就会自发地得以延续。
(二)学情分析
大多数老师认为三年级学生太小,缺少生活经验,并认为这也是学生害怕写作的原因。在写作教学中,引用较多的一句话就是“写作源自生活,孩子生活贫乏,难以写好”。我认为,这是成人以成人的思维看待孩子,这种片面认识与理解,会无形地带入课堂,变成教师对学生的不相信、不信任,这种潜在的影响,使得学生缩手缩脚、放不开,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写作产生厌倦情绪。孩子不缺少生活,孩子不小,三年级的孩子就是三年级的孩子,怎么能说其小呢?从教材的编排、教材的内容选择来看,编者充分肯定了孩子的生活经验与孩子的年龄是相匹配的,根本不存在生活经验的缺少。所以,我认为,第一学期的习作教学,首先要打破这一传统的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什么样的生活积累?我们可以从已经学完的四册语文教材来寻找。一是识字与写字:苏教版编排了1428个字让学生认识,会写的字是958个字。我们常说,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孩子认识了这么多的字,就是在自己的头脑中储存了接近1500幅画,孩子有了这么多的画,我们还能说他们缺少生活吗?二是阅读:仅仅课文就学习了84篇。我常说,每篇文章都是一个起点,每篇文章都会有精彩走进学生的心灵,每篇文章都会给学生留下冲动,每篇文章都会把学生的那扇窗打开。84次打开,84个起点,学生肯定早已奔跑,从这一点,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孩子的生活是丰富的。三是写话:主要安排在“学用字词句”(这也是第一学段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共30次。四是口语交际:共30次。两年30次的写话与口语交际,内容相当广泛,一定涉及到孩子生活的诸多方面,孩子在这么多次的对话中,“生活”一词肯定不再陌生。另外,教材还安排了30次“读读背背”,有成语、儿歌、古诗、名言警句。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三年级孩子不缺少生活,他们知道的世界不少,大脑中储存的信息不小。另外,现在好多学校非常重视孩子的写话,比如我校一二年级学生,每周都有三节专门的读写课,也就是有独立的写话时间。一个学年下来,每位学生最少写了100篇自己的话。我们还引导父母将自己孩子的写话装订成“书”。有着写话的成就感,对于三年级习作的热爱,也会在教师更深一层的引导中、学生进一步地实践中形成。
三年级的学生,缺少什么?我认为,一是缺少思考,二是缺少兴奋,三是缺少对自己的认识。
低年级所学的内容相对来说简单,需要孩子独立思考的地方很少。而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同样也不复杂,现在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学生读了很多遍,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学生读读课文就能够解答,几乎不需要多少属于三年级学生的深入思考。阅读教学中的这种状况必然影响着习作。习作是离不开思考的,尤其是用自己的大脑深入思考。
在兴奋方面,三年级的学生缺很多。低年级的训练,没有把“兴奋”纳入到课堂,因为孩子本身好玩、好动,老师要专门组织教学,抑制孩子那种不属于课堂学习的兴奋。所以到了三年级,大多数学生在这种长时间的抑制下兴奋点少了。兴奋点少了,习作教学也变得难了,因为只有产生了兴奋,才会有着习作中“山洪式的爆发”。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让三年级学生兴奋起来?是有意义的素材还是有意思的素材?当然答案应该是有意思。但是,我国各个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文上,多数是“有意义的内容”,严重缺少“有意思的内容”。可以说,阅读教材中的有意思内容太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奋产生。苏教版在习作教材的编排上,比较重视“有意思的话题”,让他们在“有意思”中兴奋起来。
我们常说“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但实践中,这些“我”并未成为“真我”。这也是三年级学生非常典型的问题。不仅仅是孩子,我们许多成人也存在着“把写作游离于‘真我之外”的意识,即认为写作不是自己的需要,认为写作是人的一种附庸。其实世界上任何一部世界名著,任何一篇美文,都在写着“真我”,或用“真我”来写。所以,三年级语文老师应该认识到孩子的这种缺陷,应该引导他们全方位地认识“自己的存在”,初步认识“自己的价值”,让“我”飞翔于每篇文章之中,达到这一点,任何害怕都不复存在。
