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辩与审视:马吉福作品首发式暨研讨会发言与笔谈
2009-08-26
编者按:5月16日,马吉福作品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在银川举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宁夏文学学会会长李增林,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著名文学评论家胡平,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著名评论家王春林,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尤艳茹和自治区广电、新闻出版、文联、文化、社科联等部门领导及全区60多名作家、评论家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分别由中共固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庆华,宁夏文联副主席、《朔方》主编冯剑华主持。固原市副市长陈莉萍出席会议。
马吉福人生随笔《从空间追寻时间》、《幸福与痛苦的人生》、《理性与本能的人生(上、下)》,分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套作品集的出版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引起广泛关注。
李增林教授及著名评论家胡平、王春林、钟正平、郎伟、王岩森、李生滨、魏兰、牛学智等从多个角度对马吉福的文学创作及艺术造诣作了深入探讨,一致认为他的随笔秉承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关注人类与个人的心灵自由。作品以其优美的文笔、丰富的思想内涵,为宁夏的文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为广大读者提供了高品位的精神大餐。本刊主编尹文博参加了研讨会。
周庆华(中共固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五月的塞上,风和日丽,景色怡人!今天,在这里召开马吉福作品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参加今天会议的各位领导和来宾(名单略)。
这次研讨会邀请到了宁夏日报、宁夏广播电台、宁夏电视台、新消息报、宁夏新闻网、华兴时报、银川晚报和固原日报、固原电视台等媒体的朋友参加会议。对各位领导和来自远方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区知名作家、评论家、新闻媒体的同志莅临指导会议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下面我就马吉福同志的基本情况做一简要介绍:马吉福同志籍贯同心县豫旺镇,1982年大学毕业后到西海固工作,先后在固原地区和固原市政府办、教育、宣传、文化、文联、广播电视等部门从事业务和领导工作。在任固原地区文联主席、《六盘山》主编期间推出了“西海固文学”品牌。他勤于学习,认为《读书是一种生存状态》;善于思考,主张《人不仅要有文化,而且要有思想》;重视表达,认为《思想是需要表达的》。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三部四本书,就是他学习、思考的结果,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在这里我代表固原市委、政府和主办单位对马吉福同志的人生随笔正式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祝贺!
今天的会议分首发式和作品研讨会两个时段,首发式之后,会议交由宁夏文联副主席、《朔方》主编冯剑华同志主持,下面进行首发式。首先请领导讲话。
马洪真(宁夏回族自治区广电局局长):刚才听了一下主持人介绍各位来宾,感觉真是高朋满座!非常荣幸和大家一起来参加这个活动。主办方让我讲几句话,我是受宠若惊,但又有些却之不恭之感。吉福先生是把自己的作品呈现给大家,那么我也就打开窗户说亮话,把自己最真实的几点感受跟大家做个交流。
今天参加这个活动,第一点感受:值得高兴。作为马吉福的同事、同族和同乡,我都有充分的理由为这个活动和他的作品出版发行感到由衷的高兴!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要为固原高兴,虽然我们两个人都不是出生在固原,我在灵武,他在同心,为什么说我和他是同乡呢?因为我曾经在固原山城读书工作,所以我要为我的家乡、我的故乡感到高兴,又有新人新作,取得这样丰硕的成果,说明我们固原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组织这样的活动本身也是对固原的一个宣传。我们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就能看到吉福对家乡的山水、人情、历史文化深切的热爱和感怀,所以感到高兴。其次,作为他的同族感到高兴,我们两个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同时上大学,而且是回族干部,这么多年得到党和人民的关心和培养,我为有这样文采飞扬的同族、才学很高的兄长感到非常高兴。还有,作为同事,我由衷地更加感到高兴,因为我们广播影视工作是需要人才的行业,今天的研讨会说明我们这个队伍里面有一大批懂业务、善管理而且文化修养很高的同志,马吉福就是一个代表,所以感到高兴。
第二个感受:值得肯定。自古文章被看做不朽之盛事,当然,并不是说我们随便写个什么作品,都能成为传世的精品,都能成为不朽之作,但是像吉福能把自己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的人生感悟记录下来,形成文字,这是一件非常可贵的事情。中国文化的传承,就是靠历代知识分子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方式发展和传承下来的,所以说这是一件盛事也是一件善事,非常值得肯定。马吉福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前年我和他一起去欧洲,对我来说如过眼烟云,走马观花,但是马吉福的的确确坐在旁边,在车上一言不发,用手里的掌中宝边走边记,这是慢慢积累得来的。我随便翻开一篇文章叫《为什么爱国》,这非常直白的一个课题,但是你看他的行文之间,从热爱自己的亲友、父母、家乡说起,把可贵的感情倾诉升华到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很能以理服人。他的文风很平实很有特点,在座的专家学者后面还要点评。所以说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
第三点感受:值得学习。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提倡要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创新型社会。我要说的是,他管着一个局台合一的单位,一百多号人,那么多事情,很忙。但是他就有这种追求,认真地读书、学习、写作,刚才李台长在旁边说,笔耕不辍,不停地创作,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本人就是眼高手低,其实说句老实话,官员写作是需要一种人格,另外要有勇气。我做了十七年出版社的编辑,现在做广电行业的主管,看别人的作品,评头论足,让自己真正写,怕露馅,你写得怎么样拿出来怕露丑啊!但是吉福同志不能说他是学富五车,学贯中西,但是他有非常勤奋、非常执着的人生追求,而且把自己人生的感悟创作出来,和大家分享。所以,他这种精神确实值得大家学习,特别值得我本人好好学习。
我想说的就是这么几层意思。对吉福作品的出版发行和富有文化品味的学术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我希望通过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共勉、学习、奋进。谢谢大家!
冯剑华(宁夏文联副主席、《朔方》主编):我代表宁夏文联和《朔方》文学月刊对马吉福先生作品首发式和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今天这个会,确实就像刚才洪真局长说的,是高朋满座。这个会的规模也很大、规格也很高。由此可见,固原市委、政府对文化、对文学以一贯之的重视,也可以看出马吉福本人的这种努力和辛勤的笔耕。这几本书的出版非常不容易,因为作为作家来说,都知道写书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这几本书,有一百多万字。一百多万字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码起来是要付出非常辛勤努力的。尤其马吉福是在政务繁忙之余来写成这样几本书,其辛苦是可以想象的。
马吉福先生这种刻苦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作家学习的,尤其是我们这些搞专业的同志、专门从事文学工作的同志,应该向马吉福学习,学习马吉福这种刻苦努力的精神和对文化、对文学的挚爱!
祝福马局长以后取得更大的成绩!
尤艳茹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首先,对马吉福同志作品的问世和召开这个研讨会,表示祝贺!
我的工作分工主要是分管文化工作,所以能来参加这个盛会也是人生一件很荣幸的事。刚才听了洪真局长和冯主席热情洋溢的讲话,我也真的很有同感。我今天也是第一次见到马吉福先生,也是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听了周庆华部长的介绍,大家也都感受到马吉福长期工作在宁夏的基层文化战线,除了出色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写作,以他个人敏锐的目光和深邃的思考,以及流畅的文笔,进行文学创作。今天他所奉献给我们的是给予人光和热以及希望的几部人生随笔,凝结了他多年的心血,也是送给广大读者的厚重礼物,也为我们了解西海固,走进宁夏,了解世界,搭建了一座文学的桥梁。这几部作品的问世,也再一次证明建国书记所说的小省区能办大文化的观点。从广电总台搞的电影《画皮》,到银川市推出的舞剧《月上贺兰》,以及银川市的秦腔剧团又将有一个梅花奖得主,再加上文学界的张贤亮老师,还有石舒清、郭文斌等等,这些大家和学者们,他们都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作品奉献给社会,奉献给我们每一个人。在整个宁夏,虽然经济总量只占全国GDP的3.6%,但是宁夏在单项上完全可以冲击冠军的。所以建国书记提出小省区能办大文化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可行的。
从这里使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对自己人才的宣传、推广的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两天在脑海里这种思想越来越强烈,从创排每一台文艺节目都有这种感受。我们不惜重金在区外请了那么多大腕来,有这样的钱为什么不去培养我们自己的艺术家?培养我们自己的文学家?所以,今天我觉得能来开这个会从内心来讲确实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宁夏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尤其是保持宁夏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我想这一次研讨会,以及以后给我们作家们所开的研讨会,都会有深远的社会影响。所以,我代表区党委宣传部,代表我们做文化的人,对马吉福作品的问世送上我们衷心的祝福!
