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2009-08-21文娟
文 娟
摘 要:《国际经济学》教学现状表明,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十分必要。文章从设计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出发,进行了教学实践探索。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课堂民主,能够显著改善教学质量,同时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现行管理制度需作适度调整。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 教学改革 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7-115-02
一、《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国际经济学》是国际经贸专业本科学生必修课和理论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是各种国际经济理论、政策和规则。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理论不仅是几百年来经济学家和活动实践家对国际经济活动实践的深刻理解与规律总结,对指导实践活动也非常重要。这门课程教学,对于增强学生对经济现象与政策的深刻理解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综合素质教育过程。因此,教育部早在2001年教改时即将其确定为财经类院校本科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之一。国内知名高校的商学院都极为重视这一课程,将其确定为财经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每周四课时的教学安排也给予了充分的时间保障。
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国际经济学具有较强的思想深度和连贯而完备的知识体系,许多理论要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经济学的特有概念去理解,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微观宏观经济学基础,和基本高等数学知识,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对经济问题的热情和兴趣。然而,国际经济学的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别很大,因此学生很难将所学理论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结合起来。这些加深了这一课程的学习难度:首先,与西方学生相比,我国学生接触和了解经济学知识晚,基础薄弱。其次,西方国家从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就实行开放经济,而我国对外开放时间短,多数人缺乏对外经济交往方面理论体系、运行规则的感性认识。第三,国际经济学内容丰富,所涉及的数量关系联系紧密,数学模型分析又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学生(特别是商科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接受得要相对慢一些。再者,与实务类课程相比,《国际经济学》的学习效用不能够在短期内体现,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该课程内容虚无和用处不大的误解。
长期以来该课程采取了传统教学模式。按照这一模式,老师在上课时偏重于各个知识点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课堂参与,缺乏启发和引导学生系统和深刻思考现实问题。因此,课堂教学往往陷入乏味的说教,或者因为教师过于强调课堂的生动和吸引力而忽略知识的深度和系统性,陷入哗众取宠的局面。学生们往往习惯于死记硬背一些结论,不注重逻辑思维;出于对核心专业课程得分较高的期望,课堂出勤率较高,纪律也比较好,但是由于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大多数人对知识一知半解,极少数毫无学习的兴趣。英国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凯恩斯说:“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可见,《国际经济学》本科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个性、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经济学素养。
二、《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设计
课堂教学改革关键在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目前,欧美地区正在兴起新型教学模式概念——学生导向型模式。这一模式“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s-centered),自下而上传授和探索知识,强调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以问题来引导和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应用和创新能力,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这一模式,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大量资源和工具,设计由学生协作才能解决的某些高端作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工具,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由于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教育发展的人文性,重视个性发展等,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因而成为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树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学生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在直接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学方案的设计,使教师、学生、教材、经济环境之间形成对话和交流,促成学生主动学习和乐于探究,注重能力的培养,避免学生变成知识的临时仓库,要使学生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
2.根据国际经济理论发展和现实环境更新教学内容。首先,选择教材的标准是:国内外被广为采用的优秀教材最新版,内容难度适中、连贯性强,有较多的数据和案例;其次,精心设计教案,使课程内容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紧跟国际经济热点问题,尤其反映中国在当前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3.教学方法和手段侧重系统的理论运用和工具训练,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理论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实力;使学生树立对外经济交往中的社会责任感和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意识。
4.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个性化差异,灵活决定教学程序。教学程序一般包括“情境导入、教师讲授、自主学习、探究/讨论、练习巩固、考核评价”等环节。由于该课程内容深奥广泛,既有理论也有政策,既关系微观也关系宏观,有些知识点侧重于识记,有些需要理解和运用。因此,灵活的教学程序是必要的。
可以采用多种情景导入方式,例如具有引导性的问题、案例、视频、国际会议和小故事。例如,笔者在讲授汇率标价方式一节时,在向学生展示了外汇市场实时行情部分截图之后,随后沿着“自主学习-练习巩固-探究讨论-评价反馈-教师讲授-考核评价”的程序完成这部分的教学。
