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评介

2009-08-26洪振强

江汉论坛 2009年6期
关键词:商会国民党分析

洪振强

朱英教授20余年来一直耕耘在商会史及与之相关的研究领域,成果卓著,新见迭出,2008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著《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即为其近年来有关商会、行会、同业公会和商团的专题研究成果的大集结。从该著不仅可了解朱英教授最近研究重点之所在。而且可一窥学界有关近代商人社团组织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向。

该著近40万言,共分三编,凡20章,每章单独成篇。商会编是全著重心,涉及近代商会领导群体、上海和天津、无锡商会的选举、五四运动中上海总商会“佳电”风波、民初苏州商会的发展演变,以及国民党对商会的整顿改组和商民运动等内容。行会篇研究了行会在近代面临的挑战和趋新变革、同业公会所具有的传统特色、天津工商同业研究所这一行会向现代同业组织转变的过渡性环节。并以民初江苏茧行存废纷争为例,分析了行会、同业公会、商会和政府相互纠葛的复杂现象;商团篇以档案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苏州商团的性质、发展演变和特点,重点分析了其所具有的准军事化特征和对南京国民政府整顿民众团体的应对及其最终消亡的历史命运。该著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注重学术对话。该著在有关商会和行会的研究中处处注意与学术界已有研究展开对话,在分析各种观点的同时,通过翔实论证,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因而能新论迭出。比如,作者把国民党整顿改组商会纳入国民党开展商民运动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考察。对以前诸多学术观点提出了异议,指出国民党整顿商会不是加强一党专制的举措,而是推行商民运动的一部分,是整顿所有民众团体的一部分,既不可低估贬损,也不能一味扬高商会的整顿改组,需要有实证做支撑。商民协会与商会虽有一些合作,但冲突是一直的、主要的,并最终发展到你死我活的有关商会存废的根本矛盾,在这一矛盾中,国民党最终决定取消商民协会,保留商会,不是因为其执政后不需动员中下层民众了。也不是因为以中小商人为主的商民协会成员整体素质低下,败坏了民众团体的声誉,消耗掉了国民党开展国家建设的有限资源,而是因为商民协会没有顺应国民党商民运动转轨的需要。

第二,注重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以推进和加深已有研究水平。该著通过学术对话提出新见之外,还通过研究学界少有涉足的领域,形成一家之青。比如。商会选举演变及其中的纠纷、国民党开展商民运动的来龙去脉、中国商会加入国际商会的具体活动、同业公会、工商同业研究所、行会在近代的新旧糁韬、苏州商团,等等。

第三,注重学术史检视。作者对近代商会、行会、同业公会的研究,以及研究中所常用的“社会与国家”分析框架都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这使得该著的研究不仅站在较高的学术起点上,也与第一个特点一起,充分尊重了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典范。

第四,该著虽是单章成篇,但也有一定的理论构思,并不给人以十分零散之憾。作者虽没有明确提出什么理论,但还是融合进了自己的理论思路,即作者说的分析框架,主要是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近代化思路和“社会与国家”的分析路径。作者并不只停留在理论分析,也没陷入传统与近代、利:会与国家二元对立的分析模式,而是以实证为基础,深入到社会与国家、传统到近代的二元磬翰的复杂历史场景,动态考察历史的发展演变。因而作者很注重历史事件的完整性。使得研究富有“立体感”,得出的结论不仅新颖,也富有说服力。

正因具有如上特点。该著对近代商人社团组织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引导意义。第一,加强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寻求理论的突破与创新。“社会与国家”理论分析框架还有其生命力。第二。要突破单一的政治史模式,向社会史模式转换,避免先入为主的定性式的宏大叙事,深入分析商会等社团所涉及的人和社会。第i,加强动态分析,实现点面结合,从制度文本向社会实践、从事件表象向历史深层转化,要细化历史。第四,从传统到近代。要注重历史演变的“长时段”和“完整性”,注重分析二者之间的过渡性和过渡性环节。第五,既要研究上海、天津、苏州等地的大商会,也要分析无锡商会等中小地方的商会,了解商人社团的地区差异性。第六,加强商会外围组织的研究,比如商团,全面了解商会的网络组织结构。第七,注重挖掘新史料,特别是档案资料。

责任编辑张卫东

猜你喜欢

商会国民党分析
快过关了
商会真的不是全部
商会真的不是全部
分析:是谁要过节
工商联所属商会改革首要解决几个重大难题
工商联所属商会改革首要解决几个重大难题
回头潮
国民党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国民党只有革新才能赢回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