(三)教学目标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习作的总的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是迄今为止国家对小学到初中阶段写作教学目标定位最低,要求最简单、最明确的表述。中小学写作教学是打基础的习作阶段,定位过高,贪大求全,是不利于学生入门的。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定位,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重基础,小而实。抓住最基本的写作要素,制定最起码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起码的写作技能:一是对习作内容只要求“具体明确”;二是对语言运用只要求“文从字顺”;三是对表达技巧只要求根据“日常”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说,只需具备最基本的认识基本功、语文基本功、应对基本功,不设任何多余的限制障碍,不提任何盲目拔高的要求。另外,还有三点值得我们关注:一是重情感态度,把懂得为什么而作,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放在首位;二是重过程,强调学生自我的观察、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重视取材、构思、起草、加工修改等环节;三是提倡自主写作,减少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四)整体构思与习作课堂设计
对于三年级习作,我个人认为要“开好头、走好路、收好尾”。
1.站在整个小学四年习作教学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开好头”
三上第一次习作非常重要,这是第一次习作,这是引导学生正式习作的指导文。我一直认为,现在的学生害怕作文,与老师的第一次引导是相关的。三年级语文老师一定要想尽办法让全体学生而不是大多数学生成功。
一是“引文”突出艺术性。老师要用自己的语言魅力与学生进行沟通、对话。“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学习写作文了。写作文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有好多同学上学期的写话,就已经是作文了。”这段话应该让小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有顿悟之效,有成就之举。
二是两篇范文的教学不是课文教学,要用简单的思维来教,让学生读、思之后与自己过去的所做、所想、所见、所听产生共鸣。所以,我认为这两篇范文有两种作用:一是与孩子的心灵产生共鸣;二是苏教版的又一创造,即过去的范文用的是电脑中的正楷字,现在改为上一届学生写的钢笔字,这会增加学生写好文章中字的目标感。
三是降低习作门槛,给每位学生自信。这从两篇范文后的导语中可以看出:这就是作文!读了这两篇作文有什么感觉?(一个感叹号,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产生共鸣。)你一定会说:“这样的作文我也会写,说不定写得比这还好呢!(这是自信与超越)”我们应该把这种自信与超越还给学生。在教学这个地方时,一定要让学生牢牢记住这句话,在以后历次习作前有着这句话,即把这句话用在所有的习作中。只有自信与超越的参与,学生才能形成写作素养。
四是引导学生大胆地尝试。在苏教版的第一次习作训练中就把“试一试”引进来了。有了这个试,我们应该理解“试”的价值,要用试的心理引导学生试,这同样也属于降低门槛。所以在引导学生试上,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写什么?即起床啦,洗脸啦,刷牙啦,打电脑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即什么都可“试”。教学中,建议语文老师最好用一些自己童年的话语与学生交流,这样孩子就能够感受“试”的存在。
五是“不过,要先打草稿,然后念一念,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了,再誊写到作文簿上。”这句话,我们要理解先打草稿。什么时候打草稿?在老师引导学生必须马上动笔时立即打草稿。第一次习作训练,不要把上面的内容教成一课时,而是快速完成,激发学生产生兴奋点并立即进入打草稿阶段。打草稿是最重要的习作阶段,是孩子快速思维的表现。
2.“走好路”就是以后的每一次习作都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每位学生产生习作的兴奋点,师生共同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
比如习作2《我的自画像》,如果这一课孩子的兴奋点没有产生,孩子不愿意画,不愿意写自己,肯定影响三年级下以及四、五年级的习作,因为三年级下的习作2就是为同学、老师、父母画像,并写成小文章。像习作5为动物设计名片,如果这次习作查资料的问题没有让学生产生查的兴趣,感受到设计的快乐,肯定影响三年级下册习作5查找每年节日资料,并介绍节日的习作。所以,走好每一条路,成功走起来,需要我们细致研究教材,不可随意对待每一次习作,把每一次训练的教学设计当做一次高楼大厦的设计,科学对待,全面思索,重视细节,这样做了,师生才能享受到路中的一切幸福。
3.“收好尾”就是三年级下最后一次教学
每一个学期的最后一次习作,其实也是本学期的一个总结。一是可以检验出孩子一个学期的变化;二是告诉学生这次习作的结束,意味着一个学期自己有着许多成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收好尾,把成就感还给每位学生,鼓励他们继续行走;三是三年级上册的最后一次习作,是研究报告,这个尾如果没有收好,“研究”一词没有真正走进孩子,让全体学生爱上习作肯定要大打折扣。事实上,每个学期的最后一次习作还有着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为下个学期提供好的方法。三年级上最后一次习作是“研究”;三年级下最后一次习作是“写好一定要读,养成良好的读自己作品的习惯”;四年级上的最后一次习作是“及时用文字与照片的方式记录打动人的事”;四年级下的最后一次习作是“体验”……
4.下面,我把三年级上册头与尾的两次习作课展现在此。
今天我们写作文啦!
