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歌宝岛

2009-08-25陈志铭

厦门文学 2009年8期
关键词:阿里山郑成功台南

弦歌台北

访问台湾十天,在台北四天,心底涌起了这样的诗句:

每日天气预报听见你,

又似隔茫茫万里,

台北,台北,

今天踏上你的土地!

又见槟榔棕榈,

又听方言俚语,

又漫步骑楼街巷,

又品尝台湾大米,

方寸间蓦然

纠缠了多少乡情愁绪……

台北有很传统的一面,也有现代化的另一面。其都市的现代化建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101高楼。若以乐曲比喻之,那是急管繁弦,大气魄,雍容大度中分明可感受到时代脉搏的律动。当车子拐过街角,让我眼睛一亮、脱口欢呼的便是它了。那是直插云端的高塔,颜色青翠,以竹的造型,一节又一节,向天空攀伸而去。后来我才知道,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正是“竹子”。地下5层,地上101层,高508米,每一层是一个竹节,总高度超过451米的吉隆坡双子星大楼和462米的芝加哥希尔大楼。伫立楼下仰望,我觉得它整体造型颇像西安的大雁塔,富有东方的古典美。层楼衔接处中间镌一柄小小如意,楼腰下部第26层挂一枚巨大的古钱币,虽然俗了点,但也率真表露出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内涵。

高楼底层入口大门的门楣,也挂着3个钱币,只是左右两个钱币中间镂空的不是方形,而是“1”。方型当然是“0”的变形。这就是细微处的精妙了。徜徉大楼中,我有点怕迷失了自己。古人迷失的常常在森林里,今人迷失的常常在摩天大楼里。这座楼兼有时尚、美食、休闲、娱乐、社交、文化诸多功能,有购物中心、大餐厅与美食街、书店、运动健身馆,还有金融、证券、企业总部。据说,其外围还连接着国际会议中心、世贸中心、饭店和剧院。总之,它浓缩了大都会的林林总总。5层是观景台的入出口处。我们零距离地接触了两个吉尼斯纪录:乘坐的是世界上最长行程的室内电梯;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快速的电梯。从5层到89层室内观景台,只需用37秒,电梯最高速度是每分钟1010米。

每个旅游者都可以免费使用介绍“台北101与台北”的语音导览机。环绕楼层的密闭大玻璃窗,向我们展开俯瞰台北的大视野。根据导览机,我缓缓漫步,看国父纪念馆区、台北市政府区、基隆河、四兽山、文山区、卫星城镇、世贸中心区和信义计划区、新光三越区、淡水河等。华灯初上,满目珠玑,天上星星与地上明灯交相辉映。这是何等惬意的云中漫步呵!在楼的中央,我看到了安置在88层至92层的“被动式风阻尼器”。这是一个巨大的钢球,重680公吨,利用摆动来减缓高楼的晃幅。

观景厅里设有“云中邮局”,可购买明信片和邮票。柜台上有一些印戳,我盖了个“Love”。邮箱的分类很有趣,分“爱情”、“亲情”、“友情”等等。我知道,无论投入哪个邮箱,都会汇总到一个大邮箱里,但还是郑重其事地投入“亲情”邮箱里。这张明信片,在我回厦门的前夕,早我一天到达家里。

晚餐,我们在台南市文化交流协会周芷茹小姐的带领下,到楼内的美食街吃韩国料理。尽管游客很多,但上菜的速度快,且美味可口,让人在赞叹服务硬件的同时,也佩服其软件。

台北101高楼,其名大智若愚。表面看,俗得不能再俗了,是大实话。深里想,它饱含信息时代的最基本元素,是“大雅”。计算机的IP地址与子网掩码,都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它的前面的一些位为1,后面的一些位为0。千变万化的数字说到底由1和0组成。两个1和一个0,组成了这座高楼的大名。也许我穿凿附会,但它恰恰体现了这楼实用与超前的实质,是台北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夜色下的101,美伦美奂,璀灿的彩灯给它披上迷幻的外衣。听说一星期七天,每夜的灯光颜色不同,红、橙、黄等七色依次循环。什么时候,我再来睹她芳容,再听一听这宏伟的音乐?

我心中,又浮出了几句诗歌:

101高楼把我托举,

我俯瞰你满怀的钻石珠玑,

贴着明月我悄悄耳语:

我本爱你,

今更爱你!

