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产生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因
2009-08-25韩春梅
[摘 要]人民内部矛盾是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的重大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关系的广泛调整,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特别是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比以往变得更加突出,更加错综复杂,如何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化解各种利益矛盾,促进社会政治稳定,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关键词]新时期 人民内部矛盾 原因
作者简介:韩春梅(1982-),山东菏泽人,苏州大学管理学院07级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
一、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落后
我国是在生产力比较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人口多、底子薄,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低,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平衡,自然经济与半自然经济仍然占相当比重,这些构成了当前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形成和发展的原生根源。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社会生产发展相对不足,社会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不充分,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必然会引起人们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而且,人的需要时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旧的需要满足了,新的需要就会产生;低层次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这样社会生产又显得相当落后了。因此,只要社会生产不能提供实现按需分配的物质基础,人们在分配领域就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和矛盾。
二、经济体制不完善
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这个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必然存在许多因素引发或加剧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市场经济体制初始运行的不完善、新旧体制摩擦、体制转换形成的规则真空和制度漏洞、新旧体制转换中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等。
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严重滞后
邓小平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1] 这可以说是对当前我国政治环境的一个集中描述,这样的政治环境也是造成当前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民主法制不够完善,容易产生和积累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法制不健全,难以有效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四、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和认识差异
经济市场化必然使多元利益主体产生复杂多样的思想观念。伴随着对外开放,西方社会的思想观念大量流入我国,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基于思想意识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多元价值观冲突已成为当前人民内部利益矛盾产生和转化的思想基础。毛泽东说:“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们主观认识之间的矛盾,这需要在实践中去解决,这个矛盾,也将表现为人同人之间的矛盾,即比较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的一些人同比较不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的一些人之间的矛盾,因此,也是人民内部的矛盾。”[2] 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思想根源,可以从思想发展即主体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来探讨,而矛盾产生的文化根源,则可以从文化结构的层面加以考察。转型时期我国的文化结构,已由改革开放之前的二元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传统文化)结构演变成三元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结构,三种文化的异质同构,必然引发相互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社会主义文化和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导致人民内部的思想文化型矛盾。由于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消极影响,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落后思潮沉渣泛起。加之西方一些敌对势力故意在思想文化上制造混乱,使矛盾更为突出,因为在纷至沓来的各种思潮面前,有些人感到眼花缭乱,是非莫辨,容易产生偏颇、盲从、赶时髦等不良倾向。具体表现为人民内部的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的矛盾,价值观中的“义”、“利”冲突,改革意识与思想僵化的矛盾。此外还存在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碰撞等等。
五、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部分官员的贪污腐败及干群关系紧张
其一,我们的民主政治制度、政治运行机制、监督机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各项政治制度之间的权力关系,特别是党的领导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直接民主制度不完善,上下沟通的渠道不畅。其二,有些人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思维方式还有许多落后陈旧的东西,少数干部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以及人治观念等还相当严重。制度、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以及政治思想观念的陈旧落后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导致诸多消极后果。首先,“权力过分集中”。“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式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接受监督和制约的观念非常淡薄,别人都要唯命是从,甚至形成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3]正是由于这一弊端,使得滥用权力的现象相当普遍,也导致不少位高权重的领导人的违法乱纪、贪污腐败、腐化堕落行为不能及早发现查处,引起群众不满。其次,由于“官本位”思想的存在,在一些单位和部门,还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有的干部把“官位”看作谋权生财之道,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对普通群众的困难和疾苦漠不关心。最后,导致被管理者参与管理的渠道不多不畅,参与意识普遍较弱,参与管理的程度十分有限。这一切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造成了干群关系的紧张,有的本来属于市场主体之间的矛盾也往往转化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甚至引发激烈冲突,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政治稳定,而官僚主义的存在以及上下沟通不畅又为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增加了难度,造成了矛盾激化的可能性。
六、社会心理失衡
心理失衡是导致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社会心理根源。社会转型也是必然伴随新旧思想文化和体制的交汇、碰撞。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社会利益多元化格局日益明显,社会个体的价值追求出现了多元化态势。因此社会上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与社会体多元的价值需要之间、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也成为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思想根源。尤其是利益结构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群体心理的失衡,引发矛盾冲突。一是“利益相对受损”心理。改革过程中由于社会成员在知识素质、地位和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人们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迅速分化。特别是在目前我国许多方面体制还不健全,漏洞很多的情况下,一些人通过投机倒把、权钱交易等各种不正当的途径迅速积聚大量财富甚至“暴富”时,必然也是对“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观的一种挑战,很容易打破人们的心理平衡,激化人民内部的矛盾。二是保守与创新的矛盾心理。几千年来我国社会长期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已普遍内化为人的思想观念。可以说在转型时期,古今中外各种思潮、文化观念,都并存于当代中国社会中。
注释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332页
[2]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96页
[3]《邓小平文选》 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1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