——习作1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写作文啦!请跟着我大声说两遍“今天我们写作文啦”!
生(齐说):今天我们写作文啦!
师(出示一首诗):如果你认为自己被打败/不错/你一定会被打败/如果你认为自己未被打败/你就不会被打败/如果你希望胜利/却又胜不了/可以肯定的/你一定不会胜利/生活的战斗并不一定/由强壮或速度快的人获胜/但最后获胜的/一定是自信必然胜利的人。
(因为这首诗,是三年级时就让学生背诵的,所以学生会大声背起来。)
师:我们马上要开始写作文啦,想想写作文,想想这首诗,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有信心把文章写好!
生:我不怕写作文!
生:我一定能写好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自信心有着具体的要求。这首诗,整个三年级阶段每天都要用心背诵的,因为重复是一种美丽,重复是一种强刺激,重复是一种唤醒。这一设计,就是让孩子从一开始就不畏惧习作。】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二年级“出版”的写话集,再次翻看一下。
(学生翻开自己的写话集,有的学生轻松读起了自己的“书”。)
师:其实这本“书”中的内容,就是作文。
(师出示教材中的一段话:“写作文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有好多同学上学期的写话,就已经是作文了。”)
【用孩子已有的世界,引入作文,孩子们自会得意洋洋,自然感觉到今天的习作并非新玩意,二年级时已经做了。与学生原有状态建立联系,就是自动降低习作门槛,让学生一走进习作大门,就感觉到轻松、快乐。】
(老师出示教材中的一段话:“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写什么呢?起床啦,洗脸啦,刷牙啦,用电脑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
师:你知道“什么都可以写”是什么意思?
生:只要自己做过的事都可以写。
生:只要自己看到过的东西都可以写。
生:我与爸妈在一起玩,也可以写。
……
师:哪些同学愿意写“我的起床”?“我的洗脸”?“我的刷牙”?……
(学生举手,分组讨论怎么去写,老师也选择几组参与讨论。)
(下面是我参与“起床组”的讨论)
师:你们准备怎么写起床?
生:以前是妈妈帮助我的,现在是自己起床。
生:我起床可慢了,妈妈老是在那里叫。
生:我起床时,先是一脚把被踢开,然后一件件穿衣服。
生:夏天起床,穿的衣服少,起床最快,冬天最麻烦。
……
师:你们把这些都写入自己的文章吧。现在想不想写?那就赶紧拿起笔来写。
【在讨论中,孩子的习作兴奋点最容易被激发,一旦出现兴奋点,老师应该立即引导他们写起来。】
(同学们开始写了,我也在讲台前写了起来,我写了自己用自制的钓鱼竿钓鱼的事。)
【老师在课堂中已经习惯了巡视,老师说同学们可以写了,老师随机也就走了下去,左看看写的是什么,右看看写的是什么,不时还指手画脚,让学生马上改掉。看似这是一种非常负责的教学行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习作的表现。我认为,学生进行独立书写状态时,他们需要“静”,不需要任何人、甚至拒绝任何外面信息。但长时间以来,老师们并没有给学生真“静”。此时,老师最好与学生同写。如果老师不愿意写,在讲台前休息也比巡视强。所以,在模块备课中,我强调这个环节不可忽视。】
(十五分钟的时间,孩子们就写好了近一百多字的文章)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所写的就是草稿(板书),那么就大声读自己“草稿”,自己先读,然后读给同桌听,也可以同桌互换读。
(学生们读着自己的文章)
(师选择三篇文章大声朗读,并且也把自己所写的文章读一读。)
师:同学们!我很想读读我写的小文章,你们愿意让我读吗?
