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探究·创造

2009-08-21冯进成

甘肃教育 2009年14期
关键词:创造自主互动

冯进成

〔关键词〕 互动;探究;自主;创造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7(B)—0043—0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戏剧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其教学方法不是演出,而是跟小说教学一样,大多是作者简介——主题和情节结构分析——人物性格和艺术特色分析这样一种“三部曲”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雷雨》(节选)时,打破了传统的“三部曲”教学模式,让学生互动、探究、创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分角色朗读的要求,增强课堂互动性

戏剧通过人物的独特命运使人物性格得到鲜明的刻画,通过情节的发展使性格与性格间的冲突升级。古人称戏剧为“传奇”,这“奇”字,就意味着生活中不同寻常的事件。要把这些事件表现出来,就必须借助语言这一形式。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是学习剧本中人物语言的好方法。当学生把作品中的文字变成感情丰富的有声语言时,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就被学生感知了。

李渔说:“语言清亮,使观者倦处生神。”这说明语言的“清亮”入耳是戏剧语言的重要特征。鉴于此,笔者从学生中选出普通话口语标准、吐字清晰、富有表演才能的学生,让他们扮演周朴园、侍萍、鲁大海等主要角色。本着“清亮”的要求,让他们达到展示“独特性格”这一目的,并指导他们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在讲《雷雨》(节选)时,笔者没有从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入手,而是让学生阅读了课文的有关注释后,让几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由于学生对人物性格把握较准,声音基本上达到了“清亮”的要求。受这几位学生表演性朗读的影响,在班级内掀起了对戏剧文学剧本的“朗读热”。在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茶馆》《三块钱国币》及《窦娥冤》《长亭送别》等课文时,学生都能在课外精心准备、课内登台朗读,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课堂互动。

二、自主探究,开展影视剧评活动

戏剧的“有戏”或“没戏”指的是作品是否通过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曲折起伏的情节,集中地表现出鲜明、独特的人物性格。学生要体味到“有戏”,就得抓住这个特点。经过带有表演性的朗读,学生的心弦被剧中人物的命运紧紧扣住,思维进入了活跃状态。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发掘作品蕴含的感情和思想。

1.理清场景设置,概括人物性格。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笔者提出了如下问题:根据剧情矛盾发展的阶段,人物的上下场,全文可分为几个场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周朴园、侍萍、鲁大海的性格特征。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对课文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学生讨论后认为,全文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写侍萍与周朴园的相认,着重暴露周朴园在家庭生活中的丑恶行径;第二个场面写鲁大海与周朴园的相遇,旨在揭露周朴园在社会生活中的丑恶嘴脸。这两个场面描写把周朴园的伪善、自私、残忍,侍萍的善良、正直、坚韧,鲁大海的刚毅而又鲁莽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探究,学生不但提高了分析、概括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还为进一步深化学习内容,开展影视剧评活动,形成自然的铺垫。

2.展开影视剧评活动,提升审美情趣。文学艺术是人们对于现实的审美认识的重要形式。戏剧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也不例外。所以,学生在阅读鉴赏戏剧作品时,必然会对剧中人物的行为、命运、种种生活情景,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引起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悲惨的或可笑的体悟,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增强对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力。基于此,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雷雨》剧本全本,并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剧评。从评论文章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都能根据剧情发生的社会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情节的发展变化、人物的性格命运和语言特点等,联系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思想实际,发表独到的见解。

三、让戏剧教学走出课堂,展示艺术才华

戏剧作品是供演出的脚本,是以塑造完整的舞台艺术形象为目的的。为达到此目的,在学校举办“校园艺术节”时,为了让戏剧教学走出课堂,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和创造意识,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笔者选拔有表演才能的学生,组成《雷雨》(节选)剧组,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在“校园艺术节”上,同学们入情入境的表演,赢得了全校师生的阵阵掌声。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艺术才华。

猜你喜欢

创造自主互动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