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三十年,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的思维方式到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到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我们的文学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三十多年的实践,也充分表明这样一个道理:人的觉醒、人的发现、人的思想的每一次解放,都会对文学带来一个发展和繁荣。我们正在进行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个集中体现,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管文化工作这几个月来,我自己体会也是比较深,感到宁夏真的是有人才的,但是我们这些人才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因为我们经济不发达,所以财政能够拿来用于支持文学创作、支持大部分作家出版的资金,真的是太少了。我也在思考,到底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机制,把我们有限的资金都能用在刀刃上?把我们有限的资金都能花得有价值,甚至增值?我记得在一次会上,向陈建国书记也汇报了这样一个思想。我说,书记,管文化的压力挺大的,尤其在搞一台晚会的时候,请一个歌手来都要三五十万,我说如果有这三十万,可能会支持五个作家出五本书,甚至十本书。当然价值体现的形式不一样,但是要我去选择,我可能会选择后者。今年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晚会上,将来大家可能会看到,我们有钱就要培养本土的艺术家,哪怕这台晚会从艺术的水准上大家一看水平比较低,但是它必定是我们宁夏自己的。所以任何一种艺术我觉得它都是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走。如果我们不给低水平创造平台,低水平永远都不会提高,我们永远都依赖于其他人。有了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我们宣传和管文化的领导大家齐心协力,我想利用两三年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宁夏的文学艺术界应该有一个发展环境和发展平台。
我粗粗地翻了翻吉福同志的书,我在想,文学是写人的,是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灵世界的,就像洪真局长所说的,大家一起到国外去考察,我们更多的人可能去欣赏一下国外的风景,但是有些人他不会放过每一个点,他会细心地积累,文学展示的其实是人的心灵世界。我到了区宣传部以后冯主席也送给我很多书,有时间我也在细细地读,发现宁夏的许多作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风格记录他们的心路历程,每一部著作给我的感触都是非常的深。但是,文学是写给人看的,我查阅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过这样一段话,他说,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只有经受住人民群众检验又给予人民群众美的享受和深刻启迪的作品才能成为隽永之作,只有具有高尚精神追求和高超艺术才华的艺术家才能成为人民尊崇的艺术大师。对宁夏来说,现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重视这些作家,正像刚才冯主席所说我们作家出一本书,大家看到书出版以后是一件很荣耀的事,但是这书的背后却是隐藏着、蕴含着作家很多心血、心酸和走过的心路。所以,我们分管文化工作的人要能够走近他们、理解他们、支持他们。我看了一下今天参加会议的人员,的确是高朋满座!在写作方面、评论方面的大家几乎都到场了。我希望宁夏的学者、艺术家,在文学创作方面能够更多地深入基层,能够把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和你们的创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宁夏准备搞63部精品创作,这个工作挺难的。从现在看,今年的10部作品初稿陆续已经拿到我们这里来了,但精品不多,真正马上拿去拍电影或电视剧和记录片还都不成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有几个执笔人都是宁夏文学界的大家,为什么感觉作品不是特别的理想?我想一个是时间给的少,再一个在资金支持上还没有及时到位,再一个可能我们作家没有更多地去深入生活。所以,我希望大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树立在文学创作上的一些发展观念,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讴歌这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为宁夏文化的发展建功立业。
大家知道,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认识和重视程度上都和以前有了质的区别,尤其是现在,正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我们希望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与市场接轨的这样的体制和机制,来促进宁夏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现在看来,文化的发展,真正形成在整个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当中的精品,你必须要把握世界进步的潮流和发展态势,去打造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一个广阔平台,实现资本、技术、信息和文化的整合。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继续增强其政治、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传播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宁夏也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尤其在我们这块广袤的大地上孕育了丰富而灿烂的历史文化,春光常委出了一本《文化的源与流》,在这本书里边提出了要大力
发展宁夏以回族优秀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还有红色经典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和两山一河为代表的大漠黄河文化等,九大主流文化。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去弘扬宁夏的这些文化,更多的重任就落在我们在座的各位作家们和评论家们肩上。我这两天也在找冯主席商量,我们宁夏在文化方面每年是不是能拿出来一部分资金,能够形成一种资金支持的制度,每年能支持十位作家出十本书,如果我们能长期不懈地坚持做下去,也会形成一个很丰富的文学宝库。所以我想,衡量一个时代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首要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有独创性和永久性以及有艺术魅力的精品佳作不断地问世,是否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这些大家的出现。纵观中外文学的历史,大家可能都不难发现,凡是文学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既有众星灿烂,又有一个一个大家的光彩照人。我们应该从培养每一位作家人手,形成宁夏文学创作的一支队伍。只要有这样一支文学艺术的人才队伍,我们就不会担心没有精品力作的逐步问世。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登上科学的高峰,就一刻都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这儿我想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要树立一个终身学习的理念,包括马吉福同志出版的这四部书,大家想,如果他没有一种读书学习的精神,我想繁忙的行政工作,可能把他忙得也不亦乐乎,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精品出来。所以,我想在读书、在思考方面,他真的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而且我们宁夏不仅仅是他一个榜样。所以我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觉得他的这四本书的问世也是他学习和思考的结果,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自治区党委制定小省区办大文化的发展思路,在座的每一个文学工作者都应该积极地义不容辞地去参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出更多的文艺精品,为建设文化大区做出每一个作家应有的贡献。
希望这次研讨会能够取得成功,也希望我们在座的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把我们宁夏的作家推出去。我觉得作品问世是很重要,但是作品问世以后的宣传评论工作更是任重道远。我们党委和政府分管文化的部门要形成一种合力,为宁夏的作家做一点有意义事情。
周庆华:现在,研讨会由冯剑华同志主持,希望大家畅所欲言,针对马吉福的人生随笔包括“西海固文学”多提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冯剑华:我们今天请的评论家都是高规格的,首先我介绍一下评论家。重点介绍一下胡平,他是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也是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宁夏的很多作家都是从鲁迅文学院出来的,也可以说宁夏的很多作家都是胡平主任的学生。胡平主任向来对宁夏的文学是非常关注的,尤其对我们宁夏的青年作家,是格外的关注和厚爱,也写了一些关于宁夏作家的评论文章,所以今天胡平主任能来确实使我们感到蓬荜生辉,对宁夏的文学必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胡平主任一九八六年起在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工作,历任副研究员,创作研究处处长,一九九九年调鲁迅文学院任副院长、研究员,负责教学工作,现为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曾发表文学理论百万余字,发表长篇小说《末世》、《犯罪升级》、《原代码》,撰写长篇电视剧《犯罪升级》。
