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夫与才子
2009-08-27
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 2009年40期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县里出了一位才子。他少年时即显露才华,读书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吟诗作赋,样样皆会,被人们称为神童。于是,他渐渐地自负起来。
一天他跟随老师外出,走着走着,前面一位樵夫挡住了去路。老师见樵夫挑着柴,就绕道而过。可这位少年却在后面催促樵夫给他让路。樵夫心里不高兴,就故意横挑着柴担拦住路,走得更慢了。少年见樵夫故意拦阻,就出言不逊。樵夫一听干脆放下柴担拦住路,对这少年说:“年轻人,休得无理!老先生都能绕道而行,我为何要让你!想要让路得有一个条件:以这担柴为题,我说上联,你如果对得上下联,我就让路;不然,就请你跟在我后面慢慢走!”少年心想:一个砍柴的竟敢与我对对子,真是不自量力。于是他答道:“好,一言为定!”樵夫道:“此木为柴山山出。”那少年顿时愣住了,这上联意思虽平常,但文字太妙了。“此”和“木”组成“柴”,两“山”又合成“出”字,实在难对。少年对不上来,只好跟在樵夫后面慢慢行走。走了一程,天近傍晚,山村四处炊烟缭绕。面对此景,少年思路顿开。“有了!”随即脱口而出,“因火成烟夕夕多。”老师和樵夫听后齐声称赞,不得不佩服这少年才思敏捷。少年也通过这次教训重新认识了自己,改掉了傲气,更加勤奋好学,日后终于成了桐城派古文的主要作家之一。
故事教会我
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两点启示:一是要认真刻苦读书,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和写作的技能技巧;二是要随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认识和理解生活。只有这样,作文才能得心应手。
【郭锋/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