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情在笔尖下跳舞
2009-08-27邱金德施朝阳
邱金德 施朝阳
在学生的作文中,经常见到“情感的伪化”:如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难现一个真实的自我。而在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作文真情失落应引起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视。
一.重视周记训练,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
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亲和力和积极向上的情感。周记,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渠道。这就好比是学生的心灵之窗,它能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真实。
只有心灵之窗打开了,老师才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双赢”: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理,接近学生,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学生个体方式成长的愉快和满足,会在心中积淀下来,在作文中不时表露。周记贵在坚持,在坚持中逐步提升写作水平,久之,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发行为,这是让学生坚持写周记的最终目的。
二.每天一个故事,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丰满的人物形象,无不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情感体验。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里流淌至今并依旧熠熠发光的金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文化长廊,如明月、霜露、白发、杜鹃等融合的乡愁;如阳光、春天、莺啼、燕语等组成的希望;如梅、兰、竹、菊等彰显的气节……这些传统文化的氤氲、美妙的意境对于积累学生情感作用不可低估。
再者,一个人名垂至今,为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那一个个鲜活的学习楷模:如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意气豪迈又浓郁冷峭的陆游,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的杜甫,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世的李白……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此外,还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文化来影响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多教师觉得这样会让作文写作失去“主心骨”,会让学生在历史中淹没,在文化的阴影下失去自己的声音,实践证明:不会。十四五岁的少年,正是思想活跃的时候,个性的彰显、生命的活力注定他们不会在历史的洪流中随波逐流,而往往能够撷取一瓢或与之汇流、畅游。因为在对待这些内容的时候,他们不是简单的抄袭、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和感悟,是在雄浑的历史文化支撑下寻找自己的写作道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
三.精心创设条件,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
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尽可能多地情感教育,能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其生活的积淀,从而达到积多于内而后能发于外,直至流诸于笔端的良好效果。
一方面,运用形象魅力进行情感教育。“爱”不仅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下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在写作教学前,坚持课前一分钟演讲,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老师不作优劣的评判;在写作讨论中,有些作文水平不高的同学不爱发言,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地用目光激励他们,即使他们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首先肯定他们的大胆,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增强自己的形象魅力,才能以不可抵御的力量去吸引学生、渗透学生。
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用汶川大地震的图片来引导他们体味生命的美好;用母亲在废墟下血的遗书来感受亲情的可贵;用美好的花草来勾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如阳光下傲然的小草,田野间盛开的杜鹃,山谷里飘过的悠悠白云;用社会中黑暗的一面,如藏独、恐怖势力、敌对破坏分子等,让他们理解正义,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渴望。
真情在作文中流露,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在写作课堂上,以作文教学为载体,让真情教育得到实实在在地落实,逐渐培养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让真情在笔尖下跳舞,这是我们大家所希望看到的。
邱金德、施朝阳,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