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2009-08-27臧传国
朗读是在认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准确而连贯的有声语言的活动。它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语言活动。朗读也是我们现代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项功夫,随着社会传播媒体阵容的不断壮大和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的衍变,朗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早已从生活语言中脱颖而出,它不但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它还体现出人们对语言完美的追求。在我们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又应处在何种地位呢?
一.朗读是语文课程纲要的重要规定
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修订版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指定中学生(包括初中和高中)课外文学阅读必读的30种文学名著和中学生诗词朗读背诵篇目。2000年元旦,中国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中华文明火炬传递仪式”,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生齐诵古典诗词。举办者认为:朗读背诵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
小学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高中的新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板块中指出: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作品可参考附录二《古诗文诵读篇目》)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表达与交流”板块中指出: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板块中指出: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在“实施建议”教学建议中指出: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可见,在各级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也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可是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却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朗读这一传统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就没有统一的认识。不少教师把“朗读、背诵”与“死记硬背”划上等号,于是就划清界限,而加以摒弃,代之以“提问式”教学法,于是一堂课四十五分钟大部分花在所谓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提问上”。教者问之不穷,学生答之不完,把原来的“满堂灌”改为了“满堂问”;还有的课堂把辅助教学的多媒体作为主导,可谓喧宾夺主,使课堂飞花四溅,让学生眼花缭乱,而用于训练读背的时间极少,也大大削减了学生学习的实质性内容。有时虽按课文要求布置了课后读背的任务,在课堂也不认真去检查落实。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即便是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也读得结结巴巴的,毫无生气,长此以往有的学生对语文课失去了兴趣,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的。
总之一句话,这是教师对朗读的功效的认识还很肤浅,只停留在“理论”和“口头”上。其实,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其它训练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朗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首先,朗读可以丰富学生情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师指导学生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新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语言优美、隽永,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学习语文,和数学最大的不同是语文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无数事实表明,重视朗读会使人知识越来越充实,积累越来越深厚,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宋代的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不强,但他听老师的话,认真朗读、背诵,将众多的史料记得滚瓜烂熟,这为他后来写《资治通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文观之》里的两百多篇文章,巴金经常朗读,十多岁就能倒背如流。他个人讲,他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多的小说和散文,全靠那两百多篇文章垫底。以国学大师之名誉满海内外的章太炎,自己所读之书,百分之九十五可以背诵。茅盾会背《红楼梦》……可见,读背对于形成深厚的文化积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字作品是诉诸于视觉的,可以反复看、经常看,无疑是一种优势,但从记忆的深刻程度来说,就远不如朗读了。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就会把文章巧妙的构思、精妙的遣词造句、前后照应的逻辑组织在诵读中吸收过来,在脑海中深刻地储存起来,从而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成为学生语言和书面表达的一个充足的资源库。伟大领袖毛泽东,小时候也勤于读诵,青少年时熟读以至背诵了许多历史、文学、哲学著作。由于他朗读得多,诵得多,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消化吸收,这使他后来在著述、演讲时,对所需要的材料可以信手拈来。思想学术界“恐龙级的人物”——王元化曾经说过,要想提高写作能力,没有什么秘方,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多背、多写。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写是一个运用过程,“写”必须以“读”为前提,语文教师必须抓好朗读的基本功训练,以促进“写”的能力的形成。
第三,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作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在课内即兴发言,能比较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知道这些规定,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要达到“说”的素质要求,就必须打好“读”的基础。同样,“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说”又是一个运用过程,“说”必须以“读”为前提。所以中学阶段必须抓好朗读基本训练,以促进“说”的能力形成。
第四,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曹明海先生指出:“吟诵,它通过对语言文字按其音韵节奏的吟咏,由文入情、由物入境,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效果。”“汉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精神因素是非读不可领受,非读不可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的。”以获得审美感受为目的的诵读,被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不但肯定了朗读在审美感受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指出了朗读的方法和要则,成为我们进行朗读教学的重要理论参考。
第五,朗读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1923年,国学大师梁启超写了一篇《治国学杂话》,谈到熟读成诵的价值。他认为,不仅需要阅读必要的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还需要熟读成诵。他说:“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该对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能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底,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我们做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产生隔阂;一方面我们应事接物的时候,常常仰仗它给我们光明。”意思是说那些传统经典中的好文学,灌溉和滋养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有涵养和情趣,而圣哲格言,在为人处世方面,也给我们以指引,不致使我们陷入困惑的黑暗中,而达到这种境界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熟读成诵”。
朗读对我们传承文化和提高素质是大有裨益的。青少年时期又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下苦功、用真心去朗读;名言警句要朗读,诗词歌赋要朗读,名家名篇要朗读,即使是一般性的文章范例也要通过朗读去理解、去领会、去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十分必要。我们提倡的是有目的地“朗读”、“精读”、“活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朗读,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读出学生的真情实感,以至于与作者水乳交融,为作者之悲而悲,为作者之乐而乐,为文中之谈天说地而晓理,为文中之慷慨激昂而奋发,如果我们的学生“读活”了,就可以感受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即净化了心灵,又提高了语言文字能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臧传国,男,山东青岛经济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