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激发地理教学活力
2009-08-21李红
李 红
〔关键词〕 综合素质;生成资源;预设;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7(B)—0031—01
一、教师应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科学素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其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基本前提。教师不仅要有率先垂范的人格魅力、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渊博的知识、纯熟的业务水平,更要及时掌握社会上那些对地理学科有重大影响的信息,还应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能主动了解相关科目及教育、心理等学科知识,特别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必须掌握电子信息技术知识。只有教师在知识、能力、经验、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断完善,才能实现课堂生成资源的积极开发和能动利用。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应在时间和空间上留有余地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进行需要一定的程序。在动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进行科学、周密的预设,从地理思维价值设计师生活动,预见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非预设性生成,如学生的困惑、奇思妙想等。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的预设,教学环节预设不能太满,应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不仅能促进课堂上精彩的动态生成资源的产生,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也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有效地利用这些非预设性生成资源,从而构建起师生互动的平台,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恰当、合理地选择课堂生成资源
1.优先原则和适应性原则。即强化有价值的资源,弱化无价值的资源。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堂资源、符合课堂教学目标的资源要优先运用。如在学习地球自转与时差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设计地球存在时差的案例。有学生这样设计:“7月到哈尔滨旅游,看到那里日出特别早,比天水早。”“从乌鲁木齐飞往北京比北京飞往乌鲁木齐要快,这是因为从乌鲁木齐飞北京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以及两地存在时差的缘故。”由于学生设计的案例与地球公转造成的昼夜长短变化等尚未学到的知识有关,为了避免课堂上研究的内容偏离本节重点,我只能先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这样的问题放在课后。然后引导学生查找中国地图和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确哈尔滨与天水的经纬度差异,最后引导学生阅读并预习关于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关系的后续课程,这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原则。尽管许多教师理论上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那么,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1)教学前,先考虑学生怎样学,使教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围绕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如对于低压天气系统的学习可设计一个思维链:北半球低压中心四周水平气流运动有什么规律?→低压中心四周的空气为什么会向中心辐合?→B处气压为什么较低?→为什么低压中心气流会上升?→低压控制下一般形成怎样的天气?
学生探究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学习高气压,这个思维链应当如何设计?这种师生互动设计是深层次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2)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敏锐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并进行教学重组。对那些具有探究价值的核心问题,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及课堂实际,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学生能发现什么就讨论什么,能感悟多少就交流多少,教师要善于等待,不要急于设圈套、硬启发、亮观点。
3.“及时捕捉”和“坚持到底”原则。课堂生成资源一旦产生,教师要及时捕捉,合理利用。但是,有些问题和情况并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解决掉,这就要求师生在课后“跟踪追击”,课后的延续活动是处理大部分课堂生成资源的重点。
4.资源本土化原则。高中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也需要教师更多的创造性劳动。为此,教师可以结合乡土地理,让学生学以致用。如在讲授常见的天气系统知识内容时,可加入本地的“沙尘暴天气”、“寒潮”天气等进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思维逐步具备一定的判断性、广阔性、深刻性和灵活性,这样必然使得地理课堂教学既深刻又不乏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