本是棠棣,

一水相依,

从此你在我梦中:

少七分神秘,

多三分情意。

踏歌阿里山

从日月潭到阿里山,车子行走了两个小时。循盘山公路车子渐行渐高,行至山腰,高山云雾便赶来欢迎,拥抱我们。当我们停车出来观赏一株直耸云天的古树时,冷不防打了个冷颤,盛夏六月,山上却寒气逼人。这株古树没有一片叶子,可能早已死去,但其铮铮铁骨,大气沉稳,直指苍茫,令人动容。

再行不远,从路边向下的便道走去,我们瞻仰了阿里山第二大神木。说明牌上有几行简单的介绍:它高43米,腰围20米,年龄2700岁。在公元前六、七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它就站立在这里了,阅尽多少人世沧桑?经历多少风霜雨雪(阿里山冬季气温曾低达摄氏零下3度)?阿里山第一大神木,树龄3000余岁,可惜最后的主干于1997年7月1日倒下。

我们下榻在山顶阿里山阁大饭店,打开窗子,尽管晚霞消失殆尽,但夕照余晖仍如梦如幻般奇丽。这种奇丽色彩在翌日凌晨,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夜三点半起床,到沼平站乘四点半路过的森林小火车,前往祝山观看五点半的日出。陪同我们的周小姐,善解人意,精于筹划,将阿里山著称的铁路、日出、森林等“奇”都囊括在游览的行程中了。祝山观日台上环顾,远近山色各不相同,极富变化。

当我们和阿里山朝阳对视欢笑之后,便投进了森林的怀抱。

漫步阿里山,我的心真的是跟着脚步歌唱。阿里山森林,弥漫着草香的空气把人的五腑六脏洗涤得一尘不染。天下之大,名山大川,盛名下其实难符的不少。但阿里山名不虚传,我赞成这样的说法:“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伟大”。远在上世纪初,日本殖民者就对阿里山森林资源进行勘探,当时阿里山原始桧木有30万株。30多年的掠夺砍伐,红桧、扁柏等珍贵树种几乎被砍尽伐绝。至今日本的古建筑中,依然可见阿里山红桧的身影。然而,劫后残存的古木,依然令人嘘唏。著名学者连横在《台湾通史》里这么说:“阿里山为玉山之子,森林之富冠东洋,天赋之宝藏也。”在一条木栈道上,我们一行先后邂逅了二十株年龄900岁以上的红桧树!相比起这些前辈,我们是其玄孙之玄孙了。宝岛台湾,两度落入异国他邦之手,第一次38年,第二次50年,加在一起近一个世纪。我在短暂的人生中能见到它们,可谓万幸。我和古木久久对视,起伏的心曲竟有些许的悲怆。

在森林深处,突然见到一汪碧水,周小姐说,这是“姐妹潭”,等会儿还会见到另一个潭。它们原本是伐木工挖掘的,作为生活之用,现成了自然景观。景观常有传说,姐妹潭也一样。传说很久以前,有三只水牛大的青蛙曾占据这两个潭,为害百姓。秀美、秀丽两姐妹和小伙子阿里翻山越岭,请妈祖婆婆帮助,妈祖婆婆给两姐妹吃鱼心,姐妹变为剑鱼,给小伙子吃药丸,小伙子变成山,剑鱼之刺刺死两只青蛙,山压死另一只青蛙。百姓们将山叫“阿里山”,将潭称为“姐妹潭”,以此来纪念这三个舍己救民的青年。还有另一传说,说是两位阿里山姑娘在此殉情。这些传说如果不是杜撰,姐妹潭可能先有大致的自然形态,后加人工开掘。这两个潭外形不同,姐潭呈长方形,占地160坪;妹潭近于圆形,占地20坪。相同的是两潭之水碧绿如翡翠,波平似镜,树影倒映其中,宛若浓墨重彩的水彩画。湖区建有两座相挨的姐妹亭,以桧木为座、茅草为盖。潭周边建有环潭步道,方便游客游览。山高林密,植被丰富,水土保持得好,姐妹潭得以常年不枯,水量充沛,楚楚动人。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阿里山姑娘》,唱的是“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我们阿里山之行,见不到一位山地姑娘,土著姑娘早已绝迹。我想,如果要歌颂这两眼绿潭,倒不如反过来唱:”阿里山的潭水美如姑娘”。而与潭水相对应的是阿里山的树木壮如山。

当我们乘车下山,踏歌便变为荡气回肠的别歌了。我心中,多珍藏了一座祖国的名山。

骊歌府城

台南人喜欢称自己的城市为府城,这透露出他们的怀旧与自豪。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自厦、金基地挥师东进,从台南鹿耳门港登陆,攻下荷兰殖民者赤嵌城普罗民遮城,就将它易名为承天府。翌年,即公元1662年2月1日,驱荷出台,开始了明郑时代。郑氏统治台湾二十一年,称台湾为“东都明京”,台南是其“京都”、“王城”。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爽投降清朝庭。从那时直到1875年(光绪元年),近二百年,台湾仅设一府———台湾府,隶属福建,府城均设于台南。后来,台湾增至二府、三府,台南也还是府城。台南有二百多年值得骄傲的府城历史。

