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读《河的第三条岸》

2009-08-27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恐惧角度理想

金 沂

多年前,曾经读过,也很有感触,而今却意外地在08年高考广东卷上又一次碰到了她——《河的第三条岸》,像是突然看到了一个多年不见的旧情人,曾经以为会有很多话要说,真正见到的那一刻却发现没什么要说的了。面对这篇《河的第三条岸》,我也突然生出这样的感觉来。

文字属于我们,又不属于我们。像是细密的汗珠,从纵横交错的毛孔里渗透而出,我的一部分慢慢与我毫不相干。想象属于我们,更属于别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喜欢塌实的感觉,对于不确定的东西越来越不敢言说。猜谜毕竟是少数人擅长的事情,像是湛蓝地天空飞过一群褐色的鸟群,它们可能去南方,也可能不去。我所说的,不过是我在这一次猜谜过程中动的小心思。如果不正确,请你原谅。

这个是一个充满隐语和象征、充满荒谬和恐惧的故事。站在“父亲”角度,我可以看到时间、理想、选择、命运、死亡……从“我”的角度,我可以看到反抗、幻想、崇拜、失落、恐惧……从“母亲”的角度可以看到强硬、妥协、遗忘……

这是一个不可能的故事。所有聪明人在讲一个不可能的故事的时候,一定会带着隐语和象征。除非他搞恶作剧。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在我的印象中,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也许是更沉默寡言一点。”作者用这样的方式,把这一个特别的人拉入了我们的世界。暗示了发生在他身上的所有故事都有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

时间永远都是神秘的,在过去的岁月中也许我们都按照同一个节奏不紧不慢地进行,但是没有人敢肯定明天我们是否涛声依旧。我们习惯于用很长的时间打造一种生活,然后发觉,那却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然后用更长的时间去证明自己的理想。于是“父亲”抛家弃子,带着一条独木舟踏上了追求理想的旅途。在一条河流上漂流似乎算不上理想。正如我们所谓的理想在别人看来往往也是微不足道的。有许多固执的选择,注定是逻辑所无法解释的,正如我们的现实一个人无法理解另一个人的悲哀。

我不知道独木舟是不是能代表棺材,代表死亡。如果是的话,那么“父亲”追求理想的过程就似乎暗含着所有追求理想的过程实际上都是一场以生命为代价最终一无所获的暗示。这样灰暗的想法会让人恐惧,但是我没有办法不这么想。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对父亲的做法最初的支持应该是出于一种对父亲反抗行为的盲目崇拜。在我们的世界里,很多人会认为:谁站出来反抗我们想反抗的,那就是我们的英雄。这样的英雄观是有缺陷的。付出青春年华去崇拜,当真正可以接近的那一天,却突然想要逃离。逃离之后,又希望还是能够有一个理想。因为人不能没有理想。但是在面对这个理想时已经是完全不一样的心情。“我恐怕活不长了。在我死的时候,我要别人把我装在一只小船里,顺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可惜广东卷把这一段删掉了。

“母亲”代表了现实主义,对自己的生活有着强烈的支配感,一直认为自己很强大,可以面对一切问题。可是这样的态度却使“父亲”往着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了。无可奈何之后只好妥协,妥协得允许自己的孩子偷偷地给“父亲”送食物。随着时间地推移,这种妥协历史必然地发展到遗忘(离开了河岸)。他们有一种天生的能力,对于不可能改变的事情总能自我安慰地遗忘。

“父亲”代表着理想主义,对自己的理想有着坚定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哪怕众叛亲离。可当他陷入对自身理想的追求的时候,却忘记了所有,忘记了他必须也是一个现实的个体。

“我”代表这混沌和犹疑,既不能像母亲那样立足于现实,安静地生活,也没有父亲那样无畏的勇气去追求理想,甚至都没有属于自己的理想,最后只能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混沌地耗费自己的生命,孤独地迷失,孤独的沉沦。

就这样,三种人生观去了三个不同的世界。没有人能肯定哪一个世界更完美。

我们的世界有如此多的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有各自的命运。其中注定有孤独,有挫折,有不完美。无人能幸免。

在最后,我依然不知道整个故事说了什么。也许,一切都是不可信。唯一重要的是我们从微不足道的事情上面,获得过不可磨灭的印象。我想这或许是作者写《河的第三条岸》的原因,也是我写这篇文字的原因。

金沂,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

猜你喜欢

恐惧角度理想
与内心的恐惧交朋友
想象中的恐惧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