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美

2009-08-27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田园诗视点青苔

孙 亚

山水田园诗大多以自然景观为主要对象,读者常常希望见到栩栩如生的山水和农村的风光。这就要求诗人们在山水田园诗创作中要富有画意。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个评语指出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特色。

一.以画家的眼光营造诗境,在视点选择上变化多端

王维在山水田园诗中往往不是单个立足点、单个视点和固定时间、固定空间的单向透视,而是集合了多层与多方位的视点,对景物进行选择和剪取,形成上下俯仰和不拘左右前后的流动观照。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首联是入山前的远眺,颔联是在攀登半山时的视觉感受,颈联是在主峰上的环顾鸟瞰,尾联则是走下主峰,置身山涧。诗人经历了一个由远眺到进山,穿过云层,走向青霭,登上主峰,鸟瞰众壑,欲投宿处,巧遇樵夫的过程。诗中连续展现自然景物的不同空间位置及其优美风光,但把诗人的立足点与视角全都隐蔽起来。读者只会觉得画面令人应接不暇,而不会感到有导游式的令人厌烦的解说。画是空间的艺术,诗是时间的艺术。这首诗通过视点的变化、景物的剪接,把时间蕴藏在空间变化之中,使诗画浑然不觉地融为一体。

王维这种视点灵巧移动的写景手法,在一些画面和场景较为复杂的诗中也有所表现,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句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作者以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了一幅自得其乐的田家暮归图。诗的前八句列举了许多农村生活中的平凡场景,看上去似乎很零乱,但第九句以“闲逸”两字稍作统领,就把那些零乱的场景串连起来了,组成了一幅生动具体而又和谐的完美画面。而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描绘了辋川二十景,二十首绝句都自然清新,每一首都是一幅独立的精美无比的绘画小品,组合起来就是有序的园林全景,这与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在构图格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光线和色彩的运用常常达到极其微妙的境地

王维特别注意光线和色彩的运用,常常达到极其微妙的境地。如《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此诗在创造出绵雨深院的清幽境界的同时,从色彩运用的角度看,写出了雨中的绿色的浸润、弥漫、扩展、放射以及诗人在瞬间因为绿色扑入眼帘而觉得所见皆绿的感受。“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刑桂州》),日落之时,江湖在落日余辉中粼粼地闪着白色,而涨潮之时,贴近水面的余光已经不见了,汹涌的潮水铺天盖地而来,眼前一片青色。白、青两字不仅极其准确,而且写出光和色的变化与转换。“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通过写绿色的润湿感、冰凉感,写出山中雨后林木花草难以言状的“空翠”。同是写桃花,“桃红复含宿雨”(《田园乐》其六),给人一种以水灵灵的娇艳欲滴之感;“水上桃花红欲然”(《辋川别业》),因水光的映照,色彩上下映衬,变为艳丽炫目,有一种欲燃之感。后来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极有可能是由此得到启发。

三.通过处理景物之间各种辩证关系突出诗的画面效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利用几何形体的辩证关系,使几种景物的形象特征更为突出,此二句线条极为清晰,仿佛墨线勾勒一般。而“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接天疑黛色,百里遥青冥”,则是墨色的晕染渗透,景物的形和影彼此朦胧相接,没有明显清晰的分界线。可见在运用墨色线条上,王维也是根据对象的情况辩证地进行处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阳光透过树木浓密的枝叶,在地面的青苔上投下斑斑点点的光影。光点很醒目,但四周是暗淡的。绿绿的青苔幽暗的底色笼罩上一层阳光,通过阳光和青苔、光点与幽暗周边的对比,突出了山林的深晦。王维的诗中有画,在多数情况下采用实写的方式,但也有采用虚写的,如“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文中鸡犬喧”(《桃源行》),“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这些是虚写与实写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王维诗中的画境。

孙亚,安徽桐城师范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田园诗视点青苔
微视点
田园诗
青苔之美
老禅院
雨天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一首凄婉的田园牧歌
环境视点
青苔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