作客府城三日,徜徉其文物古迹、大街小巷,别有一番情怀。

厦门和台南之缘,不可谓不深。当年郑成功反清复台,厦门是其基地。尽管沧海桑田,台南的台江内海日渐陆化,鹿耳门港淤塞,但鹿耳门溪仍在,郑成功的承天府旧城墙仍在,我的目光抚摸之,亲吻之,心情难以平静。

台湾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清廷将台南鹿耳门港和厦门港定为“一口对渡”的惟一港口。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整整一百年,台南是台湾通大陆惟一的门,厦门是大陆通台湾惟一的门。“乾隆四十九年,复开鹿仔港口与蚶江对渡。五十三年,复开淡水厅辖这八里坌口对渡五虎门、斜渡蚶江。”(《清道光•厦门志》卷六)厦门的海防厅遗址和海关遗址至今犹存,前者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厦门破狱斗争旧址,后者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江夏堂。

台南文物古迹众多。台南孔庙始建于明永历十九年(1665年),郑经继位后,辅政的参军、同安人陈永华倡建。使人想起北宋时同安县主簿朱熹倡建同安孔庙的历史。宋元明清,厦门隶属同安;现在,同安隶属厦门。多了这一层关系,瞻仰台南孔庙时,我心中多了几分亲近感。

赤嵌城下,有九通石碑,碑座赑屭,碑首盘龙,是乾隆御制碑。其中,有八通碑和厦门南普陀寺前的御制碑一模一样,它们是《御制剿灭台湾逆贼生擒林爽文纪事语》、《御制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碑文》、《御制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和《御制福康安奏报生擒庄大田纪事语》。每篇文,分别用汉、满两种文字镌刻。这批碑,全国共有三套,还有一套立在热河(承德)。台南这套碑保存得很好,碑前有一条小溪,清澈溪水中嬉戏着五色锦鲤。厦门的御制碑,从寺前移到寺里墙壁上,又从寺里移到寺外右侧,把碑座都弄丢了。尽管这事发生在民国时期,我还是感到脸红。对于文化遗产的珍爱和保护,厦门不及台南。

在台南,我们拜谒了两座郑成功祠堂。一座较小,叫“郑成功祖祠”,始建于郑成功逝世的第二年,原是郑经奉祀其父的专祠。看护祠堂的是一位耄耋老者,叫郑森渊,他说他50岁时就自愿到这儿看护祠堂了,至今已过去了30多冬。神龛前的小院落由红砖铺地,老人要我们摸摸中央一尺见方的地方。这地方和周围的地板有明显的温差,酷暑烈日下,它依然冰凉。老人说,这是当年施琅逼降郑克爽后跪祭郑成功的地方。陪同我们的台南周芷茹小姐说,温差的原因还有一说,这下面有个宝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便心力交瘁抱病西去,享年仅38岁。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也是38年,老百姓说,郑成功因台湾而生,为台湾而死!他们特意为郑成功祠堂选了这个宝穴。另一座祠堂规模宏伟,叫“延平郡王祠”,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船政大臣沈葆桢抚台,一方面加强府城军事防务,建亿载金城,另一方面凸显民族大义,建祠追谥郑成功。沈葆桢的对联如今犹存:“开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在厦门,与郑成功史迹相关的文物保护单位十余处。既使是现代化建设,也常常不忘郑成功。那凌海婉蜒的大桥,造价每公里一亿元,因靠近郑成功当年的演武场,取名为“演武大桥”。贯穿城区的快速公路,取名为“成功大道”。这连我们这次访问台湾,也是因着郑成功文物赴台展览。

我写了一首诗,题目为《台南徜徉》。诗云:

在台南漫步,

有时真以为拐过几条街,

就可以回到家里,

在台南游览,

感觉在一个很大的博物馆中,

装着无数小博物馆。

这儿长着厦门的市树,

凤凰木恣纵开花,

热情胜于六月骄阳。

这儿古榕能长成“树屋”,

犹如中华传统文化,

迸发出无穷生命力!

一百年和厦门单独对开的鹿耳门,

莫说沉默于历史烟尘,

从此多一条我梦舟的缆绳……

唱着骊歌,我们告别府城。

【责任编辑 黄哲真】

摄影/陈志铭

猜你喜欢

阿里山郑成功台南
学郑成功 我真成功
“大陆阿里山”春正浓
教学游记散文不妨增添一些趣味——以《阿里山纪行》教学为例
民众排队3小时等吃台南早餐 只为1碗咸粥等8则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的情报工作
郑成功的黑人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