王春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现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曾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南方文坛》、《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万字,出版有个人批评文集《话语、历史与意识形态》、《思想在人生边上》、《新世纪长篇小说研究》等,曾先后荣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九届优秀成果奖、山西新世纪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山西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研究奖等奖项。
今天也请了几位宁夏高水平的评论家,我就不一一介绍了,他们发言的时候,再给大家介绍。现在研讨会正式开始,首先请胡平主任发言。
胡平(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著名文学评论家):宁夏是一个文学大省,这里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家。昨天和马吉福先生聊天才知道固原这个地方确实是有文化根基的。所以,能够出这么多好作家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我这次能来宁夏很高兴,能够参加马吉福的作品研讨会也很高兴。因为来之前我没有读到马吉福同志的人生随笔,读了以后我感到很惊讶!作为一个局长有大量繁忙的行政工作。现在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哲学家、一个思想家。因为我平时读到的文学作品,像他关注的这种层面的作品也并不多。他所思考的问题都是很难得,而且他一直在思考人生哲学问题,并且出了这么四本书也使我很惊讶!我一开始说四本书可能读不过来,但读了后感觉这是一个体系,很不得了。
一个人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就很不错。那么,马先生做了这样一件事,除了他工作以后,他的全部精神生活就是写作这么一件事,我觉得非常值得。他时刻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不断的审视人生。包括到哪个国家,他也都没有离开过对人生的思索,比如在美国回来以后他还反思这种移民到美国的欧洲人当时的特点,就是追求一种和祖国相反的政治信仰,自由而勤劳的个人、民主而法制的政府,他也仍然没有离开这个。他的游记包括他的一些散文也是和这个有紧密联系的。所以我觉得他在人生哲学方面的思考已经达到相当深度。而且在我们国内也似乎很少有这样题材的创作。
另外,我觉得还是成体系的。因为他多年的研究,他的四本书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也就是个人的体系,包括了人生的理性和本能、幸福与痛苦。得失、信心、做人、追求、自由、思想、生命、进取、成败、知识、职业等等。所以,他的四本书也是人生命题的一部百科全书。其中有些观点是继承了大思想家的思想加以发挥,比如说罗素的思想、叔本华的思想在他的文中都可以体现。但是他有些东西是中国化的,是研究中国的人生哲学的问题,比如像“知足者常乐”的论述,比如说“求人难”。求人是中国宗法社会特定的潜规则,比国外更明显一点的人生问题,他谈得也是非常的深入,调侃得非常有意思。求人难里面有无人可求之难、地位有限之难、实力不足之难、资源有限、心里有障碍、能力不够,或者是有失清高等等。这些东西我读起来觉得非常有意思,因为这里面起码有一半儿以上是我们平常人没有仔细去想。通过他理性地分析,觉得确实是发人深省,而且对人生本身具有很直接的指导作用。再比如谈“面子问题”,他说“道德是面子的表现,荣誉是面子的载体,地位是最好的面子,面子的最高境界是不讲面子”,等等,很有哲理性,是很具体、很实际、很中国化的一种哲学思考。
同时我还注意到他不是仅仅提出问题,而是尽量地指出一条人生的道路,开一些药方。比如说他讲获得幸福的途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得到了一些,实现了一些目标;另一方面就是成功地舍弃了一些目标。我读他的东西也是受到了教育,比如说我读到这一条的时候我就觉得我这一辈子失败之
一就是没有成功地舍弃一些方面。刚才我对他们说我现在的行政工作把我搞得焦头烂额,不善于舍弃,所以他的书对我也很有启发。
他有很多富有才华的妙语。比如写他看到大街上行人想到人生,“车报废了有新车,人死了有新人,不断地周而复始”。这些语言很有意思,我们人有时候就像车一样不断地报废,不断又生产出新人,这些都是属于他独特的思考。
最重要的我觉得他的创作对于我们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因为,中国是一个不容易出哲学家、不愿意多做哲学思考的一个国度。中国文化本质上是比较世俗、比较务实的,历来就是孔子所说“不语怪力乱神”,外边的宗教进来是很难和我们世俗政权来抗衡的。所以中国人一般不太做形而上的思索,不愿意研究人生的终极问题,也比较缺乏宗教的意识,有时候特别缺乏一般准则之上的更高的准则。我举一个例子,中国有一个地方把英国来的专家一家人给杀了,然后被判处死刑。但是英国的家属就强烈要求不要判杀人犯的死刑。为什么呢?因为他讲,人的生命是上帝给的,只有上帝才能够拿去,对这个中国人就很不理解。但实际他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我们的一般准则之上有一个更高的准则,这些准则就是宗教、是哲学,包括人生哲学所回答的问题。可是我们中国的一般的思想是没有提出这一个层次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的生命只有上帝才能拿走,我们想过这种问题吗?我们想的就是杀人偿命,这是一个层次,而上帝才能拿走这是更高层次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中国太缺少像马吉福这样去思考一些形而上的问题的作家。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我们的社会按照经济法则、效率法则和契约关系来建立,这就使人的精神问题突出了。外国有一位哲学家说我们在精神问题上处于一种黎明前的黑夜,现在确实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中央提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这样三角关系是非常正确的。
我们文学界现在正在大力提倡精神性写作,我觉得马吉福就是精神性写作的一类。因为我们的现代性确实是把传统意义的世界消解掉了。还有禁锢主义也使我们今天的社会在精神问题上成为更大问题。前两天我又看了一遍《闻香识女人》,这部电影中写的是男孩儿不愿意出卖他的同学甚至于他可以抵御免费进哈弗的诱惑。而那个瞎了眼的前退伍军人被这样一个孩子所感动,改变了他的人生观,最后他也放弃了自杀的念头。这就是精神性写作,就是我们在精神上要有一些起码的原则,一些起码的底线和立场,要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意志和自己的理想,这就是我们现在所一再强调的精神性写作。可是像《闻香识女人》这样的作品在中国就没有。我们所写的很多都是刚才我说的一般意义上的问题,并且还是一种形而下的东西,比如说底层写作,当然也有很大的意义,我们仍然应该提倡,但是我们永远总是在一般性的问题上而没有在更高层次问题上的思索,像马先生这样提出的一些问题的思索,我们文学创作就总是不能够出现更好的适应这个时代需要的创作。最初,在古希腊哲学里,人生主要是三类:一类是关于世界本质和真理的问题;一类是关于我们如何知道和认识真理的问题;第三类是关于生命意义和道德实践问题。马吉福的创作属于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第三个层次的问题。但是这已经是很高于我们目前的思想。我们目前的思想是平常人所想的问题。中国现在的哲学就大层面上来讲,我们思想停留在什么程度?就停留在厚黑学这样一个经世致用的哲学思考程度。全国人现在信仰什么呢?我觉得只有两个信仰是我们国人一致同意的。第一就是我们都要保护好身体,第二就是我们都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这是我们全国人唯一统一的思想,其实也是一种哲学思想。就不能更高点儿么?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我们就来研究人生的一些基本问题?马吉福他就在研究这些问题,而不是停留在我们一般的思考。所以,他的作品对于今天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是会起到一种直接作用,我觉得也是很需要的。
我们现在在精神问题上、哲学问题上都需要一种新的启蒙运动。比如说有不少知识分子骂于丹,也骂易中天。但是,我觉得于丹她毕竟做了一个文化启蒙的工作,易中天也做了历史启蒙的工作,这些工作正是由于我们现在的精神荒漠化所需要的,这说明民众已经开始对精神问题引起注意。马吉福也开始对哲学做了一种启蒙工作,他最起码是一种启蒙工作。所以,我觉得马吉福也应该在电视台开设这种于丹式的讲座,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实际也是今天国人所需要的。
当然他的著作也有一些弱点。如果马吉福能从文章里再多一些赋予哲思的,但是又形象的东西,我觉得质量会更高。
冯剑华刚才胡平先生给咱们解读马吉福的作品提供了一个高度。让我们对马吉福作品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胡平从五个方面肯定了马吉福的书,就是“人生问题的百科全书”。也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得与失、求人之难等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可能人人都忽略了,但是马吉福恰恰在于他对人人都会遇到的看似一些很平常的很小的事情,他做了一些负责任的思考。胡平先生也谈到了这几部书的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从精神层面上对于世俗的生活给予了分析,给予了哲学思考;我觉得也正像胡平刚才说到的,这是当下中国写作最缺乏的一点。也是中国文学写作之所以很少出现“大家”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没有进入到哲学思考,没有进入到精神层面。大家都在沉溺于前两年的身体写作、欲望写作,以及种种文学界的诟病,也是出现这种问题的所在。就像胡平说的,马吉福这几部书是“哲学的启蒙”,做一个哲学的启蒙工作。刚才胡平主任也做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就是到电视台去讲一讲,这也是对大众做了一些哲学的启蒙,让大家更多的从世俗的生活里面有一些精神的提升,有一些哲学的提升。