生(齐):愿意。
(师读自己的文章)
师:我想读了这几遍后,一定会发现一些小问题,那就改过来吧。
(生自改文章,我也改自己的文章。)
师:写自己做过的事多快乐呀!我想同学们肯定想把自己的快乐保存下来。最后,请同学们把文章誊清写到作文簿上。在誊写之前,请同学们看看课本,看看以前的三年级小朋友钱鑫、朱梦月是怎么誊写的。
(学生看书后,清楚自己该如何誊写了。当然我也与学生一起誉写。)
从此做个研究生!
——习作8教学设计
【课前阅读设计】
三年级习作增加了研究报告,应该说是中国小学语文习作教材的一大创新与幸事,这不仅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自由表达之要求,最重要的是反映出写作的核心训练内容——学会研究。从国外小学母语教育的大量实验来看,研究报告其实比任何一个文体都好写。但对于我国小学生来说,这可是第一次。从几年的实验来看,一些老师对这一内容理解不透,并且认为这一内容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甚至有人认为这根本不适应小学生。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习作训练并没有激发起学生习作的兴奋点,“研究”的魅力当然也就难以真正地体现。因为这是前七次课程改革的小学语文教材所没有的,为了让全体学生有着研究的信心,爱上研究,所以本次习作教学之前,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资料让学生阅读是非常必要的。在上课之前,我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资料:
资料一:1997年高刚写的一篇题为《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本文讲述了他9岁儿子如何写研究报告。他的儿子一入学就开始写《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接着研究《我怎么看人类文化》等。
资料二: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的片断。片断内容是黄全愈的儿子在小学二年级是怎么研究“蓝鲸”、“卡通画”的。
资料三:10岁学生高冀写的纪实作品——《“留学”瑞典》。文中讲述着这位小留学生是如何研究的?
资料四:澳大利亚小学生是如何研究的?比如三年级的学生就开始研究“埃及金字塔”、“人的心脏”、“国家的管理研究”等。
[实践表明,我班学生只读完一遍上述材料,他们都有着惊讶,因为四篇资料的主人公与他们年龄相似。他们能做到,我们当然也能做到,即利用这些资料给孩子“研究”的信心。]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大声地读一读“习作8”。
(一位小朋友大声有感情地读,我与其他同学边看边听边想。)
师: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一读习作8,读完后想一想这次习作要求与上课前读过的那四段资料有相似之处吗?
(生静静地阅读后,小组可以先互相说一说,然后举手回答。)
生:我发现都是写“研究报告”。
生:我发现他们都在研究。
生:我发觉写研究报告原来这么简单。
…………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四篇文章写在外国读书的中国小朋友从小学一二年级起就开始写研究报告了,这次习作中的屈美生同学的研究报告告诉大家,我们也能写研究报告了。(老师板书:研究报告)你们能说出屈美生的研究报告与你阅读过的四篇资料有哪些不同吗?小组间讨论讨论,可以在纸上列出一些不同。
(生讨论并列出一些不同)
生:研究的内容不一样,那四篇文章中介绍的小朋友研究了好多东西,比如文化、蓝鲸、中国、人的心脏,而屈美生研究的是诗句。
师:你感觉研究文化、中国、人的心脏难,还是研究诗句难?
生:从这四篇文章及习作8中的内容来看,都不难。
师:看来你的信心真足。
生:我觉得在外国读书的那些小朋友研究的难,而屈美生的诗句研究较容易。
师:看来你今天一定能写好这篇文章,一定能研究好诗句。
生:在外国读书的小朋友研究的内容很广,都是特别大的问题,而诗句其实是个小问题。
师:你认为诗句的研究是个小问题,看来你一定能够把这个小问题解决好。
…………
师:读完这些材料后,你认为写研究报告哪些地方最重要,不能少?
