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环节问题
2009-08-25王诗容
王诗容
【摘要】高中地理新课程在各实验区开始实施,已经取得了许多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环节的问题。
【关键词】地理情景的创设 教学活动的构思 效果检验 教学的拓展
高中地理新课程在各实验区实施已经取得许多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笔者经过学习、研究和实践,在课堂教学的环节问题上作了一些探研。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以便求教于各位课程专家和同事同仁: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地理情景的创设与构想
1、问题情景。教学大气水平运动时,提出风是怎样运动的问题;教学热力环流时,提出风是怎么形成的问题;教学地球自转公转运动时,假设地球不自转,提出是否会产生昼夜更替的问题。通过问题情景引入,引领学生自觉探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达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2、案例情景。在教学宇宙知识时,提出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火星上为什么没有生命物质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出宇宙环境安全、质量和体积适中、日地距离适中等地球具备生命物质的各种原因,起到了较好的探究教学作用。
3、实践情景。重视学生实践和学生身边比较了解的地理事物与时政联系,使学生的探究接近生活实际,拓展地理教学的生命力。教学季风环流时,引导学生联系夏日游泳时沙滩与水体温差,冬日洗脸时自来水温度与水龙头的温差等;教学洋流成因前,引领学生感验风吹江河湖面情景,这样联系探研收效相当好。
4、图表情景。在教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空变化时,引导学生判读绘制图表,使学生直观感受空间上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的。任意选定北回归线,求得四季太阳高度角的不同,这种角度比较、动态演示、图文结合,达到使学生归纳和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的教学目的。
5、演示情景。模拟水循环实验、温室效应实验、日影长短变化测定、隔体测物实验……通过实验教学,促使学生在实验中验证、想象、思考、判断、推理,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二、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活动的构思与安排
1、一是活动需求应该大于活动能力;二是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三是安排出阅读练习、图上作业、演示讨论、动手操作、知识竞技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四是全方位、立体化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地理科学知识。
2、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水平和活动能力,充分运用多媒体等先进信息技术,使课堂活动知识化、技能化、科学化、效能化,全面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堂教学特征,教师的引领全面走向宏观调控,体现在策划、引领、指导,促进学生提高发散性、创新性思维能力,达到培养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与强化
1、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仍然存在效果的检验和强化问题,检验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传统的习题练习,试卷测试,也可以是过程检测、活动展示,还可以是探究全过程中都设计的效果检验与强化,体现在探研前的投入准备、探研中的快速作为与情绪变化、探研后的回味无穷等。这些都无不检验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无不强化着地理科学知识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价值作用。
2、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仍然存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问题。因此一定要把认知活动与练习问题结合起来,把探研问题与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顺利完成知识、能力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使创新教育具有源头活水,新课程教学扎根肥田沃土。如:教学洋流分布模式图时,引领学生判读世界大洋分布图,绘制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分布图,教学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时,引导学生绘制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图。这样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
1、人们把新课程的课堂称为“学堂”,一改过去“讲堂”的局面,教师一讲到底的“讲师”身份,转变成了引领学生共同探研的首席和策划,组织,引导的“导师”。
2、人们又把新课程的课堂称为“科学会堂”,一改过去神圣封闭的“神圣殿堂”局面,教师从高高的神坛(讲台)上下来,走进了学生集体和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堂转变成了开放的探研地理的“科学会堂”。
3、人们还把新课程的课堂称为“艺术殿堂”,一改过去教师说了算的“一言堂”,传递知识信息不但要讲民主科学,而且要讲有效高效,还要讲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和无私奉献精神,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师生在探究中同振共鸣、情感交融;教师上下班时间和课堂的时空是有限的,但学生探索地理科学的认知是延伸的,学生探讨知识的思维是无限的。因此,地理教师要深刻感悟、素质升华、精心谋划、刻意安排,将有限的知识引向无限的认知时空,随时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不断产生求知的渴望,引领学生在探研地理科学知识中由不困惑走向困惑、由困惑走向解除困惑、获取成功的循环往复,最终走向人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