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禁区”的无字丰碑
2009-08-22杨子
杨 子
双湖特别区位于那曲地区北部,是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县级行政区,区政府所在地海拔4990米,大部分地方超过了5000米。这里地广人稀,1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草原上只生活着1.1万人。
2008年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对口支援双湖特别区的第七个年头。9月中旬,记者随同中国石油援藏干部、双湖特别区区委副书记郑斌一同从拉萨前往双湖。
这里被称作“生命禁区”
早上六点半,拉萨城还沉浸在睡梦中。一场瓢泼大雨伴着我们驱车出发。不久,漫天飞雪飘舞,念青唐古拉山脉厚厚的积雪使我们此行显得异常沉重。
从当雄开始,越野车在土路上颠簸。由于是雨季,一路上泥泞不堪,要穿越大片的无人区,要避开层出不穷的沼泽地,要在横七竖八的车辙印中选择正确的道路前行,一路十分辛苦。出当雄、越班戈,饿了吃几口干粮、渴了喝一口矿泉水,下午六点,在申扎大桥的一家小饭店里,一天中的第一餐饭一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我们吃得异常香甜。
晚上十一点左右,进入双湖特别区地界,凌晨一点,万里羌塘草原一轮明月,两点,无人区飞雪漫天。经历了大雨、冰雹、风雪、大太阳各种天气,所幸一路有惊无险。艰难跋涉了600多公里、21个小时后,凌晨三点半,我们终于到达了双湖特别区,没有人能吃进去早已为我们准备好的晚餐,漫漫长途、颠簸跋涉后的极度疲劳,让我们在海拔4990米的高原酣然入睡了。
第二天上午,我们在郑斌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双湖城区。城中心一条笔直宽敞的水泥路一通到底,道路两旁是太阳能路灯,党政办公楼、敬老院、职工活动中心、幼儿园等建筑,所有这些都是中国石油援建的。
双湖特别区政府所在地虽然很小,但却显得特别干净。没有一棵树,建筑物绿化带里种植的是青稞,而青稞在这里也是只长叶子不结果实。
双湖气候极为恶劣。每年七级以上大风天气在250天以上,冬季氧气含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然而这些都未能阻挡人类的脚步:1976年,一批先行者怀着人定胜天的决心闯进了可可西里这片无人区建功立业;2002年,石油援藏人肩负着崇高的使命,来到这里帮扶发展。
双湖的今与昔
在双湖区区委书记朱巨的眼中,这六年来,双湖发生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丝毫不为过。自30多年前参加工作至今,朱巨书记一直生活在双湖。他说,最早,区政府所在地只有几个活动的大帐篷,后来逐渐盖了一些土坯房,直到1984年才有了土木结构的办公楼。中国石油开始援藏后,县城一下子就变了:2003年,宽敞的党政办公楼建起来了,2006年,干部职工又搬进了宽敞舒适的周转房,每个干部都有了一套采光取暖好,里面还能种花养草的阳光房。
不仅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变好了,双湖城区的基础设施也是日新月异:从整个城区找不到半块水泥砖,到一栋栋砖石结构的楼房拔地而起;从整个城区没有一截柏油路,到城区主干道都铺上了水泥路:从入夜后一片漆黑,到现在的灯火通明和市政道路边的太阳能路灯。这一切变化在双湖人看来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2003年10月以前,双湖城区全是沙石路,当地人说,我们这里晴天是“扬灰路”,雨雪天就成了“水泥路”。在双湖修路绝非易事,不仅所需的钢筋、水泥等材料要从600多公里以外的那曲运来,就连筑路的设备、人力等也要从外地招聘租用,再加上每年施工工期只有6至9月4个月时间,修路的难度比内地大许多倍。尽管如此,中国石油援藏工作组还是抓紧有效时间组织施工,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投资1396万元、全长1.32公里的城区道路在2003年10月完工。这条路放在内地任何一个地方也许都不足称道,但它却是双湖的第一条水泥路,它结束了双湖没有硬面公路的历史,为中国石油的对口支援工作开了一个好局。
受特殊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限制,当地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只能靠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25千瓦的太阳能电站供电。随着双湖人口不断增加,原来电站的供电量已不能满足需求,很多富裕起来的农牧民购买的家用电器成了摆设,夜晚的双湖因为缺电无法开展娱乐活动。为此,中国石油将扩建双湖光伏电站列为重点援建项目,决定投资1045万元,使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从25千瓦增加到105千瓦。经过科学设计和严格施工,国内海拨最高、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扩建完成,并在2003年12月8日正式发电。扩建后的光伏电站使双湖区的供电时间从原来的每天4小时延长到8小时。因为有了电,人们购置的电器终于能够发挥作用,一些家庭还新添了电取暖设备。中国石油投资援建的党政办公楼、普若岗日宾馆、敬老院、职工活动中心、职工周转房、幼儿园、卫生院,这些设施和场所,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2年至2008年七年间,中国石油投资1.4亿元援建的50多个项目,极大地推动了双湖区经济的发展。2007年双湖区农牧民年人均收入达到3380元,在那曲地区11个县区中,从2001年的最低一跃成为2007年的最高。援藏干部告诉记者,2008年一2009年度,中国石油计划投入的援藏资金是4650万元。
正如双湖区委报告中所说:“在中国石油的无私援助下,双湖区政通人和、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牧民安居乐业,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双湖进入发展和稳定的历史最好时期。”
双湖人的幸福生活
到达双湖特别区的第二天,正好是中秋节。记者跟随郑斌书记一起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