(因为这个问题较难,他们可能不知如何下手?同学们先是静了一会,然后主动讲了起来。)
生:我认为应该查资料。
生:没有资料很难研究好。
生:我觉得应该找父母帮忙,有了父母的帮忙,解决问题就更容易一些了。
生:要到图书馆去借书。
生:老师要为学生推荐一些书。
生:从书中找到答案以后一定要写成文章。
生:写研究报告的时间很长,要多看书。
…………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认真,事实上大多数的同学都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要多读书,多搜集资料,请大人帮助等。
师:写研究报告,首先要知道自己研究什么?然后通过查资料、阅读、思考去研究。答案找到后,问题研究了,当然就要把研究报告写出来。如果没有研究出来,没有找到答案,其实也可以把自己的寻找过程写出来,也是很有意思的。当然,请大人帮助,也许能够更好地解决。对于一个问题,的确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写研究报告肯定与以前所写的文章不一样,以前写文章,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研究报告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今天,请同学们把自己会背的古诗拿出来,自己选择一句诗想办法研究研究。因为每位都背了许多诗,一定能够研究好。有的诗虽然大家会背也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关于诗的东西还多着呢。你知道要研究的诗句出自哪首诗?你知道诗的作者是谁吗?他是哪个朝代的人?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是什么?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这些诗句的吗?
师:我们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来研究并写出报告。我也跟你们一样,也研究几句,和你们比一比。
【一个星期后汇总学生研究报告,以《研究诗句》为书名把每位学生的研究报告装订成书,每人一本。并且告诉学生,这只是一次小研究报告,我们可研究的东西多着呢,而每一天其实我们都能够研究。】
(五)教学资源
1.三年级上册的八次习作都能与学生原来的生活建立起联系,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用好他们自身原有的资源,首选的就是他们低年级的写话集。引导他们重读写话集,与新的习作内容建立联系后,有利于他们选择素材用于新的习作之中。比如,为动物设计名片。大多数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喜欢那个动物的资料。所以读自己的写话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积累原来现在就能用。
2.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为动物设计名片的要求比较高,例文的名片设计又是图文并茂,这必然能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继续寻找。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到相同题目的文章,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文章与一些大家的文章对比,或者收藏,也有利于学生成长。如果学校条件允许,每一次习作后,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这也能够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习作4“走出校园,到秋天中发现”的习作。我们以“发现秋天”作为关键词,在百度中可以搜索到2000余条信息,学生阅读后,也会产生兴奋点,更好地写起来。
3.在教学设计上,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苏教版教材有自己专门的教学网站——凤凰语文网(www.xxyw.com)。每一次习作怎么教,需要什么资源,那里会有全国各地的老师一齐来奉献各自的教学资源。该网站上还有一些专家专门进行“苏教版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研究,他们针对每一次习作从“素材库、攻玉坊、训练馆、锤炼厅”四个板块收集资源,对习作过程中诸如选材、构思、修改等各个环节提供大量的范例和指导,给师生提供一个自由、轻松、快乐的习作平台。
三、四课时课内习作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课内习作?
“课内习作”四个字最早出现在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到当下语文课程标准继续使用,这四个字已经使用十几年了。但查阅大量习作教学研究文章,“课内习作”的研究与实践仍然没有多大的突破。什么是“课内习作”?我个人认为是在课堂内完成的习作。也就是说要在课堂内完成作前指导、起草、修改、誊写、批改、讲评等。过去,我在近百场的教材培训会上讲这一解释,几乎所有的与会老师说:“不可能在几课时完成!”我以“难道课程标准中仍然使用的‘课内习作有问题?”问老师们,他们却没有明确的答案。
(二)四课时课内习作的结构
在我多年的习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我认为“课内习作”的提法非常好,是减轻语文老师负担的提法,是真正引领学生喜欢写作的提法,是向写作课堂要质量的提法。每学期习作次数不少于8次,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一个学期按20周每周两课时计算,每次写作平均使用四个课时,事实上我们一直隐蔽式地使用着这四个课时。这四个课时,怎么使用更为合理?在透明式写作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课时,老师一定要在十分钟内把学生引入到习作中来,让孩子产生习作的冲动,剩下三十多分钟,孩子完全可以起草好。我曾经听过一位特级教师习作公开课,恰巧是写前指导,应该属于第一课时的任务。没有想到这位老师足足指导了50分钟,细细的指导获得了许多掌声,学生带着激情的发言下课了,草稿只能回家写了。孩子读了一天的书,回到家中还要写“课内”习作,他们的心情能好吗?文章质量能高吗?过去,学生写作时,老师们非常喜欢巡视指导,我个人认为这是干扰,我喜欢坐在讲台前与学生同写,在静静的教室里与学生同写。
第二课时,给学生二十分钟时间,将自己的文章出声读那么六七遍,甚至更多遍(其实可以达到背诵的),自主批改应该说可以完成,剩下的二十分钟可以认真誊写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导孩子修改文章的方法非常好,就是让孩子多遍朗读自己的文章,直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为止。我听了好多习作教学公开课,在修改文章上,老师让学生读自己的文章了,但遍数很少很少。教师忽视孩子对自己作品多遍出声朗读,应该说是中小学写作课堂广泛存在的。这么轻松、快乐、高效、简单的指导方式我们不使用,真想不到还有什么方法会比这一种更好?学生把自己的文章读熟了,誊写做到“认真”还会难吗?
