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次贷危机审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2009-08-25吴玉兰
[摘 要]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起了世界范围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尤其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本文以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必然性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实际情况,并由此引发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考。
[关键词]次贷危机 金融创新 风险管理
作者简介:吴玉兰,1987年12月生,女,贵州六盘水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本科生。
一、引言
在全球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当今世界,银行面临的风险环境日益复杂。2007年8月份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淋漓尽致地暴露出目前金融机构面临的巨大潜在风险。次贷危机的持续发展超出了很多人原来的预期,对全球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全球银行业短期和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次贷危机发生的必然性
(一)信用风险的大爆发,动摇了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
此次危机是因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引发的,但其基础却是美国的次级住房按揭贷款,导火索和根源都是贷款这个基础资产的风险集中爆发。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让不少放贷机构为了追求利润而放松了贷款标准,特别是对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发放“零首付”贷款。当这类贷款的证券化创新产品被投资银行等机构推向二级市场之后,信贷过快膨胀和信贷条件不断降低造就了引爆危机的充分条件。与此同时,美国人信贷消费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特征,加深了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其蕴涵的风险终于在经济下行、房价下跌之时集中爆发。
(二)金融创新的速度和复杂性是金融体系脆弱性加剧的关键
金融创新是华尔街的生存法宝。近年来,华尔街造出的一代代金融衍生品不胜枚举,在推动动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风险隐患。从次贷的衍生产品来看,经过借贷、担保、打包、信用增级、评级、资产组合等各种操作,表面上违约风险被控制在较小范围,资产安全性提高了,但是资产证券化在提高房贷资产流动性的同时,也拉长了信用链条,增强了风险辐射,没有割断源头风险,模糊了风险界限。当作为基础资产的次级贷款出现致命风险时,所有包含次级贷款成分的产品就都出了问题,由于资产之间的风险关联模糊不清,损失的不确定性使恐慌在市场投资者间蔓延,加剧了危机中金融体系的脆弱。
(三)金融监管失效是促使此次金融危机波浪起伏的根源
金融监管失效表现为监管线条太多,对投资银行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不到位。对新一代的金融工具和相应监管手段是缺乏了解的,金融创新链条上出现了监管的大片空白地带,使风险无法得到全方位的覆盖。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往往没有被监管部门准确地把握,并纳入系统监控范围,出现风险后,也就没有针对性的应急手段,错过了解决危机的最佳时机。
三、从次贷危机审视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一)风险管理意识缺失
目前中国的金融业有一个特点,即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间接金融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直接金融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缺乏社会的共识,导致金融产品发展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压抑现象:一是银行风险管理意识的理念不到位,没有贯穿到全行全员,没有贯穿到业务拓展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其次是国家对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的债权承担了过多的风险偿付责任,淡化了银行管理人的风险意识,酿成了极大的道德风险。
(二)风险管理工具方法落后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大致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管理的水平上,风险管理的内容大多还只是简单的比例管理,采用一些静态的财务数据计算一些比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也主要是账面价值分析法,而较少使用市场价值分析法。对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分析量化和管理方法,只停留在理论介绍和引入阶段,尚未在实践中具体运用。信用风险尚未进行公司、国家、银行、零售贷款、专项贷款、股权投资方面等的细分。评级体系仍实行一逾双呆四级分类法和五级分类法,没有成熟的风险计量模型。信用评价仍以定性分析为主,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内部评级尚未应用于信贷决策、资本配置、贷款定价、经营绩效考核等方面缺乏以风险为导向的资本资源配置机制。
(三)风险管理体制体系不完善
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部分管理制度是在长期的专业银行体制下形成的,其运作规则也较适应于计划经济银行体制的要求,而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其部分管理制度内容已经陈旧过时,即使推出了新业务,但与其相关的监督办法亦未予健全。商业银行产权归属缺位,委托代理关系流于形式,政府以非市场化、非透明的方式行政干预银行经营行十分普遍,加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欠缺,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极不健全。随着金融电子化的发展,银行业务和办理各项业务的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风险管理体制体系建设滞后,银行无法及时有效的提供风险管理业务信息,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添了困难。
四、次贷危机给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的启示
次贷危机彻底改变了美国金融体系的构架。就长期而言,次贷危机的深入发展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秩序的变化,对国际货币体系和贸易格局形成不确定的消极影响,美国和世界范围的金融结构、监管体系以及国际间协调等都将有一个比较长的调整适应阶段。我国金融市场仍相对封闭,股票市场、债权市场与外汇市场并未与国际完全接轨,衍生品市场也基本处于空白,因此在这次危机中我国所受冲击较小,所受损失也都在可控范围内。
(一)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 形成良好的风险文化
