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性机制
2009-08-25张永芬
[摘 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解决问题,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以及如何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优化大众传媒,净化社会教育环境,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从而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其健全的个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 大众传媒
作者简介:张永芬(1958-),女,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讲师。
一、提高家长自身素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现代社会,父母不能一味的对子女采取高压政策,致使子女不堪重负,产生怨恨或反抗心理,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父母与子女间应当像朋友般互相尊重,互相关心,敞开心扉,加强心灵的沟通;少一些溺爱,多一点磨练。现代的青少年遭遇的痛苦和挫折都比较少,所以应当适当增加一些痛苦的体验,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让孩子们一味的受苦,而是让他们增强抗痛苦的能力。
二、学校教育应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一)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1.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心理测验。具有片面性,甚至是很危险的。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许多学校在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对测验结果缺乏科学的认识与正确的处理方法,将结果随意公开,或以此给学生分类、贴标签等等。这些都可能在有意无意间伤害学生和家长,结果完全违背了教育原则。因此学校在进行心理测验时,首先要明确测验目的,有的放矢地选择测验项目;其次要注重测验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测验结果的保密性;最后还要科学地分析、解释测验结果,提出有价值的教育建议。
2.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 。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此,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派出教师参观、学习,并要求教师尽快面向家长、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及时间、精力的局限,很多开展心理咨询的教师承担不了这一责任。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并产生较大的压力。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需要在开展心理咨询的实强中不断总结和提高。对中小学教师来讲,在短期为完成这门专业的学习、并很快投入工作是不现实的。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而学核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当体现“重全体、重预防、重教育”的思想,而不应仅面对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因此。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它不应成为全部内容。
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程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队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再次,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化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3个层次:
第一,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具体包括:加强青少年智能训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基本素质的训练;培养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教会青少年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青少年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等;对青少年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与训练,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品质的训练;帮助青少年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另外还应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调适等。
第二,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具体包括: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
第三,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三、优化大众传播媒介,净化社会教育环境
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据调查,当代青少年接触媒介的年龄提前、接触媒介的时间延长、接触媒介的场合更是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调查中,在“你受谁(大众传媒、同伴、家庭成员、教师、社会人物)的影响最大”一题中,只有27.5%的学生表示受教师的影响最大。而高达96.6%、77.6%的学生回答受大众传媒和同伴的影响最大,大众传媒已成为信息社会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布迪厄曾如此描绘“他们把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交给了电视,把电视当成了消息的唯一来源,电视成了影响这很大一部分人头脑的某种垄断机器”,与此同时,网络也日益成为当代青少年日常学习和精神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网络的出现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网络可以开阔青少年的视野,增加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新途径,改变了他们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很多青少年对网络痴迷,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过分迷恋上网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生理危害。这种情感上的满足使他们思网不归,沉迷其中。国务院已出台了关于《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网吧电脑休闲屋》的有关规定,一方面应追源溯流,彻底整顿治理出版发行业,禁止暴力、色情、低级庸俗的不健康产品对青少年的侵蚀;另一方面,应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其鉴赏力与自制力。通过网络实行个别化心理健康教育,即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中的影响力,也可发现潜在的严重心理障碍者,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教育对策。针对有一般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者的咨询与治疗,可建立心理理疗与保养内容。它主要针对有些同学因学习方法不当、人际交往不良、单相思,再加上心理调节能力差造成心情压抑,焦虑不安,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具体做法:①大力加强网络道德、网络规范教育,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和网络过分行为发生,培养育少年遵守网络规则的法制意识②家长、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减少或避免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③制定互联网规则,安装一套互联网安全产品。④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发言区,让学生自由交流健康体会。网络可设置在线恳谈区和自由发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