胡平先生也谈到了一些作品的弱点,作品弱点我觉得谈的还是非常切合实际的,也是一语中的。一个就是理论体系的问题,一个就是文学性和形象的问题。我想也是和马吉福担任行政领导从事行政工作有关,可能和有的时候写作时间能不能挤出来有关。当然胡平对马吉福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希望马吉福在以后的作品中,能够发扬长处,避免不足,以后就会有更大的进步。
王春林(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随笔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写好散文随笔,必须具备三种能力。第一种必须具有深刻的思想能力,能够穿透人生的表象将人生的某种深邃的标志挖掘出来,表现出来;第二种应该具备形象的渲染能力,能通过三言两语很简洁的笔墨将自己笔下的形象勾勒出来,表达出来,借以传达自己对事物某种深邃独到的思想认识;第三种是鲜活、出色的语言运用能力,把恰当的词放到恰当的位置上。马吉福先生就是这样的作家。
读马吉福的人生随笔。我首先的感觉是作家思想能力的突出。比如《理性与本能的人生》中的《人生不可品尝》一篇,作家所关注思考的乃是人生的不可重复性的问题。在对人之一生忙忙碌碌的过
程进行了一番简要的描述之后,马吉福写到,“孩子长大了,事业也似乎到头了,有了空闲的时光,可以坐下来。这应该是人生期望的,能摆脱各种累,有时间品尝一下人生。”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当人们蓦然回首时,却突然不无惊讶地发现:“当人能品尝人生的时候,却发现人生已经寡淡无味,无所品尝。”应该说,这的确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人生感悟。那么,假如再给你一次人生的机会,你是不是就可以有效地回避人生的无聊感和无奈感呢?马吉福的回答是否定的:“但是,人生如果重来了,仍然是一笔糊涂账”。我读马先生的文章真的有豁然开朗的一种感觉。
其次,是形象渲染能力的具备。这一点,最突出地表现在作家关于自由问题的思考上。比如《自由需要条件》一文中讲布什的自由。在一般人的理解和想象中,身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美国总统,布什应该是享有自由最多的人之一。但马吉福却以鲜明有力的简洁笔触,生动形象地把布什总统所绝对无法回避的不自由的一面描画勾勒了出来。虽然只有短短的不到200字的描写,但布什总统的窘状却已经跃然纸上了。他在这方面的思考也很深,并以突出的形象渲染出来。
第三。则是一种出色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凸显。这一点,在《中国人需要怎样拯救?》一文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作家的这篇文章,是针对余秋雨先生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所谓“地震拯救了中国”的论调有感而发的。或许是因为马吉福对于余秋雨的论调有着太多真切感触的缘故,反正我觉得这是马先生文章中最为流畅自如,给我留下印象最难以磨灭的一篇。即使仅仅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也真可谓是酣畅淋漓、妙语连珠的。让我想起读鲁迅、胡适那一代作家文章的感觉。当然,有些作品少了一些抒情性和趣味性。
冯剑华刚才王教授对马吉福的写作从三个方面给予了肯定:一个就是突出的思想能力;一个是形象渲染能力;再一个就是语言的鲜活出色。对于马吉福的这几部书王教授总结得非常精炼,也是非常准确的。其中王教授举了几篇文章的例子,用酣畅淋漓的语言来形容,首先要肯定。我觉得马吉福的作品关注现实生活,记录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对于人生的一些思索,这也是对我们有启发作用的。当然也谈到一些弱点,谈到弱点就是能写得具体一点,嬉笑怒骂呀,更随意一些的东西,可能也是给马吉福以后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咱们请李主席发言。李增林大家都是知道的,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但是李主席首先他是一个学者,也是教授,是宁夏文学学会的会长,也是宁夏作协的理事。所以,今天李主席能来我们也感到非常亲切。首先因为他是我们文联、作协的一员,虽然李主席后来官做大了,当了省级领导了,但是李主席这种学者的身份还是一直保持,大家首先肯定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学者身份,我相信接下来李主席会有一个很精彩的发言。
李增林(宁夏区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宁夏文学学会会长、宁夏作协顾问、教授):我首先要对胡平先生、王春林教授对马吉福作品的点评表示感谢,而且也表示赞同。这里我想谈三点:第一。表示祝贺。首先我是祝贺马吉福同学,因为他当年在宁夏大学中文系就读,我当时在宁大中文系任职、任教,所以我们结下了很深厚的师生之谊,今天他百万字的人生随笔出版问世,我当然应该来表示祝贺。祝贺他的辛勤劳动已经问世。其次,要对固原和宁夏的文化界表示祝贺,那就是说我们小市、小省都能办大文化,现在进一步取得了实绩,所以值得祝贺、庆贺。再次,要祝贺我区和全国的读者,现在又增加了一部百万字的巨制,便于我们有选择的、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第二。我谈谈感受。拿到马吉福的作品,翻了一下,正如胡平先生一开始说的:“吃了一惊!”因为什么吃了一惊呢?他这个是成体系的一部巨制。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给出了答案。我从上册翻到下册,其中一篇《假如遭遇了坎坷》,使我突然想起在我们的年轻时代,俄罗斯的文学之父、伟大的诗人普希金的诗。我们当年的年轻人,好多人都在背诵他这首诗,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这是前半段。后半段说“我的心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这是普希金的诗,也是谈的生活,而马吉福,他谈这个问题,也是人生问题的假如,这一篇他谈了十个“假如”:“假如你遭遇了坎坷,你必须爬起来继续前进;假如你陷入了囹圄,你必须给予思想自由的空间;假如你误入歧途,你必须及时自觉并发现正道;假如你遭遇了羁绊,你必须善于解开绳索;假如历史误会了你,你不能耽于痛心而必须向前;假如政治欺骗了你,你不能耽于疾首,而必须求真;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你不能耽于怨天,而必须自励;假如社会遏制了你,你不能耽于忧人,而必须奋斗;假如客观耽误了你,你不能期望它自动改变,而必须主观努力;假如我耽误了你,你恨我也没用,而必须自己选择正确。因为说到底,人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人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客观不以主观意志而转移,但主观却是相对独立于客观的存在。”我说马吉福啊马吉福,你这是在诠释伟大的诗人普希金的诗吗?不。这样说是不够的,不仅是诠释,更重要的是他发展了这首的思想,给予补充,做出了重要的、可贵的答案。那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应该怎么办?我光等着,反正早晚我会快乐的,我今后就是一个亲切的怀恋?我们当年已经把普希金的诗都抄到我们的本儿上,而且还都在脑海,我到七十几岁还能把它背出来,说明它的影响。但是今天马吉福,他就把这个答案作了发展。
如果仅仅是说对这首诗的话,可以这样说,但是我这个地方还要用一个“不”!“不”是什么意思呢?不仅仅是对普希金这首诗的诠释发展和补充,更重要的是他给那些确实被生活欺骗过的人或者自认为是被生活欺骗了的人,把这些人从痛苦中解放出来而走向幸福的途程,指出了这条路。那就是说你真受了欺骗又怎么着?你就说我耽误了你,你埋怨我也没有用,你只有自个儿赶快再努力改正。所以,我念那句的时候就特别强调了这点,人还是要发挥自个儿的主观能动性的,这就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前面胡平先生和春林先生也都说到了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思想,拿来营养我们今天的老者、中者、青者。我为什么说这呢?比方拿我来说,我觉得他写的就很好,说你如果陷入囹圄,按说是监狱,当然我还没去坐牢,不过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牛鬼蛇神都圈起来了,没有人身自由,但是你在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这个地方就要保持思想的自由,这样来解脱自己,才是很对的。当时,宁夏大学的牛鬼蛇神中有一位叫做魏英邦,是法国当年的双博士获得者,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和我一块儿是牛鬼蛇神在那儿劳动,但是他自个儿干活是干活,你让我检讨是检讨,但他在那儿翻译《尼泊尔史》。最后牛鬼蛇神也做完了,那本书也出来
了,他就在这个中间,自个儿就从痛苦走向幸福,解除痛苦。所以我觉得马吉福这个地方写得很好。
80、90年代在教育界提出必须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素质。这个素质我们分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就是我强调的心理素质。心理有一个什么问题?我主要指出就是承受能力。你现在要让他们艰苦朴素,今后到生活中间,他就经受考验锻炼。所以我就提出应该有承受成功与失败、顺境和逆境的能力。但我当时只说学生的承受能力,没有说怎么样进一步解除他遭遇坎坷后的苦恼而走向幸福和快乐。而马吉福的作品解决了这个问题!遇到坎坷,生活欺骗了你怎么办?他认为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行为能力。所以,马吉福的作品是老少皆宜的。老年,你比方说我看了以后会有启发,得到鼓励和安慰。但是对年轻人也是有启发,他也会经常觉得这种生活欺骗了我,特别是这会儿爱情又欺骗了我,这个时候保持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只做到普希金说的那样是不够的。当然我说这番话是肯定马吉福,并不否定伟大的普希金的成就。普希金和马吉福的情况不一样,普希金到现在死了172年了,他是1837年去世的,38岁,决斗吧?完了。但是这个诗还是在38岁以前写的。可是马吉福现在已经到知天命之年。再者,普希金他在俄国沙皇时代,那种社会环境下写的,那也非常难得,一直鼓励着我们20世纪的青年人。所以这无损于他的伟大,因为他是个诗人,他还不是哲学家。马吉福正向哲学家这儿发展,角度还是不一样。我本人前面介绍说我是全国少数民族比较文学学会的副会长,所以我喜欢比较,这是我谈的感受。
我还看到很多振聋发聩的语言、言辞,有的言辞好像听过,但是觉得不怎么样,现在在他这里一用可是不一样!
