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

2009-08-20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政治动员心理疏导

余 楠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治心”,坚持疏导方针,不仅是多元价值冲突时代建立文明对话活动的必然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心理疏导;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心理;政治动员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8-0152-02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其本质上是以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世界为工作对象的实践活动。思想意识即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积极反映形态。坚持疏导方针,强化沟通和引导,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不仅是多元价值冲突时代建立文明对话的必然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从政治动员模式到心理疏导模式的转换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伴随着党的整个发展历程,随着党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任务的要求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叫宣传工作、政治工作或政治思想工作,其本质是政治动员,其任务是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坚定信念,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治工作是我军和革命战争的生命线,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1]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要求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上仍然是政治动员,动员大家反对阶级敌人破坏,动员大家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在政治挂帅的年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动员既为党的队伍建设和激发人民战胜困难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发展了唯心主义的“精神万能论”、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唯上的“文本认识”代替了“现实认识”,“阶级分析”代替了“心理分析”。那种生灌硬套、贴标签、不求实效的做法,至今仍留下后遗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也逐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已从大张旗鼓的政治动员走向更加科学和符合人性的心理疏导。党的十二大召开的“全国党员教育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的重要思想。1982年中共中央颁发的“两个暂行条例”(《中国共产党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暂行条例》和《中国共产党财贸企业基层工作暂行条例》)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疏导的方针,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强调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特点,开展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吸引力强、实际效果好的教育活动。[2]以江泽民同志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不仅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生命线的科学论断,而且强调要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的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抓住人”,“根本是治心”的要求。[3]胡锦涛同志在改革攻坚进入关键时期,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阶段,进一步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4]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5]把思想政治工作回归“人本身”,回归“治心”的要求,其实质是适应党新时期的工作任务,不断推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这种政治动员仍然是我们党战胜外部围堵和内部干扰,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民社会的形成,党的执政理念、国家治理模式和群众基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执政理念来讲,我们党已经从“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要求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从国家治理模式来看,有学者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治理变革的路线图,即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6]从群众基础来讲,我们党已从“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拓展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7]意味着党在增强阶级基础的同时,还要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以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尊重每一个公民”,将成为社会的主旋律,思想政治工作从阶级的政治动员向不同阶级、阶层中的个体、群体进行渗透和疏导,以调动所有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胡锦涛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8]平等对话、沟通引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调动每一个公民积极性、创造性的必要途径。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信息来源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道德评价标准多层次的要求,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已难以解决现代社会由于高流动性、高竞争性和生存危机带来的价值冲突和心理困惑,难以给人以安身立命的指导。在冲突的时代必须建立对话文明,而心理疏导则是对话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心理疏导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平和、理性的对话方式,体现的是一种互为主体的过程状态,其目的不在于灌输,而在于通过沟通,培养受教育者反省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发展自己的道德人格,同时不断拓展双方的视野,在相互理解中取得共识,心理疏导应成为对话文明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

二、社会心理变迁呼唤心理疏导

社会心理直接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处在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以一种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反映形式构成了社会意识的基础。普列汉诺夫深刻地指出:“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和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9]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转轨反映到人的观念层面,更多地表现为人们在适应过程中的茫然、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心理焦虑,并由此引发道德失范、价值危机、人格分裂等现象。从社会心理问题来讲,主要有:一是社会心理失衡问题。由于改革的理想光辉和道义感召力的消退,贫富差距的日渐加大、就业、医疗、教育、住房、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成堆,人们每天面临的、争论的往往都是日常现实问题。商业文化和消费主义的流行,竞争的压力和价值观冲突,容易引发人们的落差心理、攀比心理、焦虑心理和对社会不公的怨恨心理,社会处于心理震荡期。二是社会认识偏差问题。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体现在利益的结构性调整、社会阶层的分化、信息的巨量性和发展的不确定性上,认识主体面对社会性问题的感知加工的心理过程也呈现出复杂性,同一人物事件人们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解读,并体现个体利益关联性的焦虑。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归属感的欠缺使一些人出现了信仰真空,转向宗教信仰或其他现实目标来寄托自己的希望。其三,反社会心理问题。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存的困境,思想文化的冲撞与挤压,使一部分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和权益受损群体,诸如就业确有困难的大学毕业生、收入锐减的市民、下岗农民工以及城乡困难群体,容易产生被排挤在体制外的怨恨心理,极易产生反社会心理和偏激的行为。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9]社会怨气的积聚也往往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线,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群体性事件频发,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出现了经济问题政治化的趋向,对社会稳定敲响了警钟。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表达诉求与矛盾凸现期”,为了避免改革风险,实现各阶层群体间的平等对话,凝聚和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就必然要整合各种合理要求,做好各方面的思想工作,心理疏导也就成为社会整合与凝聚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社会是由不同的个体和群体构成的,社会心态也是国民心态的总和。公民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谐的关系,不仅是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益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10]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和国家联系群众、凝聚人民的重要渠道,坚持以人为本,以心理疏导为其本质规定,是由其“治心”的本质要求决定的。

三、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导的互动与耦合

从生态系统的视角,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的互动性教育活动,在互动中教育者是主导,是组织者、引导者,受教育者是积极的参与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表现为群体性互动和个体性互动、间接互动和直接互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互动达到思想的激荡、心灵的碰撞,最后产生出共识的“火花”。思想政治工作在互动过程中必然体现耦合反应。所谓耦合,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13]例如,两个单摆之间连一根线或一弹簧,它们的振动就此起彼伏,这是单摆的耦合。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会产生新的认知和情感,改变自己的道德判断结构,这是心理的耦合。所谓耦合反应,是指在心理感应的基础上,一个亲和势(A)大于零的反应可以带动另一个亲和势(B)小于零的反应进行的反应。在该反应中,参与被动方在主动方的沟通、开导、诱导、劝导、指导下,心理被激活,在融洽的心理氛围中,一方面通过宣泄自己内心的郁积和不满,寻求对方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克服消极心理,形成积极的心理态度;另一方面在情感沟通、心理共鸣的基础上,有利于双方共识的形成,有利于道德的内化和道德人格的发展。要实现心理疏导对人心理上的反应,还要做到几个协调:一是要与开放的社会信息系统相协调。社会生活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源头,心理疏导只有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动态信息,才能增强疏导的时效性。二是心理疏导要抓住“人的需要”这个根本,只有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去理解人、关心人,不断调整自己固有的看法,才能实现心理沟通,体现出主体间性。三是心理疏导要与营造个人发展的环境空间相协调。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心理疏导要发展人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就要重视环境对人发展的制约性,不断推动人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改善。四是心理疏导要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结合起来。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人们掌握自我调适的本领,有利于开发人的心理潜能,培养健全人格。心理咨询的广泛开展,不仅将增强社会的抗变心理,也将推动政工队伍的专业化,使社会化的心理疏导工作与专业性的心理咨询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2]张蔚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M].中央党史出版社,2004.

[3]江泽民文选[M].人民出版社,2006.

[4]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07.

[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

[6]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

[7]中国共产党章程[M].人民出版社,2007.

[8]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

[9]普列汉诺夫,孙静工译.俄国社会思想史[M].商务印书馆,1990.

[10]戴求兵.社会转轨期呼唤心理干预机制. 新华网,2009-

02-08.

[11]徐强.人格与社会[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8年福建省社科基金课题成果。

作者简介:余楠(1950- ),男,福建福州人,集美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政治动员心理疏导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自称功能探析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问题研究述评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动员建设的重点环节
信息时代的政治动员
努力提高新时期政治动员能力