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信息技术学科
2009-08-26雷英
雷 英
在信息时代,提倡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放到一定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笔者是自2000年11月起在所任教的六年级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验的,即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网络的简单应用及网页制作”知识模块的教学。
一、网络学习环境下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网络学习环境”是指以互联网资源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建于本地网或位于国际互联网中的主题学习网站,赋予学习者以明确的方向,引导学习者产生一个有趣且可行的任务,并提供必需的、能够指导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
“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是指小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选择并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应用多学科的学习成果,仿照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提出(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途径。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
“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特点是:注重通过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知识,强调发现问题及探究问题的过程。在问题探究中,学生初步了解、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其主要目的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性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应用的整体实施计划
依据实验启动前制定的实验计划,本实验共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引入阶段、深入阶段和总结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做好学生的学习动员、优秀课例学习、协作小组的分配和成立资料整理小组等前期工作。
引入阶段:通过开展“走近长城”(结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长城》一课)、“我最喜欢的动物”(结合中队主题)两个单元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从中掌握“网络的简单应用”模块知识,包括IE5.0的使用、网上浏览、网上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如何使用搜索引擎等基本技能,并让学生熟悉、适应这种学习方式,与协作小组的成员融洽合作。
这两个单元的学习都是通过给定一个学习主题、给出单元学习计划、提供自建的资源库(包括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网络应用和WPS2000的网上教程等)的模式来开展的,并通过制作学习作品,使学生能熟练运用以前学习的WPS2000知识制作电子板报。
深入阶段:深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Frontpage2000的基本功能及运用其制作网页的基本技能,学会鉴别信息、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进入深入阶段,主题不再局限一个,在师生的共同提议下有多个学习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第三单元的单元计划主题有:①校服设计;②校园文化氛围设计;③流星雨现象;④除了地球,人类能否在别的星球上生存;⑤广州(岭南)饮食文化;⑥九运会后的广州面貌等。
根据第三单元的学习、反思情况,我在进行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以下三个方面的素养:一是尊重知识产权(如资料后需注明引用资料目录);二是能够按一定的分类形式整理、存储收集到的信息(如要求对搜集资料做索引目录);三是能从相对较高的层次分析、处理信息(如要求每个学生就信息技术发展与人类的某一方面写一篇文章)。
在第四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要能用Frontpage2000制作出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新颖、生动、大方和美观的探究性学习作品。
总结阶段:主要以调查问卷、交流会和橱窗板报等形式进行,让学生对一个学期来探究性学习的情况从学习态度、学习收获、学习成果和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总结。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总结的同时,也要整理自己的教研
日志,找出教学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
三、探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的设计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指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取、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网络的简单应用及网页制作”部分教学目标的制定紧紧围绕这一总的目标,整体目标下又分为基本目标(包括认知领域、操作领域和情感领域)和发展目标。
基本目标
认知领域:(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了解网络、因特网的概念及功能;(3)了解上网的基本知识;(4)认识学习网络知识的意义及重要性;(5)了解网站设计的基本过程及制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操作领域:(1)能熟练地用IE浏览器浏览网站;(2)学会并能熟练地运用网站的搜索引擎来检索、查阅所需的资料;(3)掌握网上信息(图片、文档资料、软件等)的下载、收集、利用的基本技能;(4)学会电子邮件的使用(书写、收和发电子邮件);(5)能熟练使用winpopup软件在课堂上进行寻求帮助、经验分享的交流。(6)能够按一定的分类形式整理、存储收集到的信息;(7)掌握Frontpage2000的基本功能及运用其制作网页的基本技能。
情感领域:(1)愿意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并接受网络安全教育;(2)感兴趣于网络知识的学习,积极应用于具体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把网络变成自己学习、生活的良师益友。
发展目标
(1)培养学生从因特网这个丰富的资源库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信息鉴别、处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进行信息创新的能力;
(5)培养学生具有21世纪的协作意识和新时代价值观念;
(6)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7)培养学生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
2、学习主题的设计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探究性学习中,选题是整个研究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引入阶段,学习主题主要来源于学生学习的相关学科或社会、学校比较关注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在确定第一单元“走近长城”主题的同时,我提供了以下问题供学生参考:①长城经过我国哪些省?②长城的来源或为什么修筑长城?③长城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④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传说、风景图片;⑤长城的城墙结构及建筑材料情况;⑥古往今来有关描写长城的佳句或对联等。
深入阶段选题的方式则比较灵活,可由学生自行确立题目和探究方向,也可由老师提出课题,供学生选择,还可以是教师确立主课题,学生确定子课题。如第四单元,教师给出单元主题: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在这个总的主题下,学生可以从四个方向去确定探究的主题:其一,科学技术给人类学习方式带来的变化;其二,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其三,科学技术给信息处理带来的变化;其四,科学技术给信息的存储(或表达)带来的变化。
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如何准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往往比着手去研究它更为重要。
