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两点体会
2009-08-21武小青
武小青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7(B)—0022—01
一、德育应贯穿在课堂知识的教学中
首先,应在学生心中确立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家国历来是统一的,只有国家壮大发展了,“小家”才能有更大的发展。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爱国格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格言想必已经在学生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课现代诗《死水》时,笔者就紧扣住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当怀着满腔抱负的闻一多从美国学成归来时,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由于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也被激发出来了。诗的第一节以新颖恰切的比喻破题,诗人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从中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忧愤、担忧的心情。诗的第二、三、四节,诗人具体细致地描写了“死水”中丑恶腐败的现象,揭露了当时社会的本质。诗的第五节中“不如让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绝望,更表达了闻一多改变旧世界的决心。通过本诗的学习,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以天下为己任”是现实的需要和青少年应该担负的历史责任感。在此,爱国主义思想也进一步深入到学生的大脑中。
其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是人们对客观外在世界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影响和决定着每个人的生活与活动。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中,世界观是根本性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思考和处理一切问题时所形成的具体看法和观点,都是由他们的世界观所决定的。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价值和道路的根本观点和态度。人生观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总是受某种人生观的指导。人生观体现在人生的各个方面。人生的目的,亦即人为什么活着,是人生观中始终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的东西。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之时,教师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鼓励他们应从一点一滴做起,并让学生切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人生格言。
再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真、善、美的内涵和要求。教师要让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理解、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对于接近成人的高中学生来说,教师与其回避这一话题,还不如指导他们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课《邶风•静女》的教学中,笔者就贯穿了这一教学主旨。《邶风•静女》讲的是一次恋人的约会。诗中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写“我”约会前在焦急的等待中期待恋人的到来。笔者让学生明白真正的爱情以让人心动的感情为基础,为心爱的人焦急等待也是一种幸福。诗中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达了“我”的爱意,而“我”认为姑娘的礼物的美的真正原因是“美人之贻”。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古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坚定爱情观。
二、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平时应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别人的言行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教师作为学生经常接触的人,其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毋庸置疑是很重要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自己所能成为学生的榜样。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确立爱国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懂得真、善、美;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通过课堂与生活的德育教育,教师让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使其成为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