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学会品味诗歌

2009-08-21杨仲平

甘肃教育 2009年14期
关键词:整体感知层次诗歌

杨仲平

〔关键词〕 诗歌;整体感知;层次;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7(B)—0042—01

在中学诗歌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学会欣赏诗歌、品味诗歌显得十分重要。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笔者认识到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引导。

一、引导学生对诗歌整体感知

导读,就是教师给学生详细地介绍诗歌的背景材料,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写作年代、环境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态,透彻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相应地,“导”法也应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自查资料。在课堂上,学生要向大家展示自己整理的成果。学生自查资料,不但能扩大其知识面,也有利于提高整理资料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向学生展示自己整理的资料,并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资料来源。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景,将学生引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也可以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引导学生分层次学习诗歌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层次地学习,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所谓层次主要包括读、悟、述、品、评等五方面。

“读” ,是为了从整体上熟悉诗歌,其任务是学生要大体把握诗意,初步感受诗歌描写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读包括学生自读和教师范读两种。

“悟”,就是感悟。学生要感悟诗歌的形象和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诗歌的特点是凝练性、跳跃性和模糊性。一首好诗,文字表述出来的仅仅是其中一部分,另外一部分隐藏在文字背后。这虽然对学生理解诗歌产生一定的障碍,但是诗味也正在此。所以,学生只有体悟了诗歌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一首诗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学生理解诗歌的关键之一。这就要求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反复琢磨,以便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通过想象领悟诗歌的形象,较为准确地猜测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才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

“述”,就是教师通过讲述诗歌的意境和内涵,让学生深切感受诗歌的形象。这可以是教师运用富有感情的优美语言来形象地描述,引导学生进入诗境;也可以是学生把自己对诗歌的感悟表述出来。教师要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情绪、语言和语调,把握描述的节奏,绘声绘色地展示诗歌的情境。对学生的“述”,教师应从方法上给予指导。比如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描写入手,抓住具体的形象,最后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将这些形象描述出来。通过描述这一步骤,不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品”是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神韵。清代吴修龄把诗人的思想情感喻之为米,认为一般的文章只是把米煮成饭,诗则是把米酿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尽变”。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品酒”,在“品”中,让学生去发现、去把握、去挖掘、去想象、去发挥,从而领悟到诗歌的神韵,感受到诗歌的美之所在。

“评”是教师让学生评说自己对诗歌的认识,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评说时,学生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包括字词、句子、诗歌的思想意境等。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评判诗歌,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三、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诗歌,让学生热爱诗歌,提高学习兴趣是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对此,笔者认为教师须做好以下两方面。

首先,教师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轻快活泼的环境中进一步感受诗歌之美。笔者曾让每位学生选取一首新诗,让他们自配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评分标准,以便给每位朗诵者给予公平的评价。在朗诵中,学生大多都能较为准确地再现诗歌的意境。朗诵准备、台上表演以及相互评价,这些无疑提高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学生的理解、欣赏、表现、评价等能力。

其次,教师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诗歌写作方法,进行诗歌创作。学生可自拟题目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创作结束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评改。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猜你喜欢

整体感知层次诗歌
诗歌岛·八面来风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探索
运用“四步阅读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数学作业多元评价促学生发展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