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终极追求
2009-08-27张学武
由于受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制约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缺乏主体意识,学习方法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喜欢让教师“牵着走”,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满足于学会,而不足想办法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会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导之以法,促其学会学习。
那么,如何让学生会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认真预习,适时练习,及时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应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把传授知识,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都让学生认真预习,预习不能放任自流,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如识记课文作者及其重要作品,查检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根据课前提示和课后练习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理清文章思路或结构,了解课文大意等等,并规定完成预习的时限,严格检查落实。这样长期坚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养成了自觉读书的习惯。
练习是对知识的尝试运用和巩固。练习的最佳时机不是在学完知识之后,而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边学边练,形成技能,正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练习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力求内容精当,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练出成效。
复习以学生为主,教师适时指导检查。复习要讲求时效性。“艾宾浩斯曲线”所揭示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学习知识跟复习知识的间隔越短,则知识的巩固率越高。因此,要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并养成习惯。教师在上课时也应坚持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检查,使新旧知识交流融汇。这样既做到了及时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条件,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使新旧知识相互为用,形成系统的知识链。
预习、练习、复习,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学中重视和强化这些环节,并坚持不懈,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
重视朗读,学会研读,大量背诵,掌握读书方法,丰富知识储备。
古人读书重视朗读,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如“三味书屋”中的寿老先生,每读至兴高处,则会将身子“拗过去”,“拗过去”,完全沉浸在了书的境界中,而全然忘记了他眼前的学生,以至于学生放开手脚,又玩又闹,他都浑然不觉。朗读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继承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提倡朗读,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的读书更应以此为主,在朗读中体会、感悟、培养语感,加深理解。
研读,即在读中研习、品味,运用圈点勾画法和批注法,对生动精彩之处勾画圈点,对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进行批注,把文章与自己思维碰撞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开始时学生可能不会研读,书本上所记录的都是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没有人想到把自己的感受、观点也写上去。经过指导,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和反复运用,学生会逐渐学会研习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会学的道路上迈出可喜的一步。
背诵,是学习语文的一种传统的方法。近年来一些人片面地强调“理解记忆”而反对“死记硬背”,语文教学中对背诵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殊不知,语文能力有许多是源于背诵。可以说,背诵大量的名篇佳作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是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背诵可以加深理解;背诵可以提高记忆水平,增进智力;背诵也是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往往理解了的东西,如果没有记住,运用起来就会感到思竭笔涩,大伤脑筋;而理解并记住了的东西,运用起来则得心应手,如有源头活水,清新流畅。因此,我主张多读多背,并把它落实到教学活动中。除课本中的散文佳作、精彩片断、文言诗文都要求背诵外,还适当增补一些课外的东西。当然,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提高效率。一般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背诵,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指点背诵的方法,争取大部分内容在课内成诵,不给学生增加课外负担。
朗读,研读,背诵,既各自独立,方法各异,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朗读是基础,可以“不求甚解”地读;研读是关键,是理解、吸收、内化的过程;在研读的基础上成诵,不仅可深化研读的效果,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仓廪”丰实,则“巧妇”不会有“无米之炊”的难为,日积月累,自能下笔成文,出口成章。
树立大语文观,博闻博览,练口练笔,扩大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语文上的教与学,不应该是封闭式的,只有课堂一种形式,而应该是开放型的,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我常常给学生讲,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习语文更是如此。要使学生有广博的知识积累,良好的人文修养,准确严密、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活动必须向课外延伸。具体做法主要有:
1.博闻博览,即通过听广播、看电影、电视以及课外阅读等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其中重点是课外阅读。 要求学生每人每学期至少阅读两部文学名著,老师列出书目,提出比较具体的读书要求(如建立读书笔记,做“人物小引”,写内容梗概、摘录精彩语段、写读书心得等),让学生选择阅读,并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巩固和扩大读书成果。
2.练口,即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不管是以前的“大纲”还是现在的新“课标”,都非常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为了落实这一教学目标,除了在课堂上按教材编排内容进行训练外,还应安排课外训练活动,如课前演讲:每天利用两三分钟时间,请一两位同学上台演讲,内容有时政新闻、名言警句、诗词格言、成语俗谚、佳词丽句、生活常识、故事趣闻等等,不拘形式,追求轻松活泼。这样的口语交际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练笔,就是训练书面表达能力,即作文能力。除教材安排的作文教学外,坚持经常开展课外练笔话动,要求每个学生有一本练笔簿,定时布置任务,定时检查。日记则是课外练笔的主阵地,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为使这一练笔形式能见实效,一方面要给学生讲解写日记的意义、作用、指导方法,另一方面要坚持定时检查,并对优秀片段评点表扬,使学生在写日记中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只要坚持不懈,不但能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而且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话,实话实说,以我手写我心的良好文风。另外,还可以鼓励一些喜欢写作的同学给学校广播室以及报刊投稿,积极参加各类作文竞赛,锤炼自己的文字功夫,提高写作水平。
叶圣陶说得好:“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知识固然重要,而习得方法,形成能力,学会学习,则可终身受用不尽,何乐而不为呢!
张学武,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