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术中的戏曲
2009-08-21黄可
黄 可
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与同样源于民间的戏曲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它表现题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戏曲人物。
剪纸艺术历史悠久,自汉代随着纸的发明,就逐渐发展并广泛流传了。据《史记》载,汉晋的民间妇女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形花鸟图案,贴在鬓角作为装饰。唐代李远《剪采》诗已有关于剪纸的讴咏:“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1959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的南北朝梁武帝时期的古墓中,就发现过用麻料纸剪成的《对马团花》、《对猴团花》、《菊花形团花》等剪纸作品,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
剪纸艺术的鼎盛期,是明代和清代。剪纸艺术的发展和流传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有江苏南京和扬州等地。
南京的剪纸始于明代。除门笺(又称门签、挂签)用刀刻之外,多数都用剪刀剪成,且不用底稿。艺人们熟练地直接以剪刀剪出作品,一气呵成,气韵贯通,其造型以弧线为主,刀走线成,如水波起伏。扬州在唐代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受“扬州画派”的影响,扬州剪纸也十分讲究画意,耐人寻味。
浙江的温州、乐清、台州、永康、浦江、绍兴等地都有剪纸,其历史可追溯到五代。温州、乐清剪纸以细纹刻纸最具特色,构图严谨,线条结构韵律感强;台州剪纸通常先在素洁纸上剪刻,再贴在红、黄、绿三色纸上,庄重和谐,色彩感强烈;永康、浦江剪纸,造型上以块面为主,给人以朴实之感;绍兴剪纸以圆形为多,造型浑厚敦实。
广东佛山、潮州等地的剪纸喜用金笺纸、银箔纸和各种彩色纸交叉搭配而成,形成金碧辉煌的风格特色。而地处江南水乡的上海宝山、浦东等地的剪纸,几乎只有大红纸作剪纸,线条柔美,以单纯明快见胜。
山东高密、夏津、福山等地的剪纸,其造型风格可分为两派,即渤海湾地区的豪放派和胶东沿海地区的精巧派。渤海湾地区的剪纸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体现出北方剪纸的豪气和粗放。而胶东沿海地区的剪纸则多以线为主,线面结合非常精巧,剪纸的构图纹饰繁密。山东的剪纸可谓界于南方剪纸和北方剪纸之间,承接和沟通南北剪纸的关系。
湖南剪纸有战国楚地剪镂雕刻和南北朝幡胜装饰的遗风,作品线块结合,粗细对比强烈。湖南剪纸以凿花最有特色,其特点是先将白纸固定在蜡板上,再用小刀仔细戳镂而成。沈从文早年曾写有《塔户剪纸花样》一文,记叙了旧家乡的剪纸风情。文中所说的“塔户”,就是今天湘西泸溪县踏虎乡,是著名的“凿花”之乡。
河北的蔚县和三河县的剪纸富有特色。蔚县盛产点彩剪纸,擅长阴刻和色彩点染的手法,即通常以宣纸在蜡盘上刻出作品,再用高度白酒调合颜料作点染。三河县剪纸则下刀准确,线条流畅,造型简括。
上述不同地域的剪纸都有大量表现戏曲题材的作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类型:一是戏曲角色头像,例如《凤冠旦角头像》、《云巾旦角头像》、《挽鬓生角头像》等。二是舞台亮相性质的戏曲人物单人像造型,例如《杨七娘》、《武松》、《秦香莲》、《林冲》、《白娘娘》、《宋江》等。三是具有情节性的戏曲场面片断,例如《打金枝》、《凤仪亭》、《拾玉镯》、《雏凤凌空》、《二度梅》、《三岔口》、《三顾茅庐》等。
上述表现戏曲题材的剪纸作品,尽管产地不同、风格迥异,却有一个共性——都讲究装饰性的审美情趣。例如南方(广东潮州)的《凤仪亭》,构图造型严谨、刀法细密;北方的《拾玉镯》构图造型随意,剪法粗放拙朴。虽然风格明显不同,却都有十足的装饰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