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和谐
2009-08-21柯清美
柯清美
摘 要: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而发展的事实所造成的人类生存困境,迫使人们不得不拷问发展的理念本身。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蕴涵和谐底蕴,是一种和谐发展观。发展与和谐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
关键词:发展 科学发展观 和谐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7-031-02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诞生以来就在发展道路上孜孜以求,百万年文明史留下了人类追求发展的足迹。本世纪接踵而来的危机使得发展的乐观主义情绪被困惑而忧郁的目光所取代。发展的事实所造成的人类生存困境,迫使人们不得不拷问发展的理念本身。
一、发展有道
长期以来,人类对“发展”的理解是从经济利益出发来界定的,标准就是经济领域的产值增长、速度加快、规模扩大、人均GDP提高等意义上。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人类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展开了对自然界的“作战”攻势。从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的谋生性发展,到工业文明的增长性发展,以及工业文明后期的可持续发展,今天人类萌生着最强烈的增长冲动,面对着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理想、和谐与现实失衡的冲突空前加剧。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实际上不过是一部悲壮的天人“斗争”史。人类在饱尝了大自然的报复以后方才如梦初醒,这种错误的发展理念将人类文明导入了死胡同。
竭泽而渔的人类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就把地球生态系统糟蹋得面目全非,致使地球生态系统危如累卵,人类文明如履薄冰。人类在惬意地享受着工业文明之树结出的累累硕果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却千疮百孔,工业化的生态代价令人始料不及。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饱受环境污染的苦痛。我国对这个问题初有认识,但远没有达到高度重视。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又将要素尽可能多地动员到经济生活中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挥棒,注定了一个精神富有的民族功利性的转向。对自然的敬畏、人文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被遗忘或被主动地放弃了。文学艺术、人类精神、思想道德等一切看似无助于经济增长的东西很快淡出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人们不知不觉地把自然放在自己的对立面上,心中想的就是要制服它,战胜它。自然界对人类并不吝啬,广施普渡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是,人类如果失去了科学的发展观,就会变得贪婪。每一次资源掠夺,自然界都残酷地报复了我们,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灾难。恩格斯曾指出:“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然后又感到吃惊的是: 为达到上述结果而采取的行动所产生的比较远的影响, 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大多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①可惜,我们常常忘记了他的忠告。经济增长如果没有科学观念,就会后患无穷。
与空前失衡的自然生态相呼应的,是人文生态的断裂。从财富的占有上看,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差距天壤之别。当今世界,财富和人才由南向北的大转移趋势已经持续了多年,南方与北方的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由于没有公平的分配制度安排,国际间的分配不公与国内贫富悬殊加大同时存在,致使人类深陷分配陷阱中不能自拔。在许多地方是“认钱不认人”、“见物不见人”、“‘宠物不宠人”。从知识的占有上看,人们对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占有程度也是天壤之别。在极端功利化思想指导下,社会给教育和科学套上了功利性底色,愈演愈烈的功利教育取代了教育的一切。过分注重工具理性、排斥价值理性的工业文明虽然成功地构建起了一个以工具为核心的物质生产系统,却未能建构起一个以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为核心的精神支持系统;看似发达的教育,没有培养出理想的公民,却造就了“迷惘的一代”;教育变成人力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教育。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若只是培养了一个人的智性而没有培养他的德性,就等于给社会造就了一个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人,这对社会的和谐与安定都是潜在的威胁。这两方面的天壤之别直接导致了人文生态的断裂。
发展的事实所造成的人类生存困境使得站在21世纪初的人们,却有一种世纪末情绪。更深层次的悖论就是发展的实践本身所展现出来的内在矛盾,它源自人的存在本身的二律背反。21世纪是人类进入反省和检讨的时代。“发展”在什么样的预设基础上才是正当的?什么样的“发展”才是有意义从而值得肯定的?
