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结构的起承转合之道
2009-08-27张国华
“起承转合”本是近体诗的章法。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首联为“起”;绝句的第二句,律诗的颔联为“承”;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颈联为“承”;绝句的第四句,律诗的尾联为“合”。此法运用得当,且内容尚佳,就是一首不错的诗,反之,既使内容再好,若乱了章法,那诗是要大打折扣的。我们若把此法运用到议论文的写作当中去,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方法,使他们更便于操作,写出规范的议论文,此法应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下面就此法尝试论之。
一.起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诗歌的开头多样,没有固定的法式,而议论文的开头也可多式多样,难寻一种万能的办法。不过,让学生最易操作的一种,还是开头即亮明自己的观点。亮观点并不是一开头就把观点抖露出来(当然这也是办法),而是怎样导入观点,导入观点的方法多种多样。兹列举几种,一是开门见山法。所谓开门见山,即文章一起笔就紧扣论题,提出中心论点。这种开头干脆利落,入题快捷,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苏洵的《六国论》,开头就写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个开头语言凝练,收到了一种先发制人的效果。二是开篇设问式。设问开头即文章一开篇先紧扣论题提出一个设问,以引发读者思考,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毛泽东同志的《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的开头:“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践中来。”这样的开头,格外引人注意,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同时也突出了后面的中心论点。三是借言立意式。言,即诗词、名言、格言、警句、俗话等,引用这些作为开头,一方面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便于进一步论述,另一方面可以快入正文或概括中心内容,还可以以此支撑作者的观点,现代史学家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开头先后写道:“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与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其实就是借用程颐和张载的两句名言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四是解题揭旨法。此法通过释题引出论点或揭示中心,例如《说忍让》一文是这样开头的:“什么叫忍让,忍让就是容忍与退让,也可以理解为忍让与谦让。人人都应该有忍让精神,尤其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人”。实际上,怎样开头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切应从论证的需要出发,因文而异。
二.承
对于近体诗的承,元杨载《诗法家数》云:“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 抱而不脱”,大体说来,承,即承上,有时和缓,有时须留有余地,总之,须承上句进一步说明题意。此法转嫁到写作议论文当中,当在作者亮明自己的观点后,对观点作阐释说明,或宕开一笔,对观点作延伸、拓展,如2008年湖南省高考优秀作文《距离产生美》一文中作者在亮出自己的观点后,是这样“承”的:“距离为何产生美呢?大概是由于距离让人可以宏观地把握事物,更重要的是距离带来了未知的神秘,引发了人们的美好幻想。”同时带出了下文,美国人登上月亮,发回了几幅月球“满目疮痍”的照片,破坏了人们对于远观月亮时产生的美好遐想。《彼岸花》中作者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许多人说,距离产生美”后,作者这样写道:“某80后作家说,一切事物都要隔层玻璃才好看,成人童话家说,产生崇拜的前提是距离,古人形容美人美态说:美人如隔云端。距离,是何神物?有着这般神效?隔着时间或者空间的河流,为何我所看见的彼岸是姹紫嫣红,是火树银花,是曼妙芳华?我想说,或许距离是那盏神灯,或是那句‘芝麻开花。距离它开启了许多童话和美好。”上述两种方法采用的是对观点的阐释说明,而《远近焦距》一文中,作者在亮明自己的观点后,却宕开一笔,他是这样写的:禅宗有句话“眼中有尘三界窄,心中无事一麻宽”。一个人眼界开阔与否决定了他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而眼界开阔又由你看事物的距离决定。作者引用禅宗的话对观点进行引伸、拓展。此二法,孰优孰劣,难以定论,当以文章的风格和行文的思路而定。不过,我们很多同学在作文时,却往往忽视这一环,而是在提出观点后,就直接跳入到文章的论证,急急忙忙提事实、讲道理,使得整个文章文脉欠贯通,这是写议论文应当注意的。这两种方法该如何使用,当以文章的观点和下面所论证而定,一言以蔽之,既可承上,又可启下。
三.转