3、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1)协作/合作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是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小组成员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分工合作,并采用对话、商讨和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从我们对学生进行的“信息技术水平调查”收回的问卷来看,当问及“你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A.老师边讲、我们边做B.和同学一起合作C.独自做作品D.其它”时,95%的学生选择的是和同学一起合作。从教学实验结果来看,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小组分配的原则一般是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4-5人,教师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在实际教学中这方面给我的体会是,要在小组协作中强调团队精神,组长的领导组织作用很重要,组员的配合支持也同等重要。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代表集体的成功,在合作过程中要避免以下情况出现:组长单干,组员旁观;急于表现,突出自我,缺乏交流;你推我让,拈轻怕重,缺乏责任感;不闻不问,冷漠处之,缺乏热情等。
(2)研讨、交流的氛围
Internet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提供了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而且,其收发电子邮件、留言本和聊天室等功能,使得研讨、交流的时间不只是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可以说,从时间和空间上对课堂进行了延伸。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之间还可以通过winpopup软件发送短信息来学习交流,这种方法简单快捷,又不致于影响到其他的同学。
要想创设一个较好的研讨、交流氛围,学生需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辩论”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相互协商,小组讨论、交流,对当前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4、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网络学习环境下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辅导作用,之所以提辅导而非指导,是因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作出决定并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指导和建议更多的是暗示性的而不是直接的,它只在学习者需要的时候才出现。
教师的辅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在筛选、组织和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主导性作用特别重要。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
(2)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3)加强“异步”辅导。即教师对各个学习小组进行提优补差的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实时地实现,也可以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实时实现。通过前者,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通过后者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
5、学生学习策略的设计
(1)抛锚策略
“锚”指的是包含某种问题、任务的真实情境。抛锚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在一个真实、完整的问题背景中,自主产生学习需要,通过主动学习、教师的嵌入式教学以及学习小组中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亲身体验“识别目标→提出目标→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2)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习者通过讨论、互助等方式来互促学习,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包含了这样一种思想: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对自己和学习伙伴的学习都要负责。合作小组内要倡导“互帮互学、宽容待人、荣辱与共”的合作精神,精益求精地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6、小组评价策略
小组评价策略包括:学习小组对其他成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对小组的整体评价,即先按照评价量规对学习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然后根据小组代表的发言(或答辩)情况进行整体评价。在这种策略中,学习者的努力程度、成绩和学习策略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察和测验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评价方式。评价以正面取向为主,多采用鼓励、肯定、表扬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之处,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主题内容、技术应用方面,也包括学习态度、道德品质方面。
7、反思策略
反思的目的是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明确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解决了哪些方面,还有哪些方面未解决以及本单元的学习有哪些收获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反思策略主要有小组成员谈学习体会、制定小组计划书、填写反思表、课堂学习情况调查表和单元小结等。
以下是我们在学习中使用的小组计划书: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小学生有自己的年龄特点,探究性学习应避免走成人化的路子
在设计探究的主题时,要考虑参与探究的对象是小学生,因此,主题的设计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能感受得到并能理解的。学习评价量规中的评价内容的描述及选定,也要尽可能地从小学生所能理解的语言角度去考虑,避免成人化语言。
2、应处理好掌握知识与网络道德、学习态度和培养能力等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体现在“六个重视”: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当然,探究性学习也不排斥对知识的获取和掌握,相反,它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去获取超出现行教材规定的范围,更多更广的新信息新知识。
由于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尚未形成,对信息的识别、分析和判断能力不强,而且自律能力较差。为此,网络信息道德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除了采取安装互联网管理系统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的方法外,还可以尝试在教学中运用班会讨论、办板报等形式,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提高道德素养。
3、探究性学习应注重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
学习是一个过程,体验和表现比结果重要,探究性学习应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与合作。作为组织者,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探究的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在我们的教学中,学习评价标准采用等级制,学习评价采用二次评价,目的正在于此。
4、充分发挥和运用家长、社区和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家长、社区和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争取他们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探究性学习它将赋予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终身的探究学习、创造发展的能力。致力于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探索,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