5.采用能够体现学生结合实际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方法。传统考试方法(期末笔试、平时作业和考勤等)侧重于考核学生识记效果,导致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要求的考核内容和方法,应具备考核学生综合素养的能力。我们结合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将课堂和网络表现纳入平时成绩中,使平时成绩所占比重提高到了40%。
三、《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
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及其设计是进行教学实践的基础和指导,教学实践则重在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
1.创新并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创新实践的关键是减少直接教学法,采用有助于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以下是我们采用过的教学方法(表1)。
协作学习指以分组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成长。在实践上述某些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辩论课等)时,采取了协作学习的形式。其做法是将全班同学按照教学计划分为16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议题,组内每名成员需要独立完成作业或者论文,并合力提交一份presentation由小组代表进行课堂汇报。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互联网技术,做到教学手段上的创新。(1)制作生动的教学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系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从而使课堂讲授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潜力,不仅仅是用之来替代“粉笔”,关键在于制作课件。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在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基础上,增强趣味性和美观性,做到有声有色,配合以生动的讲解,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所有教学文件(教案、大纲、教学计划、习题库、案例、教学录像等)均被发布到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 MLth教学平台。借助于这个平台,教师进行网络化教学,包括向学生提供国际经济学免费网络资源,发布通知,进行答疑、章节测试,布置作业,建立BBS进行案例分析和热点现象的讨论等;学生则可以利用自己的账号随时上网浏览或下载有关信息,进行自我测试、发起讨论和提问,随时进行师生互动和学生协作学习。(3)开辟与学生进行联系的“专用邮箱”。为了加强和学生的联系,也为了更好地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笔者专门为学生申请一个学校邮箱,作为加强师生联系的“绿色通道”。那些不愿意或者没有机会在公共空间发言的学生常常利用此信箱或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个邮箱已投入使用2年,收到了百余封学生来信,效果显著。网络平台和邮箱弥补了大学城远在郊区的困扰。
四、几点体会和存在的问题
自承接《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课题以来,我们针对教学模式作了一些尝试,深刻体会到“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组织教学的能力,包括教师的知识水平、解决实践问题能力、控制课堂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课堂气氛自由热烈,有些学生会提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能够在学识上服众,还要善于引导,做到收放自如,避免课堂秩序失控。因此,认为《国际经济学》等经济理论课一次备课就能够一劳永逸的想法及做法都是错误的。
2.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复杂,工作量大,教师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每次课前都要先确立教学目标、重点,提出问题,设计情景,准备案例,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准备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后则要加强与学生的网络联系,定期访问邮箱和网络平台,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代表性问题还应该在课堂讲解。
3.课堂要有人本思想和民主精神。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充分体现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句名言中。然而,这句话的潜在含义是师者的权威和禁止学生创新,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放下长者尊者的意识,与学生平等相处。多年教学经验告诉笔者,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非常强大的,而释放这些潜能应该在课堂上得到鼓励和体现。当然,个别学生具有非理性挑战权威的冲动,因此,为了使民主、活泼的课堂有序,学校必须有可操作的学生行为规则给予配合。
4.教学要能使经济学知识的本土化,即能够把国际经济学乃至涉及到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用贴切、生动的中国观念表达出来。教育领域的专家大多同意这样的观点:教育必须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Charles C.Bonwell&James A.Eison,1991),而且,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对经济学教育尤为重要。例如,在从古典贸易理论转向新古典贸易理论时,笔者用中国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说明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在讲到H-O理论时,则用“有钱(K)出钱,有力(L)出力,分工协作,共谋福利”来说明分工基础和贸易的互利性。这样,本土化教学深入浅出,语言生动,不仅博得了课堂上笑语,也可以更快地帮助本科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在模索新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为了完成学生导向型教学,教师不得不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既要搞好教学又要出科研成果的教师来说,有些难以负荷。我们教改课题组的实际情况是,一些必需的工作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被迫过滤掉,例如只能抽查作业,网络教学平台还有很大的完善余地,讨论板的使用率很低等。也许,恢复“助教制”是一个好的解决思路。其二,《国际经济学》是舶来品,选用原版教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欧美大学生在中学时候业已学习初等经济学,我国大学生则是在完全不懂得供给与需求的基础上起步,他们难以在短期内转换思维方式就是原版教材的约束。为此,有必要针对原版教材向学生提供配套的学习辅导手册/书,这正是目前国内十分欠缺的工作之一。
[本文是教学课题《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TS10237)的子项目和教改项目《国际经济学》重点建设课程项目(上海市教委,2008)的中期成果。]
参考文献:
1.黄文平.以美国为镜,看中国经济学教育的改革.梁晶工作室,http://www.ljps.com.cn/
2.教学模式专辑.松江教育信息摘编(电子版).http://www.sjedu.cn/xxzb/index.htm
(作者简介:文娟,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与政策 上海 20162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