再一点他提出什么是幸福?大家经常也说什么是幸福,他得出的结论很好:“幸福就是创造,幸福就是工作,幸福就是劳动,幸福就是奋斗。”他不是以他的行政职务说,而是从他的人生感悟说,我觉得他说很对。我也有体会,你比方说“文化大革命”剥夺了我上课的权利,那我是很痛苦的。所以我就觉得你让我上课,包括今天冯主席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这儿说几句,我都是很幸福的。因为我工作了,我劳动了,工作、劳动、奋斗这中间就体现了奋斗和奉献,所以才感到幸福。深刻呀!所以,我得出了结论,马吉福写书的时候,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今天的作家们在社会责任感这一点上应该向马吉福同志这样重视,他时刻重视着社会责任感,所以能写出这样的东西,这是感受。
第三。我再谈谈他的写作。写作谈三条,一是他用的语言,他虽然是个行政人员,又是个官员,但是他写书的时候没有大话、套话、空话、虚话,没有。没有说教,没有像领导做报告,而是友善的态度、平等的关系和读者进行“心语”。就是把他心里面想的话说出来,说心里话,写得平易近人,比较亲切,因此读者愿意接受。而且他说的问题面比较宽,人生的方方面面他都涉及到,所以读者往往想去中间寻找一些问题的答案,这样也吸引读者。二是文体还是哲理思辨的文章。写作是以抽象思维为主辅之于形象思维。因为是思辩性的文章,思辩性很强,他要吸引人,所以中间赋辅之于形象思维,有一定的文学性。当然气氛的烘托、感染等等这些里面都有。所以,他运用了文学的笔法,同时副之于古今中外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材料,来丰富他的作品,加强他的作品,深化他的作品,因此我说他的作品知识性很强,可读性很强,人们喜欢读这样的书。三是篇幅短小精炼,这样便于读者自由选择。你想想哪里有哪么多的时间呢?有的睡觉前,赶快把吉福这个书拿来看一段。随便翻一段,它很方便。因为他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体,所以这样有利于大家阅读,方便读者。我看了有千字文,1500字的文章,占了绝大多数,四五千字的文章有十分之一。所以我觉得这个度掌握得还是不错的。但是全书不是散乱的一盘珠子,如果我们打开书,一看它的目录,再把全文通读的话,就会看到纲目清晰,在人生哲理问题上各个方面,它的纲目都是很清晰的。以纲目为主线,把各篇短文串联起来,构成一座有层次的、斑斓夺目的人生哲理的多宝塔。
从写作上悟这么三点,它是个完整体,是个多宝塔,是一座塔,是艺术建筑,也是哲理思辩的论著。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我前面说他辅之于形象思维,他不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有时候还不够那么生动,就显得太庄重了,就是趣味性还可以增加。另外还可以增加些形象思维的东西,给读者一些美感享受,不光是哲理方面的启发,这是我说的一点。再一点,由于他的短文是各自独立的,而且后来以总体看是串联成篇的,因此,有些个提法,有些个语言,有时候重复,这个很难免,但都不伤大雅。
总的说,他的书就是层次分明、斑斓夺目、人生哲理的多宝塔。
冯剑华刚才李主席首先以老师的身份,对曾经的学生给予祝贺,然后谈到自己读了马吉福的书以后的感受。李主席的发言是激情澎湃,我没想到他居然还能把普希金的诗还能这样背下来,七十多岁的高龄很让人佩服。然后谈到几个假如排比句,我刚才说的就是有这种诗的语言的感觉,李主席用“振聋发聩”这个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写作也谈到了三点:一个就是没有大话,套话,空话,和读者是一种友善的,平等的态度和读者交流;第二点就是充满了思辩色彩,以抽象的思想为主、辅之以形象的写作,而且贯穿了很多古今中外的材料来深化作品的知识性、可读性;第三点就是篇幅短小精悍,千字文。但是条理非常清晰,充满了人生哲学的思辩。总而言之,李主席作为过去的老师对过去的学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给予了殷切的期望。我想李主席刚才精彩的发言,使我们从里面看到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尤其刚才李主席谈到第二点感受的时候,对人生遇到挫折的时应该怎么办?李主席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给予了回答。
下面由郎伟教授发言。郎伟,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郎伟教授在座的都不陌生,是我区青年评论家,也是宁夏青年作家成长过程中对青年作家的成长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写了很多有关宁夏青年作家的评论文章,可以说在宁夏青年作家队伍成长过程中,郎伟教授是功不可没的,现在我们请郎伟教授发言。
郎伟(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首先向马吉福先生祝贺!四卷本这样长的篇幅能够出版,应该说是“西海固文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事件。
我想马吉福的散文创作,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这是一个勤奋写作者的创作。他担任行政工作应该说是事务很繁杂,经常处于一种出差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之下,能够写出这么多作品,一般人未必能做得到。以他现在这样的身份,以他这样的年龄,如果心灵没有倾诉的需要和愿望,写作对他来说可有可无。但是这位作家在一种非常紧张的工作之下,认真地、勤奋地写作这么多文字,应该说值得敬佩,值得我们每个人包括我们这些从事写作的人
学习。因为这确实是一位能把思想转化为一种非常到位的文字表达出来的作家。这个不是每一个写作者都能做到的,我们更多的写作者可能是一种漂游的状态,高兴了写上几句,不高兴了随便。
第二。他是一个乐观的写作者,明朗的写作者。散文的文体是一个所有的人都可以进入的一个的写作世界。大到领导干部,小到贩夫走卒,都可以进入这个写作领域。但是,这个写作领域的写作者应该说有各自的心态,各自的创作心理,各自的思想和艺术表现,面貌都非常不一样。90年代以来,散文写作应该说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但是也发现有一些写作者,在散文写作当中,总是爱写个人的一些小情趣,个人的一些小悲欢,甚至稍微遇到一点生活的磨难和生活的一些不公,指天骂地,愤世嫉俗,把写作变成个人的灰色和阴暗心理的一种宣泄之处。我看马吉福的散文,觉得他这个散文非常明朗,对生活、对人生,对这个世界,充满着一种明朗和思辩的情绪。这种情绪,有的人会说与马吉福的个人经历有关。当我看他有一篇叫做《我的读书经历》,写他好像十四岁才开始进入学堂,我们一般的人六七岁就已经进入学习状态了,他是因生活非常的困难,再加上处于“文革”年代,农民的生活又极端的困苦。在这种情况下,他有一颗向学之心,始终不变。用了非常多的人生辛苦,求得了父亲的同意,最终进入学习状态。他的一路走来,可以想象他的生活磨难很多。但是在他的创作当中,好像很少有这种抱怨人生——怎么别人的生活都如此的平顺,我的生活为什么如此坎坷?指天骂地,愤世嫉俗?我就想,一个人对于人生的看法,对于世界的看法,和经历有关,但有时可以超越本身的经历。有的人生活得很困难,很困苦,遭遇了很多的人生磨难,但是对人生始终报有一种感恩之心,报有一种乐观明朗的情绪。在当下的文学创作当中,这方面是不是马吉福作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当中,不一定都是一种顺当的一种状态,也不是你人生当中处处都是鲜花和掌声。马吉福生活经历非常坎坷,但始终对生活怀有一种感谢的心情。感谢生活,在他的作品中,非常清晰地体现了出来。我想我们的作家是不是应该从他的作品得到一些启发。我的第二个观点就是他是一个乐观的写作者,也是一个明朗的写作者,这对于任何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都是应该的,尤其是对于一个优秀的作家、大作家,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始终怀有一种阴暗的心理或者灰色的情绪,去看待人生,看取人生,并且把这种灰暗的,灰色的人生,阴暗的情绪体现在作品当中,你的作品,可能不会流传长久。因为人生总希望有一些明亮的灯火。
第三,马吉福的写作是从生活深处来发现人生和社会。并且升华自己思索的一种创作。不是玄而又玄的谈玄,而是与我的第二个感受有关系,他确实从他的50年的坎坷的甚至有很多磨难的人生当中,去发现一些问题,去求得一些思索,求得人生的答案。他的写作首先面对自己生活,经历这么多生活的困惑,试图通过文学进入的方式来解答生活的难题。其实我想他的创作,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从生活的深处发现一种问题,升华思索,从深处来说,一个作家尤其是散文创作,和作家的人生阅历有很大关系。孙犁说散文的创作,是老年的文体,我把它稍微变化了一下,散文的创作在中年以后,好多散文作家都是中年以后的创作。马吉福人生阅历非常丰富,所以他人到中年之后,他对生活有很多发现和思索,把这些思索升华为对全人类的共同性的问题的思索,形而上的思索,这可能有了非常好的一些文学写作的立足之地。否则,年轻人也可以谈痛苦、幸福,可能会流于表层。所以说,我觉得他的散文写作来自于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层思索,是从生活深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写作者。
第四。马吉福的写作,如果从文学的价值层面来说。他可能是一种试图穿透人的精神问题的写作。他谈了很多大话题,这些大话题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哲学家和文学家都在谈痛苦、幸福、生死、成败、得失种种的大话题,这种写作超越自己世俗生活这种层面,而进入人的一些共同问题的写作。我认为他是一种试图穿透人的精神问题的写作。因为人的物质存在形态已经有几万年、几十万年这样一个历程。作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一些生理本能的满足,还有很多精神性的问题。精神性的问题,应该说是文学最高的指向。如何把人的精神性的问题,把它发现,把它穿透?马吉福的散文写作,试图来破解这些人生的难题。这些难题是古老而常青的人生话题。我认为他的创作中,有这样的指向,并且力图把它做到完美,给出一些完美的、起码属于自己的一些答案,这是所谓精神性写作。这种精神性写作应该说是文学创作当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刚才胡平主任已经说得很透彻了,我把他归为马吉福写作的特点之一。