“如果要使被西方搅乱的人类生活重新稳定下来,如果要使西方的活力变得柔和一些,成为人类生活中依然活跃但不具有破坏力量,我们必须在西方以外寻找一种新运动的发动者。如果将来在中国产生出这些发起者,并不出乎意料。……中国似乎在探索一条中间道路,想把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近代以来已经在西方和西方化国家生根的工业方式这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而又避免二者的缺点。……人们尚无法预测中国或人类其他部分是否能成功地把传统的‘正题与现代西方的‘反题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能够使人类免于自我毁灭的‘综合体。”②
一方面是实践呼唤发展观跟上时代步伐,另一方面是理论呼唤发展观要进入新境界。于是,在理论与实践向前运动的交叉点上,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蕴涵和谐文化底蕴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回答了阿诺德·汤因比关于“综合体”的命题,从而使我们能不再困惑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把“和谐”理念融进发展中,以心和、人和、家和、国和、天人合一为特征和指向的和谐发展模式,构成科学发展链条上“一个也不能少”的环节,明晰了发展的方向,指出了发展的路径。它是包括发展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内的共同演进。它以“科学”限定“发展观”,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过去与现在的统一、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时间与空间的协和,是一种和谐的发展理念。
由此可见,科学发展不仅是一个理论建构,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指归。
二、和谐无边
要实现科学发展,实践中面临许多难题:比如,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不可超越,而这两个不可超越必然带来社会和自然的环境灾难;又如,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类永远处于世界的中心地位,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权利而去维护其他存在的利益,要求全人类让渡自己现实利益是困难的;同时如果说代内公平容易做到的话,那么代际公平的实现因后代不“在场”而由我们替他们来与我们自己谈判而变得不可能;最后,市场经济背景下必然意味着环境的市场化,但是除了人的实践的局限性所导致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使环境价值不易估量外,环境本身的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等等。
面临发展这么多的“临界点”,只有用和谐理念才能指点迷津、化解矛盾。和谐是生命之根、有序之基,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异变,和谐是科学发展之魂。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资源,和谐思维是东方思维的独有品格。在现代的历史条件下,它成为构成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自我、人我、物我的全方位、多层面和谐,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和谐思维模式。和谐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滋润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头里,也渗透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追寻社会和谐的历史脉络里。孔子虽不是提出“和谐”思想的第一人,但却是“和谐”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人合一”等儒家哲学的基本命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和理想境界就是要“和谐”,认为世间只有遵循“和谐”,天地万物才能获得秩序顺利长育。和谐,无论是结构状态的分布有序,还是功能状态的进化有道,都蕴涵着无与伦比的力量与神奇。自我和谐是个人身心微观和谐发展的调适力,人我和谐是社会中观和谐发展的协和力,物我和谐是人与自然宏观和谐发展的自然力,以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和谐是发展之源,和谐就是力量。③和谐思维的本质在强调“和谐”的同时,还坚持有“异”的存在,是包容了“异”的“和谐”,而不是排斥“异”的“同一”。它是一种既注重整体又看到部分、既强调综合又利用分析、既考虑到现有结构又放眼未来趋势的动态思维模式。和谐思维,不以偏概全,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是既看到山中之木,又胸怀木外之山;既注重此,又关照到彼;既回眸过去、环视当下,又洞察未来。
“和谐”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④
因此,科学发展与和谐是天作之合:发展因和谐得以实现,和谐因发展得以升华;发展与和谐,有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依不离。和谐是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和谐,是动态的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是在发展中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实现和谐;发展不是某一要素或一子系统的凸进,而是和谐的发展。正是在这种因果互动中,不断积聚发展的巨大潜能。从和谐到发展,再经过发展到达新的和谐,在和谐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寻求和谐,在更高层次的和谐中寻求新的意义上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敬畏万有,和谐有道,以和谐思维重新审视和调适人的内心世界、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之意”与“天之意”的关系,是解决困扰人类的一系列棘手问题,走出发展陷阱,并借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以人为本”
我们所说的“发展”当然不是指一般事物的发展,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系统作为与自然系统所不同的复杂高级系统就在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事物系统。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才是社会的主体。离开了人,社会是不存在的。社会系统的发展本质上不过是展示了作为其主体的人自身的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其现实满意程度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因此,“以人为本”本然和因然的是发展观的最根本思维特征。曾经的封建社会的“道德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人”、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人”、后工业社会的“工具人”违背的正是这一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有四点:人本、全面、协调、持续。其中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持续是由人本派生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⑤中国共产党党旗上的锤头、镰刀图代表的是工人和农民,如果工人和农民大都成了弱势群体,我们党将面临生存和道德危机。因此发展是能给各个不同阶层都带来生存权、发展权、享受权的发展,是以各个阶层的人的全面进步为本。进步要全面,发展决不能畸形。全面,就是要经济与社会同步,物质与精神齐飞。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社会是残疾社会,一条腿粗、一条腿细的社会是不健康的社会。要做到全面就需要协调做保证,否则全面就会引发混乱。全面了、协调了,带来社会空间的发展,一般说容易带来时间维度的发展——可持续,因为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人本还包括以后人为本、以子孙万代为本。
因此,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与目的,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要求尊重人的生命、价值、自由,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解放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最高的价值追求和理想境界,是真正按照人的属性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感性与理性、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根据变化了的社会不断满足人的需求愿望,协调人本身的发展要求,均衡人自身的发展能力;并“在共同体中实现个人自由”,⑥ 这种个人自由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理想目标,是对人本身最高价值或尊严的肯定,是对人是万物价值尺度的公正待遇。
“以人为本”也并不是一个没有任何限制条件的口号。当我们唱响“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旋律时,必须同时明晰“以人为本”的严格适用界限,避免进入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人类中心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以人类为圆心、以人类利益为半径画伦理之圆。人类及其利益是裁定万物存在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唯一尺度,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把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强调人拥有支配自然的绝对权利。人类中心论归根结底是对自然界进行剥削和压迫的逻辑。这个逻辑又反过来进入人类内部, 直接转变为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人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然界, 人就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人, 因为人归根结底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如果“以人为本”超出自己的适用界限,就容易异化为一个不自量力的口号,使人类异化为生命共同体的“杀手”,堕落为井底一族。自我、人我、物我的和谐引领了“以人为本”方向。
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是美丽的,和谐之美是静态美的最高境界,而发展之美则是动态美的极致。步入生存困境的人类, 只有深藏“一根青草”的悲悯心怀,培育厚德载物的大地情怀, 用赤诚的心,去解读并理解万物,才能“为万世开太平”。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重大项目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研究”(06JJD1002)阶段性成果之一;福建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的和谐思维 (JBS07133)]
参考文献:
1.刘长明.和谐发展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潘立文等.科学发展观催生和谐社会.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邓伟志.和谐社会散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第20卷:521- 522.
②[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③日月河.和谐就是力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0)
④本书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解析.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⑤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4.04.05.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一卷
(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人文社科系 福建厦门 361024)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