对于“转”,杨载在《诗法家数》中是这样阐述的:“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他告诉人们:转,不一定是转折,而是要推进一层,别开生面,给人以“柳暗花明”之感,诗家功夫的高低,尽显在这“转”的功夫上。具体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上,就是议论文的论证部分,这是议论文的核心部分,这部分写得充实,就会收到“猪肚”的效果。写得欠佳,文章内容就会单薄,使得整个文章徒有一具架子。常见的议论文的论证有这样几种方法,一是并列式,其基本特征是围绕中心论点,平行地列出若干分论点(或论据)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阐明中心论点。这种结构形式一般是横向铺展,思路撒得开,辐射面广,容纳材料的空间大,结构对称工美,如2006年湖南卷作文“谈意气”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分解论点的:“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人有意气,才能千古留名”,“人有意气,才能意志不衰”三个分论点,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意气的内涵。运用此法,需注意分论点要是一个明确的句子,不必另起一段,几个分论点的各自角度或层次应不同,不要重复,要按照由浅入深的范围和由小到大的顺序。为了使分论点有说服力,必须要用事实来论证,否则内容就会空洞。二是展衍式,此法的形式也是横向展开,思路开阔,也可以广泛的容纳材料,但它避免了并列式分解论点的难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驰骋的空间更大,写作时,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展开联想:自然界→社会,工作→生活→学习,家庭→社会,国内→国外,小孩→成人,老师→学生,个人→集体→社会……如2008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彼岸,灯火阑珊》,作者就按照这样顺序展开联想,进行论证:美国人→中国人→动物→宗教→艺术,对“美啊,是距离成就了你”这个观点进行论证,议论纵横驰骋,而又玲珑剔透。此法运用时,联想需合理,不能出现互相涵盖的现象。三是正反式(或对比式),这种方法其基本特征是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用事例或事理作比较分析,证明论点的正确,立论的牢靠。对比式的结构主要用对比论证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运用时需注意恰当选择比较对象,选择好比较的角度,既要旗帜鲜明,又要判断恰当。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命题作文《怀想天空》,有一篇优秀作文,作者运用了两组对比,一是拿过去的天空与现在的天空对比,二是拿现在晦暗的天空下的倦怠与昔日纯净天空下的爽快对比,寄托了作者对美妙天空的期盼。立意高远,对比鲜明,让人不能不接受作者的观点。四是层进式,层进式结构的文章,各个层次之间,呈现出渐次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之间应该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它反映的思维方式是纵向的,论证时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点到面递次展开,对观点和话题作纵深开掘,运用时,思维需深刻而严密,议论深入而透彻,切忌蜻蜓点水,点到即止。如毛泽东的思想评论《反对自由主义》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展开的: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揭实质→揭办法,整篇文章写得丝丝入扣,滴水不漏,颇有说服力。当然层进式结构不止这一种,还有整篇文章都采用层进式结构的,但若在“转”这部分能用得上的,此法是一种好方法之一。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远不止以上三种,这里不作一一介绍,但以上三种方法,是学生较易掌握的三种,也比较容易运用到议论文写作当中,学生不妨一试。
四.合
合,即结尾,结尾在全诗的地位也很重要,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甚至认为:“一篇全在尾句”,好的结尾不但将全诗整体形象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而且使读者如嚼橄榄清香盈颊,经久不衰;如闻钟声,清香绕梁,余味犹存。古人对结尾为“豹”尾之说,也是基本这种道理,议论文的结尾既要简洁,又要有力,还需韵味悠长。如2008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远近焦距》作者的结尾这样写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走在自己生命路上,有时很难看清自己是否走了弯路。不妨跳出来,调准焦距,才能照出最好生活。”这样的结尾既雅致蕴藉,又呼应了开头。另一篇优秀作文《人生的出与入》结尾这样写的:“入是奋斗,是冲锋的号角;出是理智,是客观的评价。一张一合、一松一驰之间,人们才能近向自己所期许的地方。愿大家在‘入之余也要时刻不忘‘出的重要。”结尾发出号召,令人振奋。结尾的方法不一而足,不能定于一尊,一切要据上文的内容和文章的风格而定,不要刻意去雕琢,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方是最妙。
古人云:“文无定法”,说明写文章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行文绝对有章法。以上所述,不过是本人一孔之见,希望拙见有助于莘莘学子对议论文的写作。
张国华,教师,现居湖南株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