第三课时,前三十分钟进行五分钟一篇文章的现场批改,五六篇文章现场批改后,孩子肯定能够产生修改自己文章的灵感,悟出该如何继续修改自己的文章。后面的十分钟让孩子根据老师的现场批改修改自己的文章。(第一、二课时往往与第三、四课时相隔一周。这七天的时间,我往往集中精力将学生习作及简短点评输入电脑,三年级多是我与几位学生母亲来输入,四年级之后大多是学生利用周末自己输入。所以上课前,这本原生态的习作“书”,可以印装并发至每位同学的手中。)
第四课时,前二十分钟,进行本次习作的相互欣赏(我班有四十位同学,每次习作之书,也就一万多字,在课堂上静静地读读这本小“书”,孩子们非常喜欢。)然后共读老师写的下水文。剩下的时间老师就本次习作进行激情演讲,总评此次习作,再次唤醒孩子进入到新的训练之中。
如果这样使用四课时,自然、轻松、有效、高效的习作课堂不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吗?我与学生所做的“书”每个人的原作品要贴在封二上,最后再写的文章要贴在封三上。有人会说,对于每一次习作,都这样折腾不值得,也不高效。实践证明,就是因为我们的课内习作没有这么做,课内课外不分,师生本来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事放在了课外,课外时间被课内习作占领,师生共同叫苦叫累才出现的,全体学生对习作的喜爱才难以养成。每一次课内习作都不合格,其实也影响着课外习作的质量。所以,我始终认为,这一负担、质量低、效率低与没有研究、真正实践“课内习作”有关。
(三)四课时课内习作案例(苏教版三下习作3教学)
【写什么】
我的发现——永远记录我眼中的精彩
【怎么写】
1.清楚自己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清楚自己头脑中有哪些保存下来的精彩发现。
2.从范文中明白,写“我的发现”都是一些小事,把看到的小事,按照顺序写明白就行。
3.用自己积累的好词,学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我的发现”写得有意思。
【为什么写】
到写这篇文章之前,每个人都看了十多年世界,如果1天按1个发现来算,也应该有3000多个,按理说应该有无数个发现故事可以写下来,事实不是这样的。因为看到的东西,如果没有用笔写下来,根据遗忘规律,大多数的发现会快速遗忘,甚至永远也想不起来,像范文《小草中的发现》都是非常小的发现,如果不写成有意思的文章,这些发现早就忘记了。写下来,就永远不会忘记了,这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认识两千个汉字了,会写1500多个字,完全有能力记下自己当天的发现,通过这一次习作,旨在让学生明白,记下自己的发现是非常有意思的事,如果每天都能如此记下自己的发现,这就是四年级将要学习的“如何写日记”。
第一课时 引导习作书写草稿
1.速写发现
师:按照要求快速回想,将答案立即写在纸上。
(1)今天你有哪些发现?能写几条写几条。
(2)昨天你有哪些发现?不要说假话,想几条写几条。
(3)前天你有哪些发现?能想出一条就写一条。
(4)一星期前有哪些发现?仔细想想看,想好了再写。
(5)一个月前有哪些发现?动动脑,使劲地想,肯定能想出一二条来。
(6)一年前你有哪些发现?拍拍脑袋,拼命地想,你肯定会高兴地写下自己的发现。
看看自己所写的一条条发现,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次快速回想的过程及孩子的快速反思,他们一定会发现,最近几天的发现最多,过去的很多发现想不起来了,能够想起来的,都是印象深刻的。这也有利于学生对习作内容进行自主选择。】
2.小事变大
师:大家都有一双眼睛,每天都会发现很多东西。我看到你们今天、昨天、前天的发现最多,其实过不了几天,这些发现都会被你们忘记的,因为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发现。像一星期前、一个月前、一年前的发现,可能有意思一点,你们还记得,再过几年,也会被你们忘记的,因为这些事,都是小事。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习作3,默读一下教材。看完之后与自己所写的发现比一比,然后讨论。
【学生自读教材。因为教材非常简单,刘常宁写自己在小河边玩耍,发现了嫩绿的小草,一群蚂蚁在造新家,离蚂蚁洞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只甲虫。最后写下了这篇有意思的文章。学生看到这些内容,再与自己所写的那几条发现一比,就明白刘常宁的发现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师:我觉得刘常宁的发现已经变了,已经从小事变成了大事了。你知道我为什么说变成大事了?