为了让双湖的老人们老有所养,中国石油投资303万元于2005年修建了这座敬老院,现在这里住着9户孤寡老人。走进敬老院,院子中间石凳上,藏族老太太伯索正抱着一只小猫坐着晒太阳,满头银发的伯索老人告诉我们,自己70岁了,是多玛乡三村的村民,一直一个人生活。年轻的时候靠修路、修桥赚些钱,老了之后实在干不动力气活了独自生活很艰难。3年前搬进了敬老院。
在敬老院居住的老人们听说援藏干部来了,纷纷走过来,虽然听不懂藏语,问答都靠人翻译,但是老人们饱经沧桑的脸上惬意的笑容使我感受到他们生活在这里的舒适、安逸。
在双湖,记者时刻都能感受到中国石油援建工程为当地人民生活带来的改变。在援助项目安排上,中国石油援藏工作组在兼顾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将工作重点转向农牧区和农牧民,重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努力提升农牧民群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从2005年开始,中国石油在12个村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规范化村委会,同时,配套建设卫生所、饲料和燃料库等。
在双湖区部分村投资引进1100多套光伏光明工程项目,包括太阳能光伏照明、电视卫星接收器、电视机配套等。投资120多万元,为双湖6乡1镇购买工作用车,为全区没有卫生所的乡镇分别投资100万元修建卫生院,还在距双湖区政府所在地60公里的嘎措乡投入资金进行小康示范村建设。
在多玛乡,记者采访了72岁的罗加老人。老人一家9口,从前住着破旧、低矮、黑暗的土坯房,以放牧为生:2006年搬进了这个90平方米的新房子,不仅住得比以前舒适很多,而且孩子们在乡里上学也很方便,生病也可以在卫生所得到及时医治。老人开心地告诉记者今年家里还添了一辆摩托车。从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到稳定幸福的定居生活,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容。
在多玛乡采访时,正赶上当地的村干部换届选举结束。在果根擦曲村的村委会,全乡新当选的六个村长正欢聚一堂,他们告诉记者,中国石油援建的村委会非常实用:集办公室、会议室、卫生所、抗灾燃料仓库、粮食仓库等多功能干一体,还配套了太阳能光伏照明和电视卫星接收器。
现在,通过对口支援,双湖特别区已实现86%的乡镇有卫生院,85%的牧民住上了安居房,84%的村有村委会儿童都有学上,大部分农牧民家庭有电视机和摩托车。
树一座无字丰碑
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一座“中国石油”的加油站之外,其他无论是已交付使用的50多个项目,还是即将于2008年9月中旬完工的6个在建项目,都看不到“中国石油”的字样。
原来,中国石油坚持“科学援藏,务实援藏”的理念,在援藏项目上不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要求所有援藏项目不标注“中国石油援建”字样。
2008年8月17日到21日,中国石油援藏慰问考察团不畏路途艰辛,颠簸两日到达双湖。慰问考察团团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万余对援藏项目表示满意,并表示,中国石油将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的援藏政策,坚定不移地做好惠及广大牧民的项目,坚定不移地通过援藏把干部培养锻炼好,坚定不移地保持与双湖特别区和那曲行署的合作:创新援藏机制,做到资金援助与技术援助结合,长期与近期结合,“造血”和“输血”结合,建设项目和管理培训结合,投入方向继续向关系民生问题、与牧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倾斜,扎扎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地解决牧民期盼的具体问题,在援藏的中央企业中争当排头兵。
几年来,中国石油先后派出了三批6名援藏干部蔡文浩、张希熠,郝广民、高清祥,郑斌、王晖。六名同志认真执行公司制定的援藏计划,尊重当地文化及宗教习惯,科学组织施工,保证了援建项目的顺利实施。
大自然给了双湖严酷的自然环境,也给了双湖特有的自然资源。香错湖中特有的优质饲料——高级海鲜饲料的原料卤虫卵就像双湖的聚宝盆,每年销售收入300多万元,占双湖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但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和管理等因素,近几年一直在减产。援藏干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十分焦急。在做好援藏项目的同时,第三批援藏干部郑斌王晖利用到拉萨出差的机会,分别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相关部门咨询求教,通过多方努力,了解到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卤虫卵产量,“这不仅可以帮助双湖的农牧民致富,还可以增强双湖的自我发展能力。”目前他们已联系好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等有关部门,正着手项目的立项工作。
随着中国石油援藏工作的不断深入、援藏项目相继交付使用,如何“扶上马,送一程”并充分发挥援藏项目的使用效益,引起中国石油领导和历届援藏干部的深入思考。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援藏干部把技术援藏作为援藏工作的重点,每年投入50万元,组织双湖区干部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赴内地培训、考察。七年来,已选派7批共206多人,为双湖培养了一支能够带领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干部队伍。
“中国石油特别讲政治、顾大局,对口援藏资金投入最多,工作力度最大。援建的项目不仅使双湖老百姓受益,还拉动了那曲的经济发展。援藏干部把双湖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当作中国石油的事情。双湖能够得到中国石油的援助,是双湖人民的福气。”双湖区区长贡嘎这样评价中国石油的援藏工作和援藏干部。
虽然没有“中国石油援建”的字样,但拔地而起的一个个援藏项目,犹如一座座无字丰碑,高高耸立在羌塘草原,也深深镌刻在双湖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