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国际标准化活动研究亟需提高
2009-08-26边红彪韩建平张丽莉
边红彪 韩建平 张丽莉
我国自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并已使为数不少的国内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经济效益”研究方兴未艾,这一前沿课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国际标准化活动经济效益”。
重估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经济效益
从经济的视角对国际标准化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探索和评估,可以更加明确地反映标准给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标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进而言之,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提高政府对国际标准化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增加政府对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投入力度,反过来促进国际标准化活动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更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际标准活动对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WTO/TBT协定的签署与实施,使国际标准在调节国际贸易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重要,发达国家将制(修)订国际标准置于促进产业发展和控制市场的重要位置,他们积极开展国际标准化活动,主动制(修)订国际标准,其目的是以其先进的技术控制国际标准、占领国际市场,掌握贸易的主导权,如此不但能保留或扩大已有的市场份额,而且还因此而获得一系列相关知识产权。相反,如果没有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只是被动接受国际标准,将面临一系列的经济损失的危险。
例如,对于没有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的国家来说,他们的国家标准未上升为国际标准,从而意味着这些国家将失去相关贸易市场,且要使本国产品进入相关贸易市场,必须付出巨大代价。
因此,发达国家普遍认为,应通过竞争主动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使本国的国内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通过控制国际标准来控制国际贸易,占领国际贸易的主导权。可见,未来控制国际标准对控制国际贸易将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的国际标准化研究仍需进一步提高
我国自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并已使为数不少的国内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国家标准委有关人士介绍,2006年,国家标准委提出了未来10-15年标准化工作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是到“十一五”末,我国标准总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具体表现在,国家标准的平均标龄由现在的10.2年提高到5年以内,标准制定周期由4.5年缩短到2年以内,采用国际标准比例达到85%,基本建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适应市场需求的标准体系,实现我国标准总体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阶段目标是在实现第一阶段目标的基础上,再经过5-10年的努力,到2020年使我国标准的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采用国际标准比例达到90%以上;我国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比例达到10%左右;国际标准化专家达到1000名左右;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达到200项左右,重点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2000项左右;中国要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常务理事国。
我国目前在开展国际标准化活动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据目前所知,尚未开展对国际标准化活动经济效益的调查研究和评价,无法通过经济数据科学体现这一系列成果。有理由说,目前此项研究在我国尚属空白。这一状况无法全面反应我国国际标准化活动给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不符合我国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地位和现状。
(作者单位:国家质检总局标准法规中心、国家质检总局国际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