最后一个问题,想说一下散文创作当中的一些弱点。第一个问题,思想的凝练问题。写了很多大话题,古老常青的话题,是不是这些话题都很好地运用一种有非常冲击力的方式,一种具有震撼性的方式,把它表述出来了?第二个问题,语言的锤炼方面,你是不是用一种最优秀的汉语写作,这个汉语的美是不是发挥到一种极致?这是对所有当代写作者的一种考验。汉语写作我认为第一它是一种节奏感很强的一种语言表述;第二它是一种相对来说语言的锤炼,不一定写得很多,也不一定写得那么铺张,凝聚你的思想,也锤炼你的语言,怎么把一种最美的汉语的本质体现出来,我认为这是一个写作者尤其是散文写作者需要下功夫的问题。马吉福如果在思想的凝聚和语言的锤炼方面再下一些功夫,我想他的文学创作会更上一层楼。
冯剑华
刚才朗教授从几个方面谈了马吉福先生的作品,一个是勤奋的写作者,确实刚才大家都谈到这一点,尤其作为一种有行政职务的人的写作,完全是业余的爱好,所以没有勤奋的精神,没有对于写作的热情,也是坚持不下来的,这一点也是大家一致肯定的。另外一点就是马先生几本书的写作都是从生活出发,以文学的形式介入,对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求索。刚才郎教授谈到,中年以后散文创作可能更加具有思想的穿透力,更加具有思想的深度。再一个就是升华,他的散文创作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但是从这些题材中又给予了思想的升华。郎教授说到文学的最高指向就是破解人生的话题,就是破解人生的指向及人生精神层面的一些问题,这些马先生的几本书里面都有一些非常鲜明的表现。当然也谈到弱点,弱点主要就是两点,一个是思想的凝练,一个就是语言的锤炼问题,我想对马先生今后的写作都是有帮助的。
下面请钟正平发言。钟正平,宁夏师范学院副院长,也是青年评论家。钟正平先生我们大家也都是很熟悉的,也是宁夏非常著名的青年评论家。在宁夏文学,尤其是西海固文学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间,钟院长的评论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钟正平教授写过一些很好的评论文章,对宁夏的一些作家,尤其在西海固作家群形成的过程中,钟教授也是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方面是给予评论,另一方面是
组织工作。
钟正平(宁夏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评论家):在断断续续地阅读着吉福先生这三部著作中的一些篇章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如何定位马吉福先生的写作?这种写作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表面上看,这仿佛是一种类似于上个世纪90年代缘于女性作家的“个人化写作”,但与“个人化写作”者所倡导的反抗“集体回忆,回到个人生活”的作者们完全不同的是,马吉福的作品第一不是小说体裁,第二是他把个人与群体、个体的人与公共的人、私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个人思考与群体经验融合起来而不是分裂开来,他的文章中珍存着普遍的公众价值观和时代道德观,因而他的作品在进入公共领域被社会接受和认知时并无多大障碍。但是,这个界定仅仅只说明了马吉福写作的表象,并没有抓住本质。我们知道,马吉福并不是主流作家,甚至更准确地说在这以前他还未被文学圈内所认知。近十年来,尽管他的一些长长短短的篇章不时见诸于报刊,他本人也担任过固原市文联主席,但事实上他一直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关注。若不是这四本书和这次研讨会,他仍然没有进入文学视野。多年来,尽管他写了这么多,却一直处在文学的边缘,因此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典型的边缘化写作。这种写作有一定的潜在性、隐蔽性和非功利性,是一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式的写作。
马吉福先生长期从事意识形态工作,他的公众形象是一个政府官员,但我们从他的大量文字中,看不到官员身份和官员背景的太大影响,看不到官样文气和官样心态,我们看到的更像一个智者、学者、思考者和哲学家的马吉福,他的《人生》、《人生的价值》、《思想》、《文化》、《人化与文化》、《人与自然》、《幸福与自由》、《追求与痛苦》等等诸多篇章无不显示着作者阅读和思考的个性化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吉福其实是一个沉静的写作者,他一边从政为生,一边写字为文。因为不追名逐利,于是写作成为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成为愉悦和提升生命的方式,这大约就是马吉福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这种写作给我们一种启示:在一个日益精神荒漠化的时代。在一个享乐至上的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马吉福却一头潜入生命的湖底。对我们司空见惯的诸多人生问题进行着形而上的苦苦思考。打捞着被世人弃之不顾的一些人生要义。从而发现虽然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奈。但生活总还是积极向上美丽迷人的:虽然生命短暂意义有限。但对幸福和崇高的不懈追求。将最终使人的生命变得高贵而无与伦比。
冯剑华钟院长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点评,一是如何定位马吉福的写作,一个定位是大胆的写作,不是纯粹文学意义上的写作,而是集人生阅历,还有人生思考为一体的一种文体。马吉福就像刚才钟教授说的,确实是一个人在默默的写作。平常大家作为作协的、文联的文学工作者,我们以往对马吉福的写作确实是不太知道,但是突然就拿出这样几本书来,确实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钟院长两句话概括了,我觉得对马吉福的写作状态概括的很好,一个就是“做官为生、写字为文”、“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第二点就是马吉福写作的意义、价值意义何在?就是在精神荒漠化的时代,用他的书作为愉悦生命、提升生命的一种方式,我觉得钟教授因为和马吉福同在固原,对马吉福可能了解得更多一些,所以我觉得刚才钟院长谈的这两点也是非常到位的。下面咱们请王岩森先生发言。
王岩森(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因为拿到吉福先生作品比较晚,还没来得及深读,说起来难免有些乱,可是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观点,就是“随笔写作的可能”。吉福先生把他所有的写作,归结为人生随笔,我就想结合我对随笔文体的一些特点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谈到随笔,有两个人的意见,我觉得特别值得注意。一个是施蛰存先生的说法,他说随笔这种文体,论篇幅都是小品,也就是说篇幅短小;论内容是涉笔成趣。在施蛰存先生看来,作为随笔,它不是刻意为之的结果,不是苦心经营的结果,它是最能反映一个写作者的才情、才思的一种文体。还有一个就是张中行先生,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随笔大家,他在讲到随笔中提出三点:从内容上来讲,随笔应该是有情有趣;从结构上来讲,随笔应该是笔随思路走;从语言上来讲,随笔应该是轻灵,这是它的特点。结合两位先生关于随笔文体的一些思考,我认为随笔文体应该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的特质:一个就是率性而作,一个是涉笔成趣,这应该是它非常突出的特点。从这两点出发,作为随笔来讲,它应该赋予一种知识之美,智慧之美,思想之美,情趣之美,这是我对随笔文体的一些特点的基本的理解和认识。
接下来回到吉福先生的随笔和写作。我们看到他的作品内容围绕着人生这样一个基本的命题,涉及到了非常非常多的一些具体的话题,谈幸福、谈痛苦、谈进退、谈成败、职业、家乡、文化、追求、自由等等。我觉着,是不是可以把他所有的话题归纳到三个命题上去:一个就是对自我的认识和思考。再一个是对人、社会的认识和思考。还有一个就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我觉得可以用这样几个基本的主题去统摄吉福先生随笔写作。在这几对关系当中,也就是对自我、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和评价背后隐含的是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在这样一些基本的问题上,吉福先生都给出了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的一些思考、思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我的眼中,吉福先生应该是“私想者”的这么一个定位。我想这样来定位吉福先生,也就是说这个私想者意味着他的思索、他的思考是高度个人化的。这恰恰是我们一贯主张随笔写作,你的观点,你的思考必须是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所以,我更乐意把吉福先生称为一个私想者的,一个关于人生问题的思索和思考者。
我的结论式的说法是这样的:第一。吉福先生的随笔,应该说是涉笔成理,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涉笔成趣。那么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随笔而言,应该说这是他的一个拓展,他的一个丰富。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从另外一面来讲,我个人理解这可能也是吉福先生随笔写作的不足,就是他这种理性的东西,思辩的东西多了一些,而那种赋予情感性的、趣味性的东西相对地少了一些。这可能跟随笔这种文体应该具备的这样的特质特征之间的可能就有一定的距离。
