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新课程
2009-08-25赵洪艳
赵洪艳
我认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地构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促使教材知识活化。
常听到周围的同事这样说:“推进新课程以来,教科书是越来越看不懂了,例题与习题之间好像是脱节的;课堂是越来越活跃了;学生越来越浮躁了,学习的习惯越来越差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我也观摩学习过学校、县、市上组织的体现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说课、优质课,也看过许多杂志、音像制品上的许多课堂教学案例,从中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确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的确大为加强。如:在学习数据统计时,学生离开课桌,通过采访听课教师、学生来搜集数据,并制成了统计表;在教学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时,学生量课桌,量黑板,反正是在满教室里找测量的物体,热闹得很。再说奖励的方式吧,精神奖励固然不少,在公开课上,不少教师还拿出了物质奖励的高招,这个回答对了,来枝铅笔,那个回答正确,送本练习本。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小脸激动得红通通的,紧捏着手中的铅笔兴奋得很,不知是为学到新的知识而心动还是得到奖品而激动得不能平静,好像学习的快乐就是来自奖品的刺激,如此简单。
是啊,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新课程的核心仅仅是为了所谓的轻松与快乐吗?
假设我们是如此单一、机械地理解新课程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仅把课改的着眼点放在最易改变的具体学习方法等外在表现上,仅把学习的快乐当成是优秀教师或优秀学生在课堂作秀式的表演或课堂上不时发出笑声、掌声与“嘿嘿,你真棒”的群体表扬声,那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引导与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态度想不浮躁都难。
新课程改革没有错,错在我们理解得太简单,在实践中有表象化、攀比化、作秀化的倾向。
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错,但发展个性并不意味着无须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要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正确地创设有利于大多数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培养的问题情境,而不是有意识将少数优生的聪明面作秀式地表现出来。在学生与同伴交流探究成果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在比较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与方法。这样,我们的孩子在新课程的发展中才能真正地形成创新型思想方法的建构,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真正体验学习团结协作最终成功的快乐。
比如说: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要创设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创新精神,我冥思苦想,设计了一节《倍的认识》的新授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应该是不错吧。
万事俱备,我壮志满怀地将学生带进一学期都少有呆过多媒体教室,学生像一群放归的小鸟,在教室里兴奋,直到上课铃声响,直到看到我手中挥舞的教鞭……结合课件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一切都在按我预设的轨道前行,学生积极参与,群情激昂,整个课堂以热闹来形容。学生操作后,接下来是找同学交流。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好后,由于顾忌,我请其中的几个原来优秀的同学来和大家交流摆小棒的情况。然而,在他们交流时,其他同学有的还在忙于自己的操作,有的还在小声地个别交流,所以对发言同学的回答情况并不是很了解,也不知是否达到交流探究的效果,可由于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惧于时间关系,我并没有多给学生时间。迫于教师的威严,在严厉的“快坐好”声后,他们习惯性地配合了我。为调节气氛,我让同学们用掌声鼓励刚才说得好的同学,在嘈杂的掌声中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些同学木然的表情、呆滞的动作。来不及多想,我继续按我的思路进行,揭示“倍”的概念,让学生强化认识。接着又进行了最后的练习环节——归纳总结,课后延伸,课后作业……铃声响了,我长吁了一口气,一节课总算顺利过去了,但是我的眼前更多的是晃动着学生的敷衍与木然。
克鲁普斯卡娅的一席话刺醒了我:“不要把儿童培养成奴隶,而要培养成自由的公民……那种不尊重儿童个性的教师,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每一个儿童本来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育的理想在于发展学生先天的个性,培养独特的见解和首创精神,读师范时,有位老师说过“画匠”和“画师”的区别:画匠是按预定的模式,机械地重复每一幅画;画师是根据每一张纸、每一个景象,加上合适的创意,精心绘制每一幅画。
诚然,我的这节课设计思想是好的,出发动机是好的,但是为了追求表面的圆满,并没有把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民主教学贯彻始终。虎头蛇尾的教育怎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呢?没有个性,又怎能有创造性呢?
为人师者,千万不要让浮躁遮住了眼睛——教育可是踏踏实实的事啊!因此,在新课程的推进中,我们的教师要静下心来,理解课程标准,实践课程标准,发展课程标准。只有我们教师自己能远离“浮躁”,远离“作秀”,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创新学习习惯的养成,真正地理解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多关心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品质等智慧、性格层面的内在品质,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着力提升每一种学习的品质,这样的学习才具有生命发展的价值,新课程才能充分体现出激励生命成长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