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金融和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从上述的重大金融危机事件看,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我国不少商业银行在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都因投资了海外次级债券的投资失误而蒙受了损失,这给我国进军海外金融市场的其他商业银行起到了警示的作用。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配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这样才可以在激烈的全球金融市场竞争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在银行管理过程中,要本着坚持信贷及投资资金运用标准,科学计量,审慎制定对对各类交易对手的授信条件和额度,并将其贯穿于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内部管理和产品创新等各个经营管理环节,形成公司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重视模型风险 提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风险管理
在风险管理方面,一个重要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利用模型化风险管理来衡量市场及信用风险,进而对相关的衍生品定价。但是随着次贷导致的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可以发现很多风险度量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对于一些方面考虑不足,例如对风险模型中的各种风险因子考虑不够周全,加之一些模型需要根据历史数据获得估计参数,而历史数据很难估计出金融危机发生时的情况,此时很多方法不再能够有效地测量风险。风险计量模型具有内在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必须杜绝唯模型论的做法,不能单一依靠定量技术,模型应该被定位为风险管理的辅助工具,尤其是一些高度风险或大额业务必须与有效的定性分析和专家判断相结台,科学合理使用多种管理方法,客观全面地揭示风险,有效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完善信贷管理和贷款风险防范系统
此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就是金融机构向信用有缺陷的居民发放住房贷款。金融机构过分热衷从事高风险业务,并漠视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果金融机构能够始终保持审慎经营,不过分提升杠杆比例,不去过分依赖投机业务受益,那么可以避免风险。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增长强劲,但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银行对个人客户的信用水平难以科学把握,导致个人信贷风险开始逐步显现。鉴于信贷监管措施的缺乏,银行企业迫切需要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对贷款的风险、信用状况、违约概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借助信用评分、风险评估等多种智能分析手段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数据库已经启用,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其对贷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进行充分评估,完善贷前审查评估和贷后跟踪程序。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贷前信用审核、贷中分析评估和贷后管理等措施,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四)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降低流动风险
从此次的次贷危机中我们看到,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中国的银行应该强化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通过制定详尽的流动性计划,使银行更好的预测未来一定时期流动性需求,包括建立流动性管理办法、指标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内资金管理平台,制定化解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计划,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弥补现金缺口的紧急措施。通过建立建立决策、控制、实施、检测和预警机制,提高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降低流动风险。
(五)确保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很多,资产证券化只是扩大了其影响程度,不能因为次贷危机,就完全否定资产证券化和衍生产品。相反,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经济体和金融业显著落后的发展中国,中国只有进一步鼓励金融创新,深化金融市场,才能以此为契机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全球经济金融格局的调整中争取主动地位。发展金融市场,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证券化方向的直接融资是分散风险的非常重要的渠道。同时,银行的业务发展必须与风险管理能力保持应有的平衡,才能实现安全和盈利。监管部门也多次强调,银行在业务创新中要做到“了解你的业务,了解你的风险”,这是创新的前提。总结本轮美国次债危机的经验教训,在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和衍生产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的同时,我国金融机构要大力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建立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使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五、结论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理论的支持,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实践。本文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来审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与措施。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础薄弱,必须切实将科学的方法、理论与我国现实结合,以健全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和人事制度为手段,以开发实用性风险度量模型和方法为核心,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来实现商业银行运营模式优化和风险管理水平的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1]饶文方,许学军,重大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
[2]中国建设银行课题组,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的深刻警示[J],经济要参,2009-2-12
[3]宋飞,张忠永,陈文丽,袁宏泉,微观层面探析次贷危机中的银行风险管理[J],银行家 2008-12
[4]邱卫林,沈洁,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和提高管理水平[J],现代企业 2008-12
[5]袁先智,金融风险管理的新挑战及次贷危机的启示[J],管理评论 2009-3
[6]关搏,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技术与市场 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