第二个结论,我觉得就是笔到意到,或者说意到笔到。从积极一面来看,吉福先生的随笔写作,视野也是非常开阔的。我非常感兴趣就是吉福先生谈到幸福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把罗素关于幸福的一些思考作为他的一个基本的精神的或者思想的资源,这点在很多随笔散文作者那里并没有如此去做,所以我就感到从视野来讲是非常的开阔的。而且,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很少受那种约束和拘束,这是我讲的意到笔到。但另外一个方面,是不是由此产生一个负面的东西,是不有些散漫,有些篇章可能进一步讲,会讲得更深一点,是不是有点略显杂乱。
再一个就是我觉得吉福先生随笔的写作。他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发挥了随笔这种文体的自由
度和包容性。我觉得就这一点来讲,他的成功也在这一点上,如果有问题呢,也在这一点上,我就简单谈几句不成熟的想法。
冯剑华王院长对马吉福的几本书,从随笔这个角度上进行文学定位,王院长这个发言的标题就叫做《随笔写作的可能》,先谈了一些对于随笔的定义,随笔就是率性而作,涉笔成趣。王院长也谈到了施蛰存一些大家对于随笔的一些很精到的定位,对于马先生的写作王院长讲了三点:就是对自我的思索,对社会的思索和对世界的思索,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在这几本书里面有了充分的体现。给了一个定位就是“私想者”,王院长这个定位也是很有意思,私想者用的不是思想的“思”,而是私人的“私”,就是思考的高度个人化。最后给予的结论就是两点,对于马先生的作品一个是涉笔成理、拓展丰富,理性的色彩、思辩的色彩比较浓。很多事情都是双刃剑,都有它的两面性,理性强,思辩性强,还有它的另外一面就是情感和趣味性差。第二点就是笔到意到,思想开阔,不受约束。但是同时也是另外的一面,就是略显散漫杂乱。王院长刚才谈的非常凝练,也是对随笔文体给了一个很概括的一个说法,对马先生的写作也是一个很概括的说法。王院长也是宁夏著名的评论家,在以往对宁夏作家也是给了很多的关注,也写了一些很好的评论文章,包括在《朔方》和其他刊物上都有很好的文章发表,对宁夏的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下面欢迎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博士李生滨先生发言。
李生滨(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我读了马吉福先生三部四本书之后,就写了一个标题《<真诚的面对、朴实的写作>——读马吉福散文有感》。真诚的面对。实质上就是说马吉福先生有三个真诚的面对:一个是面对生活,一个是面对人生,这有一个真诚面对他自己心灵的事情。如果一个人不能真诚地面对心灵,他是无法写作的。而刚才几位评论家、教授都说了一些问题,就是说反映了他对生活以一种明朗的、积极地、健康的、很严正的一种态度来面对,就是对文字写作的一种真诚的面对。钟正平先生提到过包括冯剑华主席也提到就是九十年代在写作中出现了不良的现象,突然间出现马吉福这样一种很严正文字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就是西海固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对文字有一种很认真的态度,那么朴实的写作我们也不能说,过高地拔高马吉福先生的写作的水平或者是高度,但是他的写作确实是朴实的,朴实得正如刚才李增林先生有点激动地说:老者、青者和孩子都可以看一看。这种朴实是真的不容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说:“散文是中国传承文化和蕴涵人文思想最主要的文体形态。”我们想一想中国几千年文化,《史记》和诸子散文为代表,加上元、明、清以来的笔记,小品散文。散文是中国传承文化和蕴涵人文思想最主要的文体形态,也是最具有中国文化特征和文人传统的表意抒情方式。所以我就想,大家都反复提到了马吉福先生能安静下来写出这样多的文字,其实让我们应该说是尊敬这样一个有着局长身份的人。如果从纯散文的角度来说,因为我阅读不过来,找了几位年轻的学生来读,他们说,老师我们怎么评价马先生的散文,如果真的从纯散文的角度来说,他的文学性确实不强,但是另外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什么呢?从传统的文人自我修养来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文人其实就是说在读书当中,他自然地会去写。他这种写不是为了我们现代的抒情,纯文学的这种写,他就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半本《论语》治天下,实际上就把读书体验、体会,变成了自我的东西,再去面对这个社会和世界。真正优秀的作家必定是吸纳时代精神的、具有创造性的、是最有民族品格并能发扬光大的人。
散文怎么来认识?我们说这样一种文体有助于去了解马吉福先生。诗是一种语言的音乐性表达,必须有他语言节奏上的自足与完美,另外更加注重言外之意,象外之旨;散文是随意的写作的人和事情,从中寻找优美,寻找冲淡之旨,寻找平常中的思想感悟;小说是艺术深加工,是一种在虚构中应证人性指向的各个方面。诗是审美的旗帜,是语言发现心灵的神性感悟;散文是务实的日常生活的多样品味和诉说。散文的篇幅可以增加,选题可以宏大,但它必须有作者的自我,从细微处见深旨,以真情感人,以个性成文。马吉福的散文创作,首先其情感是真诚的,文字是朴实的,来自自己的生活和眼睛,来自自己的读书和思考。
批评马吉福的散文,我们必须了解现代散文的传统,了解他的创作形成的现实背景。在这个意义上,回顾整个80年代以来,整个散文发展的多方面情况,刚才冯主席、钟正平教授已经反复提到这些了,我就不多说了。新时期以来包括马吉福在内的散文创作并没有引起评论和研究的重视,原因就在于它的生活化,他深植于艺术性的这种纯朴性,我们一般人不像小说那么容易把握,所以这种批评是比较难的。新时期散文的丰收和流变也是新时期拨乱反正、思想解放后,三十年间知识分子灵魂觉醒以及作为一个“社会良知”群体的深度反思、逐层递进和深入的过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良好社会环境使已经板结了那么多年的中国人的心灵土地上有了文学和希望,曾经饱受极左政治摧残的当代文学也有了人性自由和个性张扬的舒展和繁荣,这也是马吉福从最初开始写作和读书的文学大环境,加上西海固文人写作成风的日久鼓励,形成了他坚守自己纯朴写作的文化背景和现实环境。纵观当代文学有许多不好的地方,但是马吉福作为一个西海固普通的写作者具有了他朴实的意义,进一步说,西海固文学和作家,以他们相对传统和真挚的创作呵护着文学的纯朴和美好。上次《朔方》请来的吴义勤教授还专门谈到这一点,他说:“宁夏作家修正了我们对新生代作家群的认识,对生活的诗意发掘,对于自然、土地、人性一种宗教般的确信、认同、有一种敬畏感!”,这是宁夏文学最可贵的东西。
散文是面对生活的记录,也是心灵的一种表达,最能体现作者的学识、为人和性情,特别是面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真诚流露。大家都说文学是人学,文学要始终关怀人的处境和人的精神状态,散文也不例外。散文也要有生活情趣,但必须有思想感情上的深度,散文不是庸常生活的复制,但能从生活的琐碎平庸里洞幽烛微,可能是散文最能精深的地方。马吉福一下子推出四本散文集,其内容是比较丰富的,视野也是比较开阔的。散文是最具有个人性情的文学创作,自我始终是散文抒情的缘由和根本。所以散文之美是文学抒情和个性自由的极致。不像诗歌狂热,不像小说浓烈,不像戏剧尖锐,散文是一种最宽容闲逸的文学创作,有一种平凡、质朴而又真挚的美。散文的真实和自然,一方面是情感的真实和自然、另一方面是语言的真实和自然。不仅仅是诗人与文学家的性情流泻涵养散文之美,只要是崇高善良的心灵,有真情实感的表述和自然抒写,都会成为优美崇高的至情至性的散文作品。但不论怎样,真正的传世杰作是作者意兴所至、情感真挚的自然表述,也是个性自我的自然呈现。从这
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说马吉福先生,他首先是对自己的真诚面对,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是对得起自己的,对得起他自己生活的那片土地的。能把自己经历的见闻,通过文字记录下来,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特别是在中国人情比较重的生活环境中,常人是难以留下如此纯朴而细致的个性文字。马吉福在他热爱文学写作的生活里做到了。这需要一种超越平常的、庸俗的、日常生活的热闹,而进入一种自我平静。马吉福先生的散文。语言是纯朴的。情感是真实的,抒情比较严正。
我们的写作首先面对的是自己的心灵,也面对生活,还有工作。马吉福的散文引起了我许多的感想。特别是对西海固和西海固那片土地上坚守自我和写作的人们的一种尊敬之情。这是一种心灵高贵的面对生活的态度。文字首先是给自己的,其次对这个社会有意义。从西海固文化生活的方面来说,这些文字在《固原日报》等地方报刊的发表中,天长日久,有着积极的意义。一点一点积累,在平凡中多多少少体现了文化的精神、人文的情怀。其简朴清晰的散文语言,开阔丰富的读书和知识,充实了散文的内容。写地方风情古迹的,也是地区文化的重视和发掘。从这个意义上,在刚刚听的过程当中,又想马吉福先生创作的三个意义:第一个是对自己是一个交代,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和内心,使他的内心生活完满起来。第二个方面在于。对初具文化的读者,有开阔知识、懂得人生常理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意义。第三,马吉福先生散文创作对一个合格的公务员、一个社会工作者、能够平和他的心态,呵护一份良知、同情心和上进心。正如刚才我们所说的大家都可以以平和心态读一读的。所以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讲,实际上我本来想分析他的三篇作品,应证我的话题。一篇是他写萧关的,历史的,他梳理萧关历史当中,把那片贫瘠的土地上,深厚的文化,追问了出来。一个对自己故土热爱都谈不上的话,何谈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渊源的深爱呢?这是我想分析的一个原因。第二个我想分析的是刚才也有一位评论家提到的,就是他审美观的一篇,他查阅了简单的、朴实的材料之后,把美国的历史,它的发展,它的特征,一二三四五六,罗列写出来,其实这种客观、细致记录介绍当中,我感觉一般人看了以后,比看一本大部头的书还有直接的收获。昨天晚上我仍然在单永珍的要求下再次去读这篇作品的时候,让我突然问心里感动的是他下乡调研的那几篇作品。他对西海固生存现状的真实面对,里面没有大话,没有假话,也没有过度的激愤之情,但他把自己放进去了,我们抛开文学性、艺术性深刻不说,完全可以说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这片土地上的人,有那么一点点的良知,有一点同情。