(通过多位学生的回答,他们肯定清楚明白,把小事写下来,写有趣一点,保存下来,发表了,知道的人多了,小事就变成大事了。)
师:那你们有没有信心把自己发现的一些小事,变成大事呢?
(教学至此,孩子们应该有了一些想法,想马上写自己的发现。)
3.开始书写
师:请同学把自己的一些发现写下来。
【大多数的公开课,此时,老师走到学生面前,看学生习作并立即做指导。我个人认为,根据人的写作习惯来看,此时,老师不适宜巡视,巡视会打断一些孩子的思路。这时候,老师干什么?最好在前面默默地写下水文。与学生同写,静悄悄的课堂,只能听到钢笔行走的声音,那是相当美的。因为三年级的文章不长,20多分钟,都能够完成草稿。】
第二课时 多遍朗读修改誊写
1.多遍朗读
师:同学们已经把自己的小发现变成大发现了。这就是自己的大脑与双手刚刚生出的“小宝宝”,这个“小宝宝”太小了,也不漂亮,怕外面的吵吵闹闹的声音,还需要吃、喝、穿。下面就请你们给自己的“小宝宝”吃好的,穿好的,喝好的。
(1)每位同学朗读自己的文章,一定要到流利为止。
(2)觉得能读给同桌听了,再请同桌听一遍,虚心听听同桌的意见。
【从叶圣陶先生那里,我知道了大声朗读修改作文法。多年的研究发现,大多数老师也让学生读了,但只是一遍两遍,读得不多,没有达到流利这一地步。自己的文章读到流利,大概要读五六遍,自己文章读流利了,就做到通顺了。】
2.有意思修改
(1)请同学们再读刘常宁的文章,把你认为刘常宁写得有意思的地方画下来。
(2)再读自己的文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学学刘常宁?
【重点指导学生使用自己积累的好词语以及使用打比方、拟人等手法,让自己的文章变得有意思。】
3.规范誊写
把修改好的文章工整地誊写在作文本上。
4.自我确认
誊写完之后,请大家完成自己对自己文章的确认。(见下表)
(1)本单元习作,出现的错别字有
(2)不通顺的句子,在句子前用“?”标出。
(3)自己说出哪些地方写得新奇、有趣。
(4)用“红色直线”画出有新鲜感的句段。
【这一课时结束之后,学生的作文本可以上交至老师那儿,也可以让学生直接带回家输入电脑,建议学生父母点评,并发送至老师手中,以便在下周上课前打印装订成书。老师拿到学生习作本后,可以批改,也可以不批改。因为第三课时,将重点批改。】
第三课时 现场批改共同确认
出示四至五位学生文章当堂批改、确认。
【略】
将打印装订好的作文“书”发给大家,请大家阅读,并给同伴确认。
【每篇习作二三百字,全班四十多人,共一万多字,一般情况下,20多分钟的时间学生就可以读一遍,并完成确认。因为学生的作文本全部在老师手中,老师此时也可以通过快速阅读完成余下学生的文章确认。如此确认,每位学生都能够明白这次习作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第四课时 习作欣赏重点讲评
1.大声朗读多位同学的文章,大家共同品评。
2.出示老师的下水文,朗读后让学生确认。
3.根据这次习作做重点讲评。
(“我的发现”讲评重点:通过这一次习作,同学们应该能够感受到写自己的发现是非常有趣的事,这次习作没有结束。一天发现一件事,记下来,一年就可以记下365件事,坚持十年、二十年,那就是成千上万的发现被你记下来了。到那时,你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老师说不清楚。如果你们从今天开始一个发现都不记,等你老了,恐怕就只剩下这次所写的“我的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