我昨天晚上看到这几篇的时候,心里确实知道,一个面对生活、面对自己、面对心灵的写作者,他的心灵总是会涵养出他的良知、他的温情以及我们经常所说的那种人文的情怀。我的过高的褒扬没有,就是借着这样的发言,把我对宁夏的文学的认识,特别是对西海固文学、生存在西海固土地上朋友们的尊敬之情表达而已,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冯剑华刚才李生滨先生谈到对于散文的一些思索和认识,我觉得他刚才对散文的认识和定位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论文。从这个发言里面我看到了学院派的严谨、深刻和思维的开阔。李生滨教授是学历比较高,博士生,是宁大引进的。听了李生滨先生这个发言,首先对散文有了一种更深的认识。当然中国是一个散文大国,李先生从散文的传统讲下来,然后讲到马吉福的作品。我特别注意到他讲到对西海固的写作者,表达对西海固写作者的一种尊敬之情。西海固这些作家对文字有一种很真诚的态度,就是谈到马吉福的写作一个是感情很真挚,一个就是文字很朴实,把自己放进去,写出了自己的内心,而且对于人生常理、对于开阔知识视野,都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平和人们的心态,起到一种非常好的作用。刚才我特别注意到的一点,李生滨先生谈到对宁夏文学评论的一些看法,我觉得说的是非常好,找到了宁夏文学评论的一些症结所在。刚才你举到西安的例子,我觉得非常好,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李先生对于宁夏文学批评所指出的一些不足我们以后会在工作中加以改正学习。
青年评论家牛学智,咱们在座的也都是很熟悉的。牛学智是70年代的人,在我们评论家里面他应该是最年轻的。但是牛学智先生的评论文章质量很高,在全国的大刊物上都发过了一些很有影响的评论,对于宁夏的作家,尤其是宁夏的青年作家,牛学智一直以来给予了很高的关注,也写过一些非常好的评论文章。同时牛学智也是宁夏的《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入围者,宁夏一共有7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其他的都是小说散文,只有牛学智是以他的评论集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牛学智的评论向来也是质量比较高的。
牛学智(全文发笔谈栏)
魏兰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诸位专家学者们,已经从专业角度、学术角度对马吉福先生的作品进行了评论,我今天想说的主要是作为一个女教师,我想从教学角度对马先生的作品说一点自己看法。星期三在宁夏夏天的第一场雨下来的时候,那天晚上我拿到了马吉福先生的作品,本来第二天还有学生论文答辩,但是晚上我拿回去看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就读下去。论文答辩我们都知道前一天要做充分的准备,看着看着我就忍不住将其中的《什么是幸福》等几篇,推荐给我的女儿和老公,我们一家人都坐在这里读。突然间我女儿想起来说作业还没有写,赶紧写作业去。我女儿是高二,就写作业去了。就在这样的时候我跟老公探讨时说到一个问题:目前在我们文学已经失去了许多严肃性,认真性,而出现轻佻,乃至于浅浮的文坛之上,还能有马先生这样态度和这样认真作学问的人!另外我们在学生答辩的时候,比如说写到的很多论文,他们评论电影,电视剧《武林外传》,评论《十全九美》,在讨论的时候学生就一直认定,这是因为代沟而使得我们不喜欢这种作品,而他们喜欢的不得了。当看到这种现象,晚上同时读到马先生这个作品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在我们当代学生习惯于吃肯德基、吃那波里,甚至吃路边的酿皮和麻辣烫的时候,他们也喜欢这些武林外传等等这类电影的时候,我们突然间看到什么呢?读马先生的作品必须正襟危坐,而且吃的是一道正餐。我仅仅读了《幸福与痛苦的人生》这一本,因为我觉得马先生的作品应该是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味。在大家都讲完了这些之后,我只想讲一下我在读这本书之后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说叫做读后感。当读的过程之中我就有一个想法,是什么呢?首先我想要讲的这个感想,给它一个题目,我认为《思想着是美丽的》。因为马先生在作品中不断地提到人是有思想的,但是我认为有思想如果不用那就是一个空白。所以我说思想着是美丽的。而在读的过程之中我有这么五个感受,我简单地说一下。
第一个就是马先生的作品中都是一些司空见惯的容易被我们忽略和不假思索的人生问题。但是马先生一一给我们凸显出来,而且那些已经渗透和
与时俱进的观察和预见,不去研究、实践,而是漠然置之、麻木不仁,就会坐失良机,抱憾终生。与此同时,如果对事物对未来缺乏科学的研究,而是盲目地乱抓,其结果也是事与愿违,功亏一篑。作者也阐明了机遇的脆弱性和残酷性。有时候抓住机遇和失去机遇很可能会使抓机遇者的境遇产生天壤之别。作者很明确地告诫人们:机遇是一种追求和选择,它始终属于那些追求它选择它的人们。这实际上也是对于幸福理念的印证。
在《关于心灵》的篇目中,有一篇《文化的尴尬与风光》,其理念是发人深省的。也许自己也是一位文化人的缘故吧?读来感同身受,心潮澎湃。作者以恢谐轻松的笔调综述了关于文化规范、文化心理以及具体文化活动的实施和文化工作者的种种现象,阐述了文化的重要性、永恒性和大众性。“文化一旦辉煌起来,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二是创造价值。不论物质,还是精神,只要有人消费,那么,它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满足需求,对文化产品提供者来说就是一种生产,一种价值即财富生产。”创造文化的过程和获取文化成果是快乐的、风光的,比如说作品发表付梓并得到读者和社会承认,比如说演出获得掌声并被传承被奖励。然而,文化工作者获取的并非都是快乐与风光,遭遇尴尬的事比比皆是,从事文化创造者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与劳动付出相辅相成的收获,获取较大利益者毕竟是少数。作者进而提出了见解:我们终于发现文化在抽象的意义上才是被崇尚的。因为它不是任何人都具备或完全具备的。而在具体形态上,文化总是比不上财富或权力更具诱惑力。越是贫穷的地方和贫困的阶段越是如此。尽管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人类迈向自由的一步,但文化的自由度总是基于经济的发展程度(这也正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的诠释)。文化也就因此而尴尬!
如此厚重的一部作品,仅凭笔者有限的文字自然很难穷尽意境和精华,但我相信读者会从这有限的文字中领略到作者情怀、学识、创造力和作品精神内涵的。
作者是一个重要部门的负责人,也是一位学者、理论家,他能在百忙的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学习钻研,进行理性思考,并撰写成文,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实在难能可贵。这也是西海固干部、学者、作家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的另一种表现,我们为之赞赏!(作者系宁夏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
文学化的人生哲学
邵文强
马吉福先生的《从空间追寻时间》和《幸福与痛苦的人生》是这个六月我读的最多的书,我是怀着敬仰之心读完这两本书的,仿佛回到了对知识极度渴求的求学时代。洋洋洒洒数十万字,娓娓道来人生感悟,涉及幸福,痛苦,思想,生命,成败,知识等多个方面内容,真可谓手法纵横捭阖,思想深邃冷静,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质朴平实又不失诗的光华,畅达深邃渗透着哲学的智慧,在这个炎炎夏日读来,大有与良师益友结伴思考人生、探究得失、追寻成败的味道。
对于幸福,他在书中写道“没有绝对的幸福,但是幸福有绝对的要素。对于衣食无忧的人而言,幸福的绝对要素有三点,即健康、爱情和儿女。”我们每个人为了幸福都会穷一生之力,去拼搏、创造、收获。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着幸福,也都有过千万种幸福的体验。然而,永续的幸福状态在人世中是不存在的。健康、爱情、儿女是令人达到平衡状态的基本要素。世界的运行,心灵的动与乱,都会破坏这均衡,但为了幸福,亘古以来,人类一直以一种自由的精神攀登,永远不已。
对于读书,他用饥饿和读书这两个对现代孩子而言丝毫没有联系的词语作为他青春的主旋律,用深情而又沉痛的文字回忆起自己当年空着肚子想读书而又无书可读,直到后来于1978年考入宁夏大学中文系期间错买两套《古代汉语》等经历,至少对我们这些80年前后出生的人而言是一种震撼。阅读这些真正地、纯粹地文字,让我们超越,让我们思考。在夜里读书,心灵大可以与千万颗星斗联通,和灿烂如群星般地伟人交流,看冬天轻轻地走,听春天慢慢地来,大地上的一切都在淡如云烟的默契中轻轻应和,看这月华冰洁,听那烟雨飘渺,感受人世间的万物皆由滚滚红尘里慢慢舞动。
对于故乡,他说除去上大学的四年,他的前半生恰好可以一分为二,一半在故乡,一半在西海固。“故乡一经离去,是很难再回归的,因为,故乡是无家的故乡,故乡也是难以承受生命之重的故乡。”“从小在故乡的怀抱,为她的饥寒交迫所困扰,离开故乡后为她的贫穷落后而焦虑。”伟大的罗曼·罗兰说“使他们和乡土难分难解的,是一种说不出,除不掉的共同感,无论粗俗文雅,人人都感到几百年来,和土地同生活,共呼吸,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自己也成了一块泥土……”
马吉福先生这些哲理化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刻透彻地阐释了幸福,痛苦,思想,生命,成败,知识等等。喧嚣时代,人心浮躁,我们往往在匆匆赶路的同时,错过了路边的风景,迷失了最能让心灵得以休憩的花园。然而,总有一些人,总会在静夜时分,排除内心的纷扰,打开心灵的大门,在星空下和那些伟大如斯宾诺莎、叔本华、昆德拉、博尔赫斯等等人类灵魂的园丁们对话、探求、深思、认知、忏悔和传播,夜以继日,劳作不辍,让我们这些在路上的人们永远冷静和思考。(作者系